题记:你可以不去西藏,但一定要去一次川西。
茶叶有六大类,很多人对绿茶、黑茶,白茶,红茶耳熟能详,但对黄茶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我也不例外,只是最近两年才偶尔接触过黄茶,品过君山银针,霍山黄芽。到了雅安,才知道黄茶的鼻祖是在蒙顶山。而蒙顶黄芽以其独特,浓郁的香气,位列三大黄芽之首。回程雅安是必经之路,作为爱茶人,绝不能错过学习、品尝黄茶的好机会。于是,果断修改行程,暂住雅安,探秘蒙顶山,了解黄芽茶。
下图为入住三天的七天连锁酒店雅安廊桥店。
初试黄芽。
蒙顶黄芽,是芽形黄茶之一,产于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蒙顶茶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古时为贡品供历代皇帝享用,新中国成立后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蒙顶黄芽外形扁直,芽条匀整,色泽嫩黄,芽毫显露,花香幽长,汤色黄亮透碧,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
司机韦师傅的夫人就在雅安市廊桥附近开茶店,吃过晚饭,我们就迫不及待来到茶店,先品为快。
第二天早上,我们乘坐当地的面的出租车,前往十多公里之外的蒙顶山。
蒙顶山又名蒙山,位于号称“天漏”的雅安市雨城区与名山区之间,离雅安15公里,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
来到进山的售票处附近,就能看到山坡上有大片的茶园。
蒙顶山茶园
走进山门,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蒙顶山“天下第一壶”。
蒙山茶龙行十八式雕塑。以前经常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过去的老茶馆里有耍大茶壶的,原来起源于蒙顶山。
蒙顶山再品黄茶。进山不远有个蒙顶山茶博物馆,门口有蒙顶皇茶茶业公司的茶艺师在泡茶,免费给游客品鉴。
半山腰的茶园里有座石碑,是原四川省省委书记杨汝岱的题词
沿山路徒步登山,一路上有好多石刻。这个字至今不识,求高人指点!
蒙顶山古甘露寺,已颓败失修,门前石狮倾斜欲倒。
蒙顶山天梯古道
天梯古道位于山腰禹王宫至天盖寺,有1430级石阶,沿30°-50°的坡度上升,宛如云梯,故名"天梯"。
据说蒙顶山现存有好几个寺庙,一路上,扫地僧没有见到,扫地雅女遇见一枚。
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蒙顶山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蒙顶山也因为是茶的发源地而成为“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由于蒙顶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合茶叶的生长,因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顶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唐宋时期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
蒙顶山最大的寺庙——天盖寺,供奉着蒙顶山茶祖吴理真。天盖寺传说是吴理真结庐种茶的地方。
传说这是汉代茶祖吴理真手植的七棵茶树,两千年了,不枯不长,是不是很神奇?
曾多少次想象千年茶树高大,雄伟的样子,说实话,刚看到这千年古茶树,心中多少有点失望。
皇茶园座落在蒙顶主峰的五个小山头之中,因周围峰形似莲花, 皇茶园正落于莲花心而成“风水宝地”,汉代蒙山茶祖师吴理真植“灵茗之种”七株于此。
从唐代开始在此采摘贡茶,宋考宗淳熙十三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茶园以石栏围绕,正面双扇石门,两侧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横额书“皇茶园”。
吴理真蒙顶种茶,至今尚存有蒙泉井、皇茶园、甘露石室等文物古迹。现在,蒙顶山有一口龙泉古井。古井又名蒙泉井、甘露井,石栏镌刻二龙戏珠,据说这里是甘露大师(吴理真)种茶时汲水处,县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取此井水烹茶则有异香。”
吴理真,西汉严道(四川省雅安名山区)人,号甘露道人,道家学派人物,先后主持蒙顶山各观院。吴理真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被称为蒙顶山茶祖、茶道大师。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的地方封为“皇茶园”。因此,吴理真也被称作“甘露大师”。
图为传说吴理真种茶时居住的石室。
蒙顶山的最高处——玉女峰,峰上有蒙茶仙姑、甘露石屋。这位仙姑据说就是青衣江河神的女儿玉叶仙子,她来到蒙顶山,与吴理真相爱,河神知道后大发雷霆,坚决不同意两人相爱,并采取了种种手段,活活拆散了他们,带走了玉叶仙子。最后,玉叶仙子逃出了河神府,来到蒙顶山化作一座山峰,与吴理真相伴。
蒙顶黄芽,属于黄茶中的黄芽茶类,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贡茶之一,产于四川蒙山,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说法。
蒙顶黄茶也具有“黄叶黄汤”的品质特征,它的采摘标准很严格,一般采摘于春分时节,通常选圆肥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采摘时严格做到“五不采”,即紫芽、病虫危害芽、露水芽、瘦芽、空心芽不采,经复杂工艺而成。
一,茶的鉴赏
(1)从茶叶的外形上看,蒙顶黄芽的成品茶条索匀齐,芽条匀整,芽叶细嫩,芽毫显露,扁平挺直,色泽嫩黄油润。
(2)从叶底看,蒙顶黄芽茶的叶底全芽,色泽明黄鲜活,芽叶均匀整齐,直挺扁平。
(3)从汤色和滋味来看,蒙顶黄芽以汤色嫩黄透澈,润泽明亮为优品;以汤色浑浊、暗淡为次品。
二,保健功效
(1)蒙顶黄芽茶茶性温和,擅温胃养胃、消食健脾、生津止渴、明目养神等。
(2)蒙顶黄芽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预防食道癌有明显的功效。甚至有不少食道癌患者,将蒙顶黄芽茶作为辅助治疗的饮品和药物。
(3)蒙顶黄芽茶叶中保有大量天然物质,它们对预防癌症、抵抗癌变、杀菌消炎、降脂减肥有良好功效。
在蒙顶山天盖寺旁的皇茶坊,三品蒙顶黄芽。
尝闻蒙顶雾,新慕理真茶。雾浓盼晚晴,凡歌思黄芽!
在蒙顶山天盖寺旁边的皇茶坊品鉴纯手工制作的蒙顶黄芽和蒙顶甘露。并与蒙顶山手工制茶艺人,被誉为当代蒙顶甘露大师的周启秀大姐合影留念
下面是一篇介绍周启秀大师的文章。
周启秀,最后一位甘露大师(图)
2014-03-01 04:34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甘露大师周启秀现场制茶。
她来到蒙顶山开荒种茶、做茶,这一做就是30多年;她做的茶曾经获得巴拿马金奖;她一生爱做蒙顶甘露,被人称为现代的“蒙顶甘露大师”。
她就是周启秀。到蒙顶山喝茶,一定要去天盖寺,在这里喝茶,云雾缭绕,宛若仙境,韵味独特,若品得一碗甘露茶,怕是会像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所描述“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天盖寺的蒙顶甘露全部是周启秀和她带领的制茶师傅纯手工制作。一年四季,除了冬天,周启秀要连续做三个季节的茶。每一年,周启秀和她带领的三位制茶师傅要一起炒制数百公斤干茶。
周启秀今年57岁。她从16岁开始种植茶叶,1979年跟随家属进入国营蒙山茶厂开始学习手工制茶。在手工制茶的道路上,她已经走过了35个年头。至今,她还在蒙顶山上为游客们表演手工制茶,那是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不少路过的游人都会停下脚步来看她炒茶,透过那些迅速敏捷的炒茶动作,游客们闻到了茶叶的清香,体验到了小小茶叶的非凡魅力。
“我们学习炒茶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手工炒茶,几十口炒茶锅一字摆开,几十名炒茶工不分昼夜地炒制,场面颇为壮观。手工杀青、揉捻、烘焙,一项项做下来,人总会累得腰酸背痛。”周启秀回忆起最初学手工制茶时的场景。师傅做茶,我就在旁边看,做到揉捻环节时,就拿毛巾当替代品在旁边学着揉,自个琢磨,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周启秀坦言:“开始学的时候确实很困难,炒茶时对温度、茶叶颜色以及香味的把握都很重要。由于手要在滚烫的锅中操作,常被烫出大水泡。”
蒙顶甘露的制法工艺沿用明朝的“三炒三揉”制法。鲜叶经过摊放,然后杀青。杀青锅温为140℃~160℃,投叶量0.4公斤左右,炒到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匀称,茶香显露,含水量减至60%左右时出锅。为使茶叶初步卷紧成条,给“做形”工序创造条件,杀青后需经过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做形”工序是决定外形品质特征的重要环节,其操作方法是将三揉叶投入锅中,用双手将锅中茶叶抓起,五指分开,两手心相对,将茶握住团揉 4~5转,撒入锅中,如此反复数次,待茶叶含水量减至 15%~20%时,略升锅温,双手加速团揉,直到满显白毫,再经过初烘、匀小堆和复烘达到足干,匀拼大堆后,入库收藏。正是因为加入了揉捻工艺,和普通的绿茶相比,蒙顶甘露滋味更加鲜嫩醇爽。
因为长年累月炒茶,她的一双手变得极为粗糙,手掌像是涂过一层油漆似的,感受不到手掌的柔软。剩下的,只有那些永远也洗不去的黑色“污垢”。就是这样,周启秀却从来不用护手霜,不曾保养过粗糙的双手。她说:“做茶是很讲究的,做茶的人不能使用化妆品,不能擦护手霜,做茶之前首先要洗手,用清水洗或者肥皂洗,不能用香皂洗,总之手必须干净,不能带任何其他味道。”
手工制茶很辛苦,现在肯学手工制茶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就整个行业而言,现在能手工制作出一锅好茶的,基本上都已一把年纪。周启秀颇为遗憾地说:“我们这一代人之后,就很难找到会手工制茶的人了,市面上卖的全是机制茶,手工制茶就要消亡了吧?”
华西都市报记者 马自平
在蒙山顶皇茶坊买了一本介绍蒙山茶的书,回家继续学习。
蒙顶山与上里古镇一样,也存留许多红军长征路过这里留下的宣传标语,看着蒙顶山上这些八十多年前的红军标语,触物思今,感慨万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