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2023湖北青年影像展盛大开幕:聚焦青年影像力量

11-04

经过一年的筹备,11月3日,“更新——摄影与城市”湖北青年影像展在武汉天地壹方南馆五楼壹方新所开幕。本次展览选择了湖北45岁以下的青年摄影师25名,分为两个单元,一个是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组织评选的2022年度湖北青年影像奖获奖摄影师作品单元;另一个是城市更新主题青年摄影师作品邀请展单元。两个单元互为补充,一方面呈现在中国摄影界取得突出成绩青年摄影师的作品,另一方面推介湖北新摄影力量代表和典型人物。展览期望呈现出湖北青年影像多样化的新观念,新视觉,新形式。并倡导一种时不我待的更新精神。


本次活动由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主办,武汉瑞安天地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中青年专委会承办。

▲湖北省摄协驻会副主席虞旻子致辞


▲武汉瑞安天地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茜致辞

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尚云,省摄协顾问田飞,省摄协副主席虞旻子、吴凡、晏艮忠、毛峰,省摄协秘书长王艺杰,武汉瑞安天地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茜,辛亥革命博物院院长魏德勋,武汉市摄协主席麻建雄,武汉市摄协常务副主席蓝青,江苏省企业家摄影协会副会长赵敏,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主任记者许培武,本次展览策展人、湖北省摄协中青年专委会主任黎明,武汉市摄协主席团成员等省市摄影人出席本次活动。

▲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尚云,武汉瑞安天地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茜为2022湖北青年影像奖获奖者颁发证书


▲湖北省摄协驻会副主席虞旻子、副主席晏艮忠,武汉市摄协主席麻建雄为入展作者颁发证书


▲湖北省摄协副主席吴凡、毛峰,秘书长王艺杰为入展作者颁发证书

现场为获得2022湖北青年影像奖的贾代腾飞、柯皓、肖艺九、江汉、杨顺丕、刘影、赵广亮、黄一凯8位摄影师颁发了证书。为25名青年摄影师颁发了2023湖北青年影像展入展证书。2022湖北青年影像奖获奖代表贾代腾飞作交流发言。

本次展览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从当代城市景观摄影到关注城市中的人群和生活。从城市更新到乡村焕新颜,一直到人与自然的共生。每一位摄影都从自身出发,开展思辨,从不同侧面映照了城市与社会的更新,关注人与城市发展,人与自然共生话题,记录我们身边社会发展景观与人文,展现了摄影师不断更新的观念,表达了他们对当下社会的思考与感悟,是一份难得的湖北青年影像生态“更新”视觉档案。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2月3日。


作 品 欣 赏



展览有关注身边城市更新发展的当代城市景观摄影:如俞诗恒的作品就是关注城市不断更新下,空间肌理的变化对城市里生活的人群带来的改变。在他的画面中,有一种真实到超现实的感觉,城市轮番更新,不同人的脚步停留在自己的时空里,但是在现实的景观里彼此交错叠像,这就是我们的当下的“梦想”之城;邓俊峰的《流芳》是由两组作品对比形成的,一组是通过传统版画肌理再创作表现城市中的古老建筑档案。另一组是在城市郊外正在不断扩张的各种“生长”的现代奇观建筑,不管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还是正在生长的现代建筑,其实都是城市“流芳”的见证;同样的陈辉、李俊、陈海金的作品,也是关于城市的建筑与时间的话题,古老的建筑重新被取样,被放大,被解构,被重塑,最终引发我们来思考建筑的生命,城市的生命,重塑人类家园生活的记忆。

俞诗恒 作品《DreamCity》

▲城市的发展历程必然会经历中心地区的人口和工业向郊区迁移的趋势。原来的中心区域开始“衰落”,而对衰落区域进行的改造和建设就应运而生,希望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在这个过程里,不同时期的城市肌理重叠在了一起,这种并置产生了一种明显的解构主义倾向。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因为长期在海量的信息与感官刺激下导致阈值升高,所以在很多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一种迟钝的倦怠。在此希望以影像的方式,探讨在城市的发展中,空间肌理的变化对城市里生活的人类带来的显而易见的改变。



李俊 陈海金 作品《建设八路6街坊》


▲城市更新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而建筑在这一更新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承载着历史、体现着经济、反映着民生、更是我们生活方式的最直观表现。一栋房子从建造、改造、拆除经历的正是这个城市的发展轨迹,也是我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一次更新。我们的创作以曾经让无数人羡慕的武钢红房子着手,通过巨幅图像的方式记录了一栋即将拆除的老房子,远看它似乎还保留着当时的气势与姿态,放大细节才知道他一直在不断被改造和更新,直到它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这种充满时空痕迹的对象与巨幅图像的结合既是我们对城市更新的一种思考,也让我们能更细致更近的去观察我们曾经的生活。


陈辉 李俊 作品《建筑的时间》


▲建筑不仅是地域人文的一种再现,更是表征时间的物化意涵。本作品通过将武汉优秀历史建筑的图景通过摄影方式获取,并结合数字后期图像处理将其与代表时间的钟表进行创意结合,从而将城市里独栋的历史建筑进行创意重构结合,形成了既体现历史时间,又表达出一种未来感的复合建筑群。该作品用黑白图像进行呈现,褪去历史在建筑上留下的印记,用黑白的组合关系隐喻着建筑与时间在永恒中存在的关联关系。

邓俊峰 作品《流芳》

▲本组作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生长”,第二部分是“记忆”,在第二部分应用了平版摄影印相工艺,此摄影工艺是将摄影和绘画进行了结合,最后借助手工印刷得以呈现。由于平版印刷和传统摄影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在制版中对摄影图像进行手绘表现,制版中的手绘其实就是摄影的再创作,将摄影照片的内容进行解构,和手绘形象进行重构,直到想要的视觉效果为止。

用平版摄影印相工艺和老建筑结合进行创作,将建筑外的实物全部剔除掉,然后将影像做成菲林,接下来用水墨在建筑以外的地方进行绘制,光滑的菲林上面要绘制出偶然的自然流淌效果确实不易,经过改进水墨配方和不停地尝试,最后终于得到最终的效果,输出是用PS版,晒版、显影,通过石版机印在水彩纸上面。

画面上的水墨肌理是一种直觉的偶然效果,在实验的过程中每一遍都是一种效果,做成什么样不知道,做到什么时候也没个标准,一直到需要在此工艺中找到合适作品表达的最佳点才停下来。流淌的肌理好似雨后建筑物上冲掉的铅华,现在流露出他的本质,像风烛残年的老者,但又是那么的安详。整个作品我关注的是感性美、有触感的表面、天鹅绒般的深色阴影和平版印刷中清晰的肌理,我希望自己的影像有一种更为实体的存在方式,有一种三维空间感和雕塑感。平版摄影工艺和最终的图像挑战着观看者对可视现实的感知,我希望它可以开启人们在看到的、想到的和梦到的三者之间的对话。



黄一凯王泽瑛的作品通过自己选择性的观看,聚焦于城市中的隐秘角落,是一种窥探,也是一种凝视,更是一种曝光。让我们进入到摄影师的视觉游戏里去找寻城市更新的密码;大江大河大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城市独特的景观,摄影师赵广亮身在交通系统,镜头对准了武汉的众多的桥,这些桥成了见证城市发展更新的地标,也成了城市靓丽的风景线;还有摄影师姚品的江城同框系列,不同时空下的城市地标建筑通过摄影艺术的抽离,让古今同框,让日月与建筑同辉。摄影师特别的视角,谱就了一曲城市中更新多元的历史与发展并存的交响曲;摄影师李大俊通过抽象手法,聚焦城市商场景观;魏松通过上帝视角航拍城市中的新旧体育场所,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景观。


黄一凯 作品《自在》


▲《自在》是一次对“合一”的探索,这个概念来自梵语ईश्वर,在印度教哲学的古代文本中依赖上下文拥有极其丰富的含义,而在吠檀多学派中被解释为宇宙的一元论。这一观念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认识到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都存在着一个细微、潜藏的联系,一个宇宙性的纽带,将我们每一个人与所有事物连接在一起。

此系列作品在创作时摒弃了技法、流派、器材的种种约束,只是随着心的引导,捕捉那些城市中看似相对的角落,那些在表面上似乎是对立的,但在深层里又隐藏着某种一致性的场景。如同黑格尔通过正反合的发展达到绝对精神,作品也试图在场景的对立中构建和寻找场景的精神。

然而,正如自在在不同的印度教哲学文本中可以代表众多的含义,这些影像更寄希望于为每位观者提供一个开放的解读空间。无论观看者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或是像遵循唯物主义和哲学怀疑主义的遮卢婆迦学派那认为自在的状态不代表一切,这些都是所期待,也是历史上所存在的回应。

王泽瑛 作品《回光》

▲在变幻莫测的城市之间,选择使用闪光灯进行影像捕获,犹如品尝一块被镭射纸包装的水果硬糖,直白、甜腻、迷幻等感受在城市影像中铺散开来。每一次的闪光,都如同城市的脉搏,刹那间划过看似寻常的瞬间。这些看似语义不明的图像碎片通过集合的方式勾勒出城市图景,正如城市本身,表面上看似循规蹈矩,但经过深度审视后,才可能会察觉现实的莫测早已远超常规的想象。

姚品作品 《江城同框》


▲人们常用风景如画来赞叹家乡之美,那我所在的江城武汉,展开可以是气势恢宏的长卷,收拢又可以是精致有序的小品。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地域的广袤孕育了它丰富的元素,内涵的深厚又赋予了它多元的碰撞,因此,它向来是摄影人激发才思的宝库。当我们拿起长焦镜头,在茫茫城市中去找寻一个个小惊喜,会看到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文化与商业、建筑与自然在特定的视角下形成巧妙的“同框”趣景。这是城市的魅力,更是造化的神秀。更多的江城同框之美,等着你我去探索。


赵广亮作品 《江城彩虹》

▲长江孕育了武汉人,也孕育着一座座桥。从《武汉长江大桥》《天兴洲大桥》《阳逻大桥》到《白沙洲大桥》等,长江上的十几座桥梁是武汉发展的重要象征和地标。武汉是“桥都”,其能见证一个时代的发展。武汉三镇依水而成因水而隔,作为武汉纽带的桥梁,对于武汉城市地位和格局的形成,以及经济发展举足轻重。桥对于武汉人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武汉市民不可缺的交通要道,也是城市特有的人文景观,每一座桥梁都是武汉的一张名片。我利用闲暇时间拍摄了大量武汉长江上桥的图片。每当周末,遇到天上有蓝天白云的好天气,就背上摄影包,带上干粮和水,在桥边寻找最佳拍摄地点。为更好展现武汉长江上的桥雄伟、壮丽、娇美的画面,拍摄视野好的照片,时常在桥边高楼上拍摄。本组作品有桥梁的“写真”,有桥梁视角的朝霞晚霞,还记录了桥梁的建设过程。

魏松 作品 《体育之城》

▲左侧的图片,是武汉市的历史和记忆,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球场。这些球场似乎已经被岁月侵蚀,设施简陋而陈旧,但却是武汉市发展的见证,是老一辈市民曾经挥洒汗水、分享欢乐的地方。这些球场,就像那些为城市发展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一样,虽然已经年久失修,但依然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右侧的图片,是武汉市的未来和希望,是现代化城区中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球场。这些球场是青春的舞台,是新一代市民展现活力和热情的场所。这里绿草如茵,设施一流,环境宜人,让人流连忘返。这些球场就像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和激情,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这两组图片,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武汉市的变迁和发展。从左侧的图片到右侧的图片,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城市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故事。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叹岁月的流逝,也让人对城市的未来充满期待。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武汉市不断蜕变,不断成长。无论是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球场还是现代化城区的球场,都是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和梦想,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辉煌与未来。


李大俊 作品 《城市肌理》


除了直接面向城市物像景观的,也有摄影师聚焦城市中的人群与生活。朱华忠关注武汉这座城市的阳光与生活,寻找都市新旧交映中的温情浪漫生动瞬间。他的照片充满了生活的味道和光影的年华;而豆松杰直接将镜头对准了江城的人水和谐生活景观;张李腾的镜头则聚焦城市更新中的烟火气:有人分别,有人重逢,有人回到故乡有人启程去远方,我们或是归人或是过客,发现自己身处城市故事之中迷离,最终哪里也没去;陈亮张静记录的是城市特定人群的人文档案,有活力的人群与城市一起生长,他们站在城市之巅起舞,华丽光鲜的外面下面是独立倔强的斜杠青年!摄影师张希祉关注城市中独特的个体,自己母亲的抗癌经历,将摄影当做一种疗愈方式,一方面通过拍摄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一方面通过影像帮助母亲重新确认她的生命价值。摄影除了记录他人,也是在疗愈自我,只有敢于面对自我,才能直面人生。同样的彭海涛的作品也是从自我出发,在经历疫情失去亲人的痛苦之后,他选择了独特的行为艺术,成为了一个弹钢琴的导演。他纪录下自己用钢琴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经历,弹给武汉,弹给长江…… 通过他的行为,他的纪录,去表达自我,去与这个城市,这个世界互动,影响更多人走向有爱的新生活。

朱华忠 作品 《Somewhere in Time》


▲武汉这样的城市,中国已不多见,现代的华丽和历史的沧桑交相辉映。黄昏时分,置身其中,很多时候都会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日子在飘忽不定地旋转,阳光潮起潮落,每一处居住之地,有光的时候都是天堂。从老街到高楼,从教堂到酒吧,百年时光,物是人非。在沧桑的旧建筑和变迁的街道面前,那些整天纠缠的喜怒哀乐、是非成败,那些现世的喧闹奢华,会不会短暂地成为须臾幻象呢?傍晚中华路码头的余晖和江风依旧在船头悠扬,人声鼎沸的江汉路和光谷步行街抵挡不过长江与汉水的厚重与柔情,武大的樱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花香却只停留在记忆中。这座城市很大,大到我无法用脚步去丈量,这座城市又很小,小到一碗热干面便足以看到她的江湖,她究竟如何将我来收买?一城江水半城山,一声江城道尽来。

豆松杰 作品 《江城水生活》

▲武汉,一座被长江和汉江分割的都市,加之众多的湖泊,拥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水文化。在这里,江城水生活是人们生活的核心元素,也是这座城市魅力的源泉。漫步在武汉的街头巷尾,你可以轻易地感受到江城水生活的气息。早晨的江风拂面,黄昏的渡轮在江面上留下一道悠长的影子,这是武汉的日常,也是武汉的魅力。在这里,江城不仅是城市的名称,更是人们生活的写照。武汉的江城水生活,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无论是江面上的波光粼粼,还是河岸两边的绿树成荫,都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老人在江边垂钓,年轻人沿着河边骑行,孩子们在水边嬉戏,这是武汉的生活,也是武汉的情感。在这里,江城水不仅是生活的背景,更是城市的灵魂。每一滴水都蕴含着武汉人民的情感与记忆,每一道水波都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故事。走进武汉,感受江城水生活的魅力,你会明白,这座城市,有一种特别的魔力,让人留连忘返。

张李腾 作品《可我哪儿都没去》


有人分别,有人重逢,有人去海边,有人仍在工作,有人开始了新的恋情,也有人收拾行装,离开曾向往过的城市。事情总是这样,一个人竭尽全力想要置身事外,但忽然有一天,不知道为什么,却发现自己身处某个故事之中,一路奔向结局。在费德里科·费里尼的自传《我,费里尼》中,他描述心目中的罗马:我刚到那儿的时候,不认识什么人,不知道如何谋生,也不清楚自己的未来。但我并不害怕,也不觉得孤单——并非因为年轻,而是因为对我而言,罗马实在是充满了魔力,我知道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家,再也不想到别的地方去了……罗马甚至是我打算终结生命的地方,虽然我从来没打算要死过。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总是难以说清,漂泊是一个过程,还是一种结果。最后,许多人离开我,离开这座城市,回到故乡或启程去远方。夏天变成秋天,秋天又走向冬天,也曾无数次想象过别处的风景,却始终没有动身。

张静 作品《斜杠青年》

这组作品中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人物,旨在表现出生活中无数可能的状态与选择,人们在追求梦想与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坚持与努力,以及我们在追求梦想与实现自我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历程。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激励我们勇敢地去尝试、去挑战,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目标。

陈亮 作品《我在城市之巅》

八千五百六十九平方千米辽阔的城市面积,二千二百一十七平方千米灵动的水域面积,四季轮转的天地,长江与汉水交汇的乐章。

此刻的你,站在武汉哪里?离开地面,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看见专属高空的奇观。再熟悉的景象,也会变成另一番模样。2021年底,武汉城市之巅。当绿地金融中心建设完工时,邀请不同职业的武汉市民登顶,以华美的影像升华生活的真意。“我在城市之巅!” 出自内心的声音划破长空。高楼林立,奔腾着生命的律动。 万家灯火,闪烁着城市的荣光。他们是汉剧传承人、芭蕾舞演员、武当山习武弟子、网红主播、绘画教师、大学生、医护人员······站在这武汉之巅,俯瞰荡气回肠的历史,定格转瞬即逝的美丽。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俱往矣,数风流人物,我在武汉之巅!

张希祉 作品 《妈妈》

对母亲朱建丽抗癌经历的拍摄,开始于2014年。最初,母亲因关节剧烈疼痛,无法入睡,我陪着她跑遍了家乡武汉的知名医院。最后,母亲被确诊患有肺部腺癌,中晚期。 九年来,时间以自己的节奏行进着。陪母抗癌这些年,我将摄影当做一种疗愈方式,一方面通过拍摄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一方面通过影像帮助母亲重新确认她的生命价值。癌症及其治疗带来的痛苦与艰辛,只有癌症病人自己才能真正体会,旁观者很难设身处地。很多时候,一个癌症病人会选择将自己的一切感受深埋,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沼。对于一个重病患者,她最希望的其实不是对于病情的讨论与安慰,而是听她讲述那些具有生命价值的回忆。那些回忆构成了每个人我之为我的部分。我的母亲在疾病中经过炼狱般的苦难,磨平了火爆脾气,丢掉了强硬悖逆,感悟了许多人生道理,逐渐成为一个和顺可爱的老太太。

癌症下的生命意志是一把钝刀,而磨砺它的种种,我尚不知要如何概括。年复一年,我见它日益锋利起来,似乎随时可以割开生活中因为癌症而产生的种种困境。我陪母亲抗癌的经历里并没有什么皆大欢喜的奇迹故事,准备好失去也是一种态度,这样在面对生命中的那些无常时,人们反而想要试试去奋力把握、守护当下的日常生活。

彭海涛 作品 《为武汉弹24小时钢琴》

从2022年夏天我带着钢琴在武汉的大街小巷演奏,希望为这经历过特殊时期的这座城留下一座“城市雕塑”。

城市在更新,同样乡村也在焕发新貌,另一批扎根基层年轻摄影师,他们把镜头对准了我们的乡亲。来自恩施的江汉拍摄了200多个农村老人,用新媒体的方式把每个拍摄的故事广泛传播,让更多人看见,引发他们去关注在故乡守望的老人;杨顺丕用摄影见证了家乡索道这独有的交通方式的变迁,运行了23年的索道如今被修好的公路代替,成了游客的打卡点,见证着这里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身在媒体的柯皓记录了乡村家门口的扶贫车间,真的难以想象,农民可以坐在家里当“工人”了,并生产出销往世界各地的产品,这种扶贫政策也太给力了!而身在长阳的刘影,他记录下山区人们在社会更新,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的前提下,人们精神生活也不断提高,从一个个小小的窗台的置景到传统年画前传统艺人的一个个灿烂的笑容,都在描绘他们容光焕发,身上散发着文化自信和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景”。

江汉 作品《守望》

从2019年开始,我用相机不断记录我在湖北恩施州遇到的农村老人,到目前为止拍了200多个,并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将这些内容展示出来。当前,国家在不断健全完善农村养老事业的制度政策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我们自身还应该关注的是老人们的精神健康问题。他们始终不曾离开过生养的地方。我常常会问老人们为啥不去和城里的孩子们一起住,老人们几乎都用同样的语言告诉我“农村才是我们的根,要是我们不守,这根也就没有了”。自从我开始在互联网上发布这些老人的视频,很多播放量出奇的高,原来大家不是不去关注,而是忽略了。有粉丝这样说到,“我觉得很惭愧,我已经很久没和家人联系,今天看了你的视频,我给我亲人们电话都打了个遍,很多平时不好意思说的话我也都说了,打完后我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这么轻松,感谢你”。生活丰富多彩,世界纷繁万千。现在是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要用我们手中的机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记录、促进或者改变这个社会,让她变得越来越美好。

杨顺丕 作品 《再见,索道 你好,公路》

12月的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这个悬崖顶上的小山村气温只有2℃。15岁的张镭坐上车,向奶奶挥手道别,去乡里集镇上的中学读书。车行500多米停下,同村同学刘佳林、张源正在路边等着这趟车。“滴滴——”等他们上车后,车再次启动,沿着弯弯拐拐的公路向山下开去。“小时候,我们出村坐‘铁篮子’。碰上这种天气,风一吹,摇摇晃晃,好吓人!”至今,张镭忘不了那胆战心惊的时刻。村子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全村7个小组170多户500多人散住在48平方公里的山地上。“出山难”是渔山人世世代代刻骨铭心的记忆。长740米的索道距谷底近500米,一个简陋的铁筐就是张镭口中的“铁篮子”。没有公路,出村要步行一整天,坐索道只要几分钟。因此,即使再害怕,村民们也大多选择它。7年前,张镭和姐姐张苹平、妈妈张凡英坐着“铁篮子”出山的情形被摄影记者拍下,渔山村自此广为人知。这样的“出名”,饱含了渔山人的辛酸。

2014年4月,鹤峰县委政法委驻村帮扶工作队来到村里。“修通公路是脱贫的关键。”驻村帮扶工作队把修路当成头等大事。山区修路难,在三面环水的渔山修路更是难上加难。进村要经过一条幽深的峡谷,一到雨季山洪暴发,公路就会泡在水中。几经商讨,工作队和村干部因地制宜制订了修路方案:沿谷筑路,挖沟排洪。炮声隆隆,挖机轰鸣,寂静的山村沸腾了。2015年9月,一条长8公里的水泥路在渔山村后山组贯通。随后,前山组公路动工,通户公路也纳入日程。经过几年努力,一条“Y”字形的公路连通全村,村里的通组、通户水泥公路达到28公里,渔山人从此告别了“空中飞人”生活。

公路通了,村里人的生活变了样。新房子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多。每天早上,28岁的张静都会骑着小摩托,把自家的手工粑粑送到乡里的快递站,寄到天南海北。她通过网络直播平台销售的手工粑粑受到买家青睐。今年,鹤峰县成为全州最后一个通高速公路的县,张静的手工粑粑卖得更远了。“只要做得出来,一天卖千把个不成问题。”如今,她的烦恼已从“粑粑卖不出山”变成“忙不过来”。村民陈子祥也尝到了甜头。此前,因病致贫的他致富无门。公路通后,他和妻子张春年养起了山羊、黑猪和土鸡。去年,全家仅养殖这一项收入就超过了5万元。“这里的羊市场上不愁销路!”原生态的“索道村”就是活招牌,找陈子祥订货的电话络绎不绝,他打算明年再扩大养殖规模。村子的尽头,是村民洪久英家的新屋。这是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后,她花了50多万元建成的。春节,一家人终于能在盼了多年的新屋里团年了。

“如果没通公路,哪能修得成这栋屋!”洪久英满脸是笑。他们的故事是渔山村生活变迁的缩影。如今,“功成身退”的索道,只偶尔用来运送货物,成为游客的拍照点。雨后初霁,抬眼望去,“铁篮子”高悬幽深峡谷之上,在夕阳里泛着微微的光。这条运行了23年的索道,见证着这里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柯皓 作品 《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湖北省十堰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万多户,贫困人口82.67万人,湖北省9个深度贫困县,十堰占了5个。(2018年数据)针对贫困地区闲置劳动力多、产业薄弱等特点,十堰支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进村组开办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这些扶贫小车间、手工小作坊,在秦巴山区遍地开花。车间建到家门口的“厂房式”、工作带回家里完成的“作坊式”……这些扶贫车间,建到了田间地头,办到了扶贫安置小区,延伸到贫困群众家门口,让百姓挣钱顾家两不误,方便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也调动了他们产业脱贫的积极性。2018年,十堰市开办扶贫车间6020个,带动9万多户贫困家庭增收脱贫。“小车间”发挥起大作用。

刘影 作品《愿景》

作品《愿景》是一组运用当代摄影手法拍摄的作品。作品采取布景摆拍形式,虚实结合,大景套小景,将现实生活场景与对未来的愿景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愿景。为了不同的场景和主题表达,专门制作了不同绘画背景,放置在拍摄对象的现实生活环境里,有一种艺术的在场感。背景画,有青山绿水,有丰收美景,有田园牧歌,也有欢乐和谐的生活场景,这些美丽的图画,表现的是中国这个美好和谐的社会景象,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背景前面的人物,也是精心选择的民间艺人,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他们手里持着或是傩戏面具、或是二胡、或是吹打乐器,或是南区乐器,这些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在这里,作品所表达的“愿景”不仅仅是美好生活和环境的“愿景”,还包含着对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愿景”。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民间艺人曾经一度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逐渐被遗忘,在科技发展以及机器流水线的效率中渐次淘汰。近年来,国家对中华有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传统文化逐渐回温,国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使得民间艺人通过文化消费重新进行身份的建构,进入大众视野。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他们容光焕发,身上散发着文化自信和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景”。

城市与社会的发展与更新也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发展,生态优先,肖艺九长期关注长江里的“微笑天使”,记录了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逐渐恢复,出现历史性“止跌回升”,“微笑天使”重回人们的视野的动人故事。贾代腾飞的《惹尘埃》与张瑾的《寄蜉蝣于天地》其实都是反映人与自然的旅游景观摄影,都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宇宙之间就是一颗尘埃,一生在天地之间就是一蜉蝣,所以珍爱自然,他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向大自然学习,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肖艺九 作品《长江“微笑天使”》

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因其憨态可掬的模样,微微弯起的嘴角,被誉为“微笑天使”。自2001年中外科学家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之后,长江江豚便成了长江里唯一的淡水豚类。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江豚种群数量逐渐恢复,农业农村部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考数据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出现历史性“止跌回升”,“微笑天使”重回人们的视野。

贾代腾飞 作品《惹尘埃》

响沙湾的现实与超现实,换句话说就是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纠缠。游玩途中,我问导游,这里冬天下雪么,还像现在这般游人如织?导游答,下雪,10月后基本就没什么人了。我说,好想看看大雪覆盖下的这片沙漠。只是,皑皑白雪下,依旧是尘埃的世界。

张瑾 作品《寄蜉蝣于天地》

组图作品将独立个体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旨在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本次展览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思想深刻,皆从不同侧面映照了城市与社会的更新,关注人与城市发展,人与自然共生话题,记录我们身边社会发展景观与人文,展现了摄影师不断更新的观念,表达了他们对当下社会的思考与感悟,是一份难得的湖北青年影像生态“更新”视觉档案。


参 展 摄 影 师 简 介


陈海金

2000年10月28日出生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获奖经历:

●2023白金创意多媒体类金奖

●NewoneAwards新媒体类铜奖

●2022 OPPO Renovators 全球青年创享计划入围Top100

●2022斯球强设计奖学生组铜奖

●第四届全球华人大学生艺术与设计毕业作品大赛 评审奖

●2022 DADA数字艺术大赛PIN行宇宙入围

●第九届全国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入围奖

●作品收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20窗口档案"

●湖北省“4·15“活动标识征集三等奖

●作品《军魂-海陆空》入选第三季“红日,冉冉的红日一系列红色主题艺术创作特别展。

●作品《展望》、《伴夏》入选AGI艺术电影展.

●2022青年毕业设计数字展入选。

●“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第十一届暨2022届中国重点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入选


李俊

男,汉族,1985年10月5日出生

2008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

2009年参与武汉美术馆整体空间拍摄;

2010年参与制作中山舰壁画《一代名舰》的数字采集工作;

2011年参与第一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担任摄影师;

2013年参与第二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担任摄影师、展陈设计;

2015年参与艺术家魏光庆个展《正负零》担任摄影师,展览画册获德国红点奖;

2016年参与艺术家王心耀个展《中国风》担任摄影师,展览画册获德国红点奖;

2017年参与第四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担任摄影师、展陈设计;

2017年参与《大桥》一书的摄影,书籍获德国IF奖;

2018年担任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数字保护人才培养项目》讲师;

2018年10月主持黄鹤楼景区主楼二楼、三楼、四楼壁画的1:1数字化采集工作;

2018年作品《动物世界》参展2018年武汉时尚艺术季——“红T/象·素”当代图像艺术展

2018年作品《动物世界》参展“7·8·9·零——武汉青年艺术家当代艺术展”

2019年参与第五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担任摄影、展陈设计;

2022年创作作品《云起云飞》获“脊梁——2022长江青年影像展”二等奖

2023年作品《建筑的时间》获第30届湖北省摄影艺术展(商业类)金奖


陈辉

1985年9月2日出生

2008年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视觉传达专业

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

2011年——2016年任职于广西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2017年至今任职于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2013年靳埭强设计奖专业组优秀奖

2013年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暨国家包装设计奖海报类银奖

2013年天鹤奖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大赛优秀奖

2014年首届中国雾霾主题公益海报作品展优秀奖

2018年作品入选武汉时尚艺术季——“红T/象·素”当代图像艺术展

2020年“心手相连 共同战疫”——抗疫援鄂纪念章设计作品学术奖

2022年“脊梁——2022长江青年影像展”二等奖

2022年“新·元-回望@畅想”第二届国际可穿戴艺术展新锐艺术奖二等奖

2023年首届湖北省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2023年获第30届湖北省摄影艺术展(商业类)金奖


杨顺丕

男,党员,湖北利川人,现任鹤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省党代表(第十二届)。

新闻摄影作品《再见,索道 你好,公路》荣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实现了恩施州中国新闻奖“零”的突破;2023年作品《“天路”越武陵》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2022年,作品《主播来了, 乡村振兴增添“云动力”》获湖北新闻奖二等奖,连续四年 入围中国新闻奖定评……自参加工作以来,共有20多年作品获国家、省级奖项。3件作品成为人民日报“收藏作品”。

迄今为止,在新华社播发彩色通稿1000多张,多组新华社发稿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德、日、西、阿拉伯语等。



刘影

(1986——),湖北长阳人,土家族。长期拍摄武陵山区,清江流域土家人生产生活影像资料,现为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作品《芳流千古》《愿景》《窗台》连续三届获得宜昌市艺术节群星奖金奖、分别入选湖北省艺术节摄影艺术展览;2017年摄影作品《愿景》入选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2017年《土家打喜》入展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非遗影像展;2017年《土家丧俗》入围 “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2018年入选全国中青年摄影人才培训工程,同年入选湖北省文联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2020年被宜昌市委宣传部评为“三峡文艺明星”称号;2021年《窗台》获得湖北省艺术节摄影展“楚天群星奖”。2022年《撒叶儿嗬》获得湖北省第二届民间文艺“杜鹃花奖”。


姚品

男,199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

本科学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摄影专业毕业

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武汉市摄影家协会理事,江汉区摄影家协会主席

曾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摄影记者

现任武汉斐渥传媒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擅长城市风光及建筑空间摄影,兼顾摄影理论和摄影器材技术的研究

常年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影像创作宣传服务

摄影作品多次荣获省市影赛奖项,入选武汉城市形象广告、城市画册及摄影展



邓俊峰

任教于武汉工程大学,一直从事摄影相关的教学工作和影像创作的研究,专注于当代视觉表现语言的探索。作品曾参加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丽水国际摄影展、全国第八届高校摄影艺术作品展、第十一届湖北省美术展、第十三届湖北省美术展。作品荣获中国丽水国际摄影展大奖、全国第八届高校摄影艺术作品展二等奖,主持完成国家艺术基金青年项目。



陈亮

长江日报摄影记者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项目负责人

长期从事新闻纪实类摄影创作,代表作有摄影作品《寻找萤火虫》、《中国速度》、《我在城市之巅》及纪录片《武汉日夜》。

荣获第四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潜力新人奖,第30届湖北省摄影艺术展(艺术类)金奖。多次获得湖北省新闻奖及武汉新闻奖。


豆松杰

目前定居武汉,主拍城市建筑风光及人文。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武汉市江汉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武汉影像联盟创始人、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图虫认证资深摄影师、vivo签约摄影师,oppo合作摄影师、富图宝签约摄影师、HY签约摄影师。作品曾获湖北省第三十届摄影艺术展艺术类铜奖等奖项。


张瑾

武汉摄影家协会会员,独立摄影师。

荣誉:

1、国防邮电系统职工庆祝建党100周年摄影比赛,作品《画意江城》获三等奖;

2、第二十九届湖北摄影艺术展,作品《青色东湖》获纪录类Ⅲ级收藏;

3、第三十届湖北摄影艺术展,作品《百鸟朝树》获铜质收藏;

4、第八届“聚焦大武汉摄影大赛”作品《晴川》获铜质收藏;

5、第九届“聚焦大武汉摄影大赛”作品《台风大闹天宫》获银质收藏。


黄一凯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湖北摄影家协会理事,策展理论委员会委员;美国摄影学会会员、纪实分会委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北省美术馆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博物馆、美术馆及平遥摄影节等、丽水摄影节等摄影活动中都有策展作品展出,曾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艺术机构合作策划展出摄影作品。从事摄影后期教学近二十年,在中国摄影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中举办讲座,翻译出版摄影类书籍20余本,发表媒体文章逾千篇,是国内各大摄影类刊物的长期撰稿人,亦有作品国际发表。


贾代腾飞

媒体人,两次获得“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奖、两次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2012年入选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大师班,赴阿姆斯特丹学习;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个人摄影书《突围》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作品多次刊登于Newsweek、CNN、Marie Claire等,并收录于香港IBDP国际考试中文课程教材。


江汉

男,1983年11月出生,

副高职称、武汉传媒学院特聘副教授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恩施州影视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利川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湖北省中青年文艺人才库成员

“湖北青年影像奖”获得者

入选第二届、三届、五届农民摄影大展;2016年、“聚焦中国留守儿童“俄罗斯、冰岛展;第五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


柯皓

80后,湖北日报摄影记者,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和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奖项。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第一时间进入隔离病房拍摄,数十幅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多幅摄影作品入选“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2020北京国际摄影周“中国抗疫新闻摄影展”、中国摄影家协会“见证.造像抗击疫情影像展览”、第四届宁波国际摄影周“武汉2020”、中国摄影家协会战役画册《中国战“疫”》、第29届湖北省摄影艺术展。


李大俊

1978年出生于湖北钟祥,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副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技术能手,湖北省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湖北省黄鹤美育节评委,上津论坛特邀艺术家,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对象、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人才培养对象,公开出版发行摄影专著1部,主参编摄影教材3本,主持国家级摄影教研重点课题1项,主持省级摄影教研重点课题1项,获全国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一等奖,获湖北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摄影赛项第一名,优秀指导教师奖1项,获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指导教师奖2项,获湖北高校摄影作品展优秀指导教师奖1项,获武汉市高校艺术节摄影类银质收藏奖和优秀辅导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作品20余篇,论文、作品获奖10余篇。


彭海涛

1990年生于武汉,201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王泽瑛

工作生活于湖北武汉,2020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研究专业,2020年任教于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摄影专业至今,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日常.非常》中外青年摄影师作品联展,"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未来因子•30x30青年摄影展,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湖北省高校第九届美术与设计大展摄影类作品展。


魏松

男,2002年出生,籍贯湖北武汉,大学本科在读。湖北高校摄影联盟创始人、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武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vivo校园影像创意官、NISI合作摄影师。擅长城市风光摄影、摄影活动组织等。


肖艺九

湖北宜昌人,现任新华社专职摄影记者,曾参加“卡塔尔世界杯”“北京冬奥会”“巴西里约奥运会”“法国女足世界杯”“北京冬奥会”“北京阅兵”“全国两会”等重大摄影报道,奔赴一线对“新冠疫情”“长江客船翻沉”“芦山地震”“抗洪救灾”等重大事件进行采访拍摄。


俞诗恒

设计师,摄影师,品牌顾问,媒体艺术总监。

个展:

《大湖普拉斯》 武汉,2020

《浮城若梦》 武汉,2016

群展

《时光行迹》武汉,2022

《时间在场证明》武汉,2021

《有板 有眼 有武汉》 武汉, 2020

《隐秘的伟大》武汉,2019

《武汉设计双年展》武汉,2011

《沉默的大多数》武汉,2008

讲座:

武汉市建设银行《看不见的城市》2019

当代集团《记录与创新》2018

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举办《发现》2017

武汉市图书馆《平湖门》2016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浮沉若梦》2015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散步才是正经事》2015

发表媒体:

《嘉人》

《纽约时报旅游》

《中国摄影家》

《第一财经周刊》

《中国旅游地理》

《人民摄影》

《城市画报》

《时尚家居》


张静

1984年8月出生,湖北宜昌人。现为二级摄影师。2010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至今已有12年丰富的行业经验。代表作《有女初嫁》荣获第三十届湖北省摄影艺术展金奖;《斜杠青年》入选第五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我的人生箴言是“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期待通过镜头继续讲述有温度的故事,启发更多人发现生活的亮色。


张李腾

女,00后,摄影师


张希祉

青年摄影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获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特等奖,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导师推荐新人,湖北新闻奖文字类一等奖等奖项。

代表作《妈妈》,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经《央视新闻》《腾讯新闻》《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摄影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报道,相关内容登上微博热搜榜第四位,整体传播量近亿。


赵广亮

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武汉摄影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中青年人才库成员、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人才库成员、湖北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湖北省文艺志愿者。有600余幅摄影作品在全国、省市摄影大赛中获奖。其中,两次荣获武汉群众文化艺术最高奖项“黄鹤群星大奖”;连续多次荣获全国交通摄影大赛等级奖;多幅作品分别入选第26、27、28、29届省展;作品《武当雪色》入选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作品《武汉长江大桥》入选第二十二届中国电影节;作品《爱心接力菜》入选28届国展等。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中国摄影报、国家地理等报刊发表摄影作品和新闻图片2000余幅。


朱华忠

现工作居住于武汉。独立人文纪实摄影师,使用黑白胶片拍摄关于武汉这座城市的变迁与更迭,至今已有17年。

个人作品《春天来到昙华林》 《桥》 《时间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河》 《somewhere in time》

2011年五月受德国著名品牌rollei邀请,在北京嘉里中心禄来国际影像中心举个人影展《春天来到昙华林》,同年受聘rollei公司,成为rollei签约摄影师。2014年7月,受聘于玛米亚利图(mamiya leaf),成为签约摄影师。2016年获邀参加西双版纳国际摄影双年展,凭借作品《桥》,获得十佳摄影师奖。其作品在国内《南风窗》,《摄影之友》,共青团旗下的《咔啪》,《国家地理》广泛刊登。更是获得美国kodak和英国ilford等知名影像品牌在instagram和fb的专属图片推荐,亦被国外知名艺术机构购买收藏。2022年,由个光辉工作室出版摄影画册:《时间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河》 《方寸空间》。2023年合作小米,作为导师参与《对话江湖》影像分享会。

合作品牌:禄来(rollei) 玛米亚利图(mamiya leaf) xiaomi+

(来源:湖北省摄影家协会 图片由丁俊杰、武汉天地等提供

北京宠物寄养

如何挑选冰种翡翠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