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古墓考古发掘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通过实验室考古,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出土了一枚刻有“刘充国印”字样的金属印章。结合文献记载,专家判断墓主是海昏侯刘贺第一个逝去的嗣子刘充国。
铜印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依据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技术路线图和考古工作计划,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海昏侯墓园五号墓进行了发掘。据介绍,五号墓位于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园北部,处在主墓M1刘贺墓的正北方向。M5主棺的实验室清理工作到目前为止,可见M5墓主头部被漆器叠压,下有玉圭、玉枕。颈部有玉组珮。腰部有玉带钩、玉觹、水晶、玛瑙等。铜印龟纽,上有“刘充国印”的文字。
出土的玛瑙
出土的玉器经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检测分析,多为新疆和田玉料,除此之外还有数量可观的玛瑙,它们都是西汉时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出土的缠丝玛瑙
由此可见,玛瑙这种神秘而又独具魅力的宝石在我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玛瑙的历史十分遥远,大约在一亿年以前,地下岩浆由于地壳的变动而大量喷出,熔岩冷却时,蒸气和其他气体形成气泡。气泡在岩石冻结时被封起来而形成许多洞孔。很久以后,洞孔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溶液凝结成硅胶。含铁岩石的可熔成份进入硅胶,最后二氧化硅结晶为玛瑙。
“玛瑙”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古代蒙古人看到玛瑙的颜色和美丽的花纹很像马的脑子,就以为它是由马脑变成的宝石,因此梵语中称它为“马脑”。“玛瑙”早期被写成“马脑”,最早见于后汉安世高所译的《阿那邠邸七子经》一书。南北朝时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称:“马脑,梵云遏湿摩揭婆”、“色如马脑,故从彼名”。唐代高僧慧琳著《一切经音义》解释称:“‘阿湿缚’(Asmar-)者,此云‘马’也,‘揭波’者(-garbha),脑也。”
还有说法称,三国时期曹丕同其父曹操北征乌桓,当地人进攻了玛瑙酒杯一只,曹丕见就被红丝飞霞,晶莹剔透,便挥笔写下《马脑勒赋》,并在序中说:“马脑,玉属也,出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固以名之。或以系颈,或以饰勒,美而赋之。命陈琳、王粲并作。”,作家唐伟依循章鸿钊先生和氏璧材质可能为玛瑙的说法,并比照《韩非子》一文中提到的四大特征,提出和氏璧的“绿玛瑙”说,即和氏璧是一块珍稀罕见的夹胎草绿玛瑙。
心灵之灯——战国红之魂
虽然玛瑙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后汉,但是我国对于玛瑙的开采与使用可要比这早的多很多。玛瑙作为玉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无论是开采时间还是使用时间,都非常的早。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劳作中发现了玛瑙的美,在原始美感的驱使下将其制作成了装饰物,佩戴于身。
凌家滩文化——玛瑙猪
新石器时期晚期,具备原始宗教信仰的礼仪玉器大量使用,标志着等级观念和宗教观念已然渗入到了玉石文化之中。百色缤纷的玛瑙,作为当时重要的玉石材质之一,以其绚烂神秘的色彩和纹理,与玉器一同走上了神坛,成为了人与身的沟通媒介,以及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玛瑙传说是爱和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躺在树荫下熟睡时,她的儿子爱神厄洛斯,偷偷的把她闪闪发光的指甲剪下来,并欢天喜地拿着指甲飞上了天空。飞到空中的厄洛斯,一不小心把指甲弄掉了,而掉落在地上的指甲变成了宝石,这就是玛瑙。因此有人认为拥有玛瑙,可以强化爱情,调整自己与爱人之间的感情。在日本的神话中,玉组栉明玉命献给天照大神的,就是一块月牙形的绿玛瑙,这也是日本三神器之一。《太平广记》中亦有“玛瑙,鬼血所化也。”给玛瑙增添了几分奇诡之色。
玛瑙自古被视为美丽、幸福、吉祥、富贵的象征,因其兼具瑰丽、坚硬、稀有三大特征,从而荣膺“玉石”桂冠。由于古代玛瑙能使人隐身的传说,使玛瑙几千年来倍受人们的推崇和爱戴。因为玛瑙美丽的外表和坚韧的质地,人们把她作成装饰品和实用品。玛瑙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玉石之一,这一点从玛瑙广泛用于古苏美尔人和埃及人的护身符、容器及装饰件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在罗马时代,玛瑙凹雕(阴雕玉)图章和戒指特别受人们的垂青。玛瑙是《圣经》中记载的 “火之石”之一。《圣经》中有把玛瑙赠予给摩西和在亚伦胸甲上配戴的记载(《出埃及记》)。玛瑙系列之一---红条纹玛瑙是耶路撒冷城墙地基石所用到的十二种宝石之一(《启示录》)。根据早期作家Caesurae主教安德鲁的解释,耶路撒冷十二种宝石分别象征了十二个基督传教士,红条纹玛瑙象征的是詹姆士传教士。
玛瑙是水火交织世界中跃动的精灵。火,让她们在地壳运动中如凤凰涅槃重生;而水,本就是她们安居生息的大千天地,是它们歌唱轻舞的曼妙世界。在西方魔法里,教人将自己的愿望写在一张纸上,折叠包妥,精心冥想过后,再放入玛瑙聚宝盆内,至少一天一夜。取出后,将之火化,借助火的力量,将你的愿望传入自然界,多能心想事成。同时玛瑙还是佛教七宝之一,自古以来一直被当做辟邪物、护身符使用,其象征着友善的爱心和希望。再加上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极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