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一夕谈:闲聊,君子和而不同,直到肴核既尽,杯盘狼籍,不知东方之既白...
最近的一个小新闻。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大致是江西的一位“周劼”,朋友圈晒图喝20万一斤的2002年的白毫银针,结果导致被调查。详见相关报道:
江西“周劼”出名了!自称喝20万一斤的茶,与高官有往来!紧急回应
我想聊的却是有关茶叶的一点小怪相。
首先,其实这兄弟,虽然凡尔赛了,但还挺实在。说这个2002年老茶,20万的银针也没喝出不同。其实何止20万的银针呢?
现在也有不少茶友乃至茶商,都有一种趋势,就是不比谁最好,只比谁最贵。出门去喝茶,动不动就是一千、两千一泡的岩茶,或者什么普洱茶(一泡8克左右),或者什么六七十年代的各种茶。好像这个茶不够价格,就代表不好似的。
我模仿蔡澜先生自问自答聊聊这其中可能有意思的点。
问:这20万一斤的茶,真的很好吗?
答:大概率很好。
问:好多少?
答:没好多少。
问:喝这个茶显得有格调吗?
答:没有。
问:如果是你自己,要买吗?
答:不要。
其实我的意思并非要抨击高价茶。我反而深知某些高价茶,确实恰如其分,足够好,而且又十分稀有,喜欢的人多,自然就贵。无可厚非的。
我抨击的是比高价。
茶商用高价来提升自己的身份,你家的茶贵,我的比你还贵!是不是我就有品味了?是不是显得我就更好了?或者说,是不是我这个更有营销炒作话题性了?
茶友用高价茶来提升自己的身份,你喝的茶1000一泡,我喝的茶2000一泡!是不是我就比你有格调了?是不是我更有面子了?
两个问题:这些茶真的足够好吗?喝这些茶真的有格调吗?
1.这些茶真的足够好吗?
在很大概率上,这些茶确实不错的。新茶往往产地不错,老茶往往较为稀有。但同时需要几个基础:加工也需要恰到好处。
高价茶,你做的不好,有什么好显摆的?在恰当加工的前提下,优秀的产地原料价格其实也就那样了,被茶商多赚了钱,感觉很有面子?在存储没那么优秀,甚至来路不知的情况下,几十年的老普洱,喝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反而值得我们去细究的应该是不同产地带来的不同的风格特点,其实非常有意思。另外,当品质达到了99分,在追求100分的过程中,付出较高的代价,极有意义,但其中微小的区别并非多数茶友去追求的。
2.喝这些茶真的代表有格调吗?
如果谦卑的去喝这些茶,格调甚高。但只是停留在表面去比价格,或者觉得价格高就高人一等,则显得格调甚低。除了斗一斗富,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比一点别的?
而且,有些很贵的茶的做工,也不敢恭维,喝出了确实产地更贵,但从审美上,没觉得雅致。
中国茶文化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气,也有“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清雅。一杯生活气息的大杯泡茶,也是生活的美丽。当然听琴喝茶,用心去感受一杯好茶的美,也是一种清雅。即使宋代点茶,有斗茶之事,但比的是选茶、技法,而不是价格。
而更进一部,哪怕到探求茶道的内涵。日本茶道总结出了“和、静、清、寂”的茶道世界。中国茶道虽没有形成公认的茶道精神内涵,但现代茶学先辈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后来也有人提出“和、敬、怡、真”的说法。无论哪种,恐怕这种追求与对比,则都远远脱离了这种精神,甚至是背道而驰。
如上,就是一点牢骚。不是否定好茶的贵,只是否定比价斗面子的陋习。
后院茶社,赞19
后院茶社
寻 好 茶,爱 生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