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我写了一篇总结性的心得,部分朋友表示「写得蛮好,但没看明白」。
因此,我计划将其中每一条细细咀嚼,统一「研究研究」。
玩紫砂壶15年的一些重要心得(持续更新)
大家可以把上面的「重要心得」当做目录,以便系统性地翻看和理解。
今天探讨的,是关于紫砂矿当中的矿物含量及规律。
「泥料通常的分类为绿泥、紫泥、红泥三大类,颜色越红,含铁量越高。」
——这是「重要心得」中关于泥料发色的表达。
在近期阅读的一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的《宜兴紫砂泥料化学组成与矿物特征》中,有一部分通过《沉积岩中黏土矿物和常见非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我将其整理如下: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泥料的发色,与当中的铁质矿物有关,含量越多,则越能够表现出正红、大红的发色。
此外,泥料中还有部分通过X射线衍射法无法判断物质内容的组成矿物,被称为「黏土矿物」,在上图中亦有表现,占比在38.7~67.8%这个范围内。
上表是黏土矿物的成分组成。
通过观察上表,可以看出伊利石、蒙脱石占比越高,烧成收缩率就越大,而所谓的「水色」也就越好。
比较有意思的,是底槽清是所用泥料中,唯一一种含有叶腊石的。而叶腊石则是一种铝与硅的化合物,分子式是Al2 [Si4O10](OH)2,耐热性和物理强度都很高。
根据百度百科的内容,叶腊石在窑炉环境中,完全转化为无水叶腊石的温度在1200度,这也和底槽清烧制成陶的温度很接近。而这种晶体,是不是我们常说的「白颗粒」、「亮片」呢?
根据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此外,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紫砂作为一种混合型矿物,想要总结出一般论、「真理」,几乎不可能的。
与其研究其物质组成,不如欣赏其质感之美。
感谢您的评论、点赞、收藏!
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写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