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桑世志
我容易浮躁,所以在物欲纷繁的世界总想寻找一块净土来安抚灵魂。当看到朋友收藏的这块大湾石我便沉静下来。
这块大湾石让我看见1300年前少年得志,以“诗佛”著称又颇精禅理的王维,踏着坎坷的命运,却“兴来每独往”,溯水而上,“行到水穷处”,欣然坐看天边云卷云舒,他那忘却一切、专注云长云消的坐姿都散发出禅的味道。
大湾石
我又看见1200多年前革新失败被一贬再贬的柳宗元,在漫天飘雪的日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来到“鸟飞绝”“人踪灭”的山中水边,垂杆稳坐孤舟“独钓寒江雪”。独钓于漫天雪花中的柳宗元虽显孤寂却欣然地承受着冰雪的侵袭。
面对这块带来神奇遐想的大湾石,我沉思许久。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大湾石,后来才知道,广西境内红水河流经的县市都出产奇石,因为首先在大湾乡河段被藏石爱好者发现和采集,所以大湾石便成了它们的统称。从赏石藏石的角度说,大湾石可分为图纹类、色质类、形态类、怪异类四大类,最富想象的是图纹类大湾石,而且抽象者居多,我看到的这块巴掌大小的石头就属于这一类。
应当说,以石为对象的审美在中国审美文化门类当中历史最为悠久,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劳动实践。制作和使用工具被公认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这一标志的媒介物就是石头。因此,石头在原始人那里就打上了审美的印记。距今大约十万年,山西许家窑遗址发掘出的大量石器中有一千多枚石球,这些石球是狩猎投掷用的武器,这种圆的造型恰恰体现出原始人类的一种实用性和创造性的追求。狩猎一旦成功,也就是说在使用中获得了喜悦,这种石球便具备了审美要素。
大化石
到山顶洞人已经开始有了自觉的审美追求,因为他们已经懂得区分工具与装饰品,在他们的装饰品中,除兽牙和贝壳以外还有磨制的石珠,从那时起,以石为对象的审美意识就始终在人类社会进化中不断发展完善直至形成独立的赏石文化。
中国的赏石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那就是中国人对事物的体悟精神,这也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在审美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字,“味”,诸如“玩味”“体味”“寻味”“回味”“韵味”等等。这个“味”,只能靠审美主体的感悟方能体会其奥妙,或者说只能靠审美主体的感悟方能获得美的享受,因为美的价值不是客体直接具有的,是主体内在积淀的对象化,当主体内心的积淀找到抒发的对象,这个客体原有的潜能就获得了转化为审美价值的机会,也可以理解为客体原有的潜能唤醒了主体内在文化与艺术的积淀,从而使主体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长岛球石
都说玉能养人,何者为玉?石之美者,归根结底还是石能养人。所谓养人是指对人有好处。从原始人到现在,无论实用价值还是审美价值,石头一直为人类做着默默无闻的贡献。不说2000多年的南京石头城,不说海拔3000多米的新疆石头城,也不说那些巍峨的宫殿和庄严的庙宇,就连普通的房舍道路又何曾离开过石头的踪影。
我曾经去过黄河西岸山巅上的吴堡石城,那是一座几乎被人遗忘的石城。尚未考证石城究竟建于何时,但是史料记载:公元976年北宋将领李克睿曾率兵攻破此城,那时被称为“吴堡寨”,据此可以推断吴堡距今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走进石城犹如走进石头的世界,城门、城墙、房屋全部由石头搭建而成,如今虽然断壁残垣,野草丛生,荒芜凄凉,但是你仍能感受到不屈的石头顽强屹立在山巅上俯瞰黄河的坚毅气势。
洛河石
石头的审美价值是在唤醒与深思中获得的,石头的潜能唤醒你的积淀,你的深思使石头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在深思之中获得内心与外界的和谐,使主体向人格上的完美发展,应该是石头带给人精神层面最大的好处。听起来似乎有点玄,其实并不玄,因为物欲横流的社会导致人格解体、心理失衡的状态屡见不鲜。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是石头,凡是能产生美好情感的东西都有这种作用。由此,我想起达尔文曾经感叹诗歌艺术对人的重要作用。达尔文年轻时候喜欢读雪莱等人的诗,后来不读了,但是他却明显感到内心出了问题,他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力——能够产生更高级的意识形态的那一部分能力——的衰退。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情感成份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这显然是达尔文以自己的体会指出了这种精神偏枯病的危害,患上此病人格岂能完美!所以,一块顽石在精神层面对人的滋养并非无稽之谈。
长江石
看着这块石头,我不能不对藏石人肃然起敬,藏石人更懂得深邃的含义,因为深远便不容易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因为深沉便避免了心存浮躁的困扰,因为深厚的积淀使他们能与石头产生共鸣从而诞生出审美价值。在藏石人的眼里,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遥远的记忆,每一块石头都有它的前世今生,而且每一块石头都通向未知的未来,与石头相比,我们都很短暂,然而若与藏石人相比,我觉得我就浅显多了。
物欲横流中我也力图追求深邃的境界,我也期盼能寻找一块净土来安顿浮躁的灵魂,无意之中这块大湾石使我豁然开朗。
王阳明先生《传习录》中有一段颇耐寻味的话引在这里很恰当——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应当感谢朋友给我欣赏的这块大湾石,它不仅让我沉静地联想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唤醒了我,使我意识到,努力寻找的净土其实就在自己心中。
END
主编:吴丽蓉 | 编辑:肖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