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草原田鼠的深情:一鼠之心,白首不离,揭示其永恒忠诚的秘密

01-11

草原田鼠的深情:一鼠之心,白首不离,揭示其永恒忠诚的秘密


八零后肯定还记得小时候的一部动画片《大草原上的小老鼠》,其实草原上还真的生存着一群可爱的小老鼠,这群毛茸茸的小型啮齿类动物叫做草原田鼠

它们的英文名叫做“VOLE”,简单四个字母组成的名字,含义还是颇深的,仔细观察,它们的名字和爱情“LOVE”字母完全相同,只是排列不同,这种草原上的小精灵注定与“爱”有关。

众多生物学家已经确定草原田鼠和人类有着非常相似的情感:对于爱情,它们能做到忠贞不渝,对于后代,它们能做到无微不至。今天就来说说草原田鼠的伴侣行为,揭开它们身上的谜团。

草原田鼠是美洲地区草原中比较常见的小型啮齿类动物,又被称为“奇瓦瓦田鼠”,身长10至19厘米,周身呈现灰褐色,尾部较短。在亲缘关系上,草原田鼠和旅鼠较近,但从外形上来看更像是坎贝尔侏儒仓鼠。

草原田鼠显示出一系列与人类高度相似的伴侣行为,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超过98%的草原田鼠实行标准的一夫一妻制,如果它们找到伴侣后,很大几率会与对方维持长久的伴侣关系。

当一只雄鼠和一只雌鼠两情相悦、决定相守一生时,雄鼠会通过一系列独特的操作,让雌鼠马上进入发情期。

在繁殖产崽后,两只草原田鼠便会成为终身伴侣。正是因为这种奇怪的现象,使许多科学家对草原田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其深入研究。

我们都知道,在动物中没有“父亲”的概念,大多数雄性动物在交配后,便会快速撤退,“不带走一片云彩”。而草原田鼠却相当另类,在幼鼠出生后,鼠爸爸并不会离去,它会主动承担起照顾幼崽和妻子的责任。

而雌鼠妈妈显然也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会在丈夫偷懒时睡觉时,猛扯雄鼠的后脖颈,提醒鼠爸爸抓紧养家糊口,不要偷懒。

早在1970年前后,草原田鼠这种与人相似的伴侣行为,就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生物学家洛厄尔盖茨曾经在一座农场中进行了一次鼠类种群普查活动,无意间发现一对草原田鼠夫妇掉进了他设置的陷阱中。

随后,他为草原田鼠夫妇做了标记放生,数月后这对田鼠夫妇又一起掉进了陷阱中,面对着,被抓到两次的田鼠夫妇,洛厄尔陷入了沉思。

因为科学家抓到的草原田鼠非常多,有近十分之一的田鼠都是成双成对被抓到的,而在其他啮齿类动物中这种情况只占到3%,这是十分罕见的现象。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草原田鼠,洛厄尔为24只草原田鼠安装了追踪设备。

最终表明,有11对草原田鼠夫妇稳定地生活在自己的爱巢中,只有两只田鼠游荡在几个田鼠家庭之中,科学家首次认识到,草原田鼠的伴侣行为非比寻常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草原田鼠实行一夫一妻制,并且对爱情忠贞不渝呢?科学家发现雌鼠体内的催产素和雄鼠体内的加压素这两种激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催产素一直被科学界认为与生产、直系亲缘亲情及社交认知等诸多情感及认知能力有关,对于草原田鼠也是如此。

催产素除了可以维系鼠妈妈和幼崽之间的关系外,雄鼠和雌鼠在交配期间,雌鼠也会分泌催产素。正是催产素让雌鼠和雄鼠的关系更为密切,田鼠夫妇更愿意与对方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而雄鼠体内的加压素,也会使雄鼠担负起家庭的责任,使之与雌鼠成为更加密切的伴侣。草原田鼠体内的催产素和加压素受体与脑中“负责奖励和开心”的区域存在特定的关联。


草原田鼠繁衍后代并与伴侣保持一夫一妻制,对于它们来说是一种享受的事情,它们甚至懂得和伴侣一起相互分享这个过程,并深深地为对方的付出感觉到骄傲。在自然界,这种情况目前只发现于草原田鼠身上。

例如:草原田鼠的亲戚草甸田鼠虽然与草原田鼠在外形上非常相似,但却拥有截然不同的社交习惯,它们不会履行一夫一妻制,对家庭观念非常淡漠。


虽然绝大多数草原田鼠会保持一夫一妻的伴侣关系,但世事无绝对,个别草原田鼠也会对伴侣不忠,数据显示有十分之一的幼鼠生父并不是鼠妈妈的长期伴侣,草原田鼠中也有游荡于异性身边的“鼠中海王”。

有的科学家通过对草原田鼠的研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是否能够合成出人工催产素或加压素喷雾,这种喷雾可适用于服务业,使客户与自己保持良好长久的合作关系,也可以适用于家庭,是另一半负起更多的责任。

其实草原田鼠的行为是世代薪火相传的,实验中将幼崽与鼠爸鼠妈分离,那么使它们无法进行沟通和建立抚养关系,那么幼鼠在成年后,会产生交流障碍,且不会与异性达成一夫一妻制。

草原田鼠可以联想到人类,家庭和睦、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稳定的家庭关系,是幸福家庭的内核,家和万事兴是非常有道理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三间鼠鱼

鬼面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