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茶类,本应由一个地方的人去发扬光大,而普洱茶却是“产自云南,热在港台,藏在东莞。”无论是当年登临易武的台湾茶人,还是客观上起到宣传普及作用的台湾茶人,中国台湾省都在普洱茶首次内地复兴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少有人知的是,普洱茶在台湾的首次亮相,其实是填舱缝的“臭浦茶”这样一个边缘化,乃至受人嫌弃的身份,而近些年陆续从台湾回流的无纸红印、公章饼等茶品,当年更是以走私品的角色进入台湾的。
今天这篇文章,陆离就来和茶友们聊聊普洱茶是如何在台湾兴起的。
20世纪30年代左右,中国台湾省从福建茶区引进了乌龙茶的栽培技术与茶树茶种,经过几年的试种后,这些乌龙茶种,最终在台湾中东部的广大山地安家落户。由于品质优秀和制作精良,台湾乌龙茶不仅很快占据了当地的茶叶市场,还远销到了一些东南亚国家。
台湾乌龙茶发展早期管理相对粗放,茶农们一般将茶树种在离家不远的山坡上,由于海拔较低,种出的茶叶比较苦涩,需要以较重的发酵加以处理,这种手法称为红水乌龙茶。
后来,台湾茶农发现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高山茶,苦涩度更低,品质也更好,台湾乌龙茶的产区就逐渐转移到海拔900-1200米的冻顶鹿谷,2000米的阿里山,乃至更高的梨山。高山乌龙茶不苦不涩,制茶发酵度也随之降低,这一时期的台湾乌龙,称为绿水乌龙,呈现出产区高山化,品质绿茶化的特点。
20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的茶文化开始兴起,年轻一代的台湾茶人将日本的茶道世俗化,演变成了“茶艺”,80年代开始出现了集喝茶、茶叶零售为一体的“ 茶艺馆”,到90年代,整个台北市就有上干家茶艺馆,不过当时喝的主要是本地产的乌龙茶。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台湾茶叶市场的逐渐成熟,由官方牵头举办的赛事茶开始出现,以专业审评决定茶叶排名,审评追求完美,要求干茶美观,香型清香,于是球形乌龙茶开始兴起,乌龙茶的绿茶化程度也更甚。
台湾有句俗语:”文章、风水、茶,懂得没几个。“在茶人与赛事的影响下,即泡即饮的高山绿水乌龙成为了市场的主流,而能够陈放的红水乌龙不再受到欢迎,逐渐退出了当地市场,然而绿水乌龙也有着价格偏高,发酵度低,茶性寒凉的缺点,很多普通人都无福消受。
而普洱茶在台湾的首次亮相,其实是毫不起眼的,1982年左右,台湾茶人兴起一股紫砂壶热潮,当时台湾与大陆仍处于贸易隔绝状态,台湾人想得到来自大陆的宜兴紫砂壶,只能通过走私。
由此,一批批走私船借助香港中转,往返海峡两岸,过了台湾海峡后一把紫砂壶就能翻价几十倍,但也要冒着船只扣留,血本无归被捕坐牢的风险,这种铤而走险的心理,让走私者下意识地把货舱塞满,尽量多赚些。
因此,在香港中转时这些人也会带很多高档茶回来,如罐装岩茶和铁观音在台湾都火过一段时间,有时也会夹带一些便宜的普洱茶饼和茶砖,用来填补船舱空隙,以防风浪颠簸磕碰茶壶,当时叫“填舱缝”。
由于船舱狭窄不透气,普洱茶会吸附舱中异味,台湾人不喜欢这种味道,称其为“臭浦茶”。但高山乌龙茶造成的市场空白,茶性温和,价格便宜,滋味醇厚,经久耐泡的普洱茶正好都能填补。
最先做出改变的是台湾寺庙里的僧人,禅修过程需要靠大量喝茶来提神,而长期饮用偏生青的乌龙茶,胃是受不了的,当他们喝到温润的普洱茶后,身体上非常舒服,于是普洱茶开始在台湾有了市场,并很快流行起来。
普洱茶在普罗大众里流行开后,一些长期喝绿水乌龙,肠胃功能弱的茶人也开始以异味轻的普洱茶为替代茶品,有了影响力后,一些价格昂贵的高品质老茶也流入台湾,而这些茶用“填舱缝”运输则不太适宜。
20世纪90年代左右,从香港茶行收老茶卖到台湾成了一门营生,少量送茶会让旅行团带货,几十个游客每人带一桶茶,一公斤运费虽然高达360块,但一片红印香港茶行售价300块,报给台湾茶人的价格就是900块,不仅有利可图,台湾市场还供不应求。
老茶走量增大后,就需要用货柜通过海关出口,当时两岸尚未通商,需要从香港,或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进行转口贸易,而且所有货品,包括绵纸,外箱都不能出现任何中文字,否则就会被海关扣押充公。
这也是为什么从台湾回流的老茶里,会出现“无纸红印”、把内飞都拆掉的无包装老茶、白棉纸包老茶以及“公章饼”的原因,当然,历史上有这类老茶,不代表市场上所有这类茶都是正品,事实上由于缺乏信息,这类茶鱼龙混杂,茶友们在购买时一定提高警惕。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普洱茶已经在台湾的各类阶层中普及开来,超市里出现了像汽水一样按杯出售的大众普洱茶,文化氛围浓郁的茶艺馆里时不时还会开“红印品鉴会”等高端茶会,这股普洱茶热潮也传到了一些东南亚国家。
在台湾茶人的大力推广下,普洱茶首次上升到了文化艺术的高度,为普洱茶内地复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