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对标潘家园,“老玩家”如何“乐淘淘”?
原天幕城与昌乐路文化市场“合体” 市民重拾砍价捡漏“寻宝”乐趣
原天幕城的一次华丽转身,让青岛文化市场点亮了老城的“烟火气”。4月20日,昔日天幕城的蓝天与水幕变为了现实版的蓝天白云,升级改造后成为青岛文化市场正式焕新登场,一期的223间铺位已全部交付,承载着无数青岛人记忆的昌乐路文化街商户已大部分乔迁至此。作为台东城市级商业中心的西大门,“焕新”后的青岛文化市场重任在肩,这里将着力打造城市文商旅的新高地,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相较网红打卡地——北京文化市场潘家园,冉冉升起的青岛文化市场如何成为下一个网红打卡地?
“寻宝”依旧是老青岛的最爱
20日上午,记者来到辽宁路与寿光路交会处的原天幕城2号门,门头高悬着醒目的“青岛文化市场”大字。伴随着青岛文化市场启用仪式的举办,以文化业态为主导的复合型主题街区正式开街运营。物理空间的变化,吊足了市民们的胃口,大家期待着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场景。
步入市场,原先天幕城的巨幕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露天集市。两侧商铺面貌一新,玉石、手工艺品、茶行等各式商铺纷纷开门迎客。主街区更是设有中华书画展、崂山绿石主题展等特色展览,文化氛围浓厚。天幕城与昌乐路文化市场“合体”后,吸引了大批文化爱好者和周边市民驻足观赏。“我已经有五六年没来天幕城和文化市场了,听说这两个地方合并了,就特地过来看看。”从崂山远道而来的七旬老人张先生,特地乘坐地铁2号线前来探访这个新的文化市场。
除了门头房商铺火热营业,很多地摊摊主也“不甘示弱”。他们铺开一块长绒布,一方色彩斑斓的小天地徐徐立起。摊位上叫卖着书画、瓷器、铜器以及文创产品。来来往往的市民络绎不绝,市场上不时传来摊主的吆喝声和顾客的询问声。“我是昌乐路文化市场的忠实粉丝,不仅在这淘到了很多喜爱的古玩,更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爱好收藏古钱币的张女士说,她来到新的文化市场,感觉“淘宝”场地更秩序化,自己也期盼着能有新商铺入驻,淘到更多满意的古玩。
砍价、捡漏,是逛青岛文化市场独有的乐趣,大家需静心挑选、慧眼识宝。“焕新”后的青岛文化市场车位充足,交通也十分便利。辽宁路上设有紧邻青岛文化市场的临时停车场,轻松步行即可抵达1号门。此外,青岛文化市场距离地铁2号线利津路站约400米,最近的公交站寿光路辽宁路站不足200米,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前来同样便捷高效。
培育老城文旅新增长点
作为台东商圈的西北大门,青岛文化市场深入挖掘了传统收藏文化与台东市井文化内涵,以自身文化产业为支撑,丰富街区文化消费体验,为区域联动发展注入文化动能。从整体布局来看,青岛文化市场紧邻登州路啤酒街,又与台东记忆馆遥遥相望,既有特色啤酒文化与百年台东商业文化的核心助力,又与城市的烟火气和自带的大流量互相成就。市北区也将以青岛文化市场的焕新改造为契机,培育文旅产业的新型消费热点,为岛城旅游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据了解,全新规划的青岛文化市场项目约4.6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以传统文化产业为特色,深耕“文化+”领域,导入文创体验、创意办公等新业态;二期1.2万平方米,集中于文化博览展销领域,丰富文化市场的商业集群。目前,青岛文化市场一期的223间铺位已全部交付。项目在改造过程中,紧跟城市保护更新步伐,除了保留原文化街的历史与韵味,还将建筑设计与业态定位进行了融合,展现出开放式街区的新姿态。根据不同业态的经营特点,划分了文化艺术主力店、综合展售业态区、古玩综合楼等区域。
老顾客转场“淘宝”习惯没有变
在青岛古玩圈,昌乐路文化街商户的搬家、青岛文化市场的开业,都是大家口口相传的“头等大事”。虽然文化市场的地点变了,但粉丝群逛市场“淘宝”的习惯没有变。从事藏品和茶叶行业的刘利利,是第一批由昌乐路文化街搬迁至青岛文化市场的商户。2010年,刘利利出于对玉器、奇石、竹器等藏品的喜爱,在昌乐路文化街经营起了自己的小店。14年来,她已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每逢周末,她的小店便成为朋友们聚会的好去处,大家围坐一起,品茶论道。“新商铺比以前更加宽敞明亮了,我的许多老顾客也向我反映,他们来店里有种心情舒畅的感觉。”刘利利的新店有上下两层,面积大约150平方米。随着新商铺的重新开张,许多老顾客也跟着她转场至此。
接过昌乐路文化街的店家,对青岛文化市场而言,无异于接下了他们自带的“流量”。这些年,昌乐路文化街在青岛可谓家喻户晓。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昌乐路文化市场始建于1994年,全长约600米,最初是由一些简陋的临时建筑和几座旧厂房组成。建成初期市场周边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为了改善这一状况,2005年市北区政府启动了昌乐路文化街改造工程。2006年6月30日,改造后的昌乐路文化街开街。当年,昌乐路文化街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青岛文化街”。2008年,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街区共有各类经营业户500余家,汇聚了音像图书、古玩字画、工艺品等数十类文化产品。2023年,青岛地铁5号线(昌乐路站)项目启动征收,昌乐路文化街的部分建筑物列入征收范围,不少商户陆续搬迁至辽宁路对面的青岛文化市场。
文化市场“触网”变成网红打卡地
对城市来说,打好文化这张牌带动的不仅是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也能为产业发展升级提供新契机。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不超前一步便很难“出圈”。天幕城的彻底革新让青岛文化市场成为了冉冉升起的新地标。如何打好“文化”这张牌,唤醒更多青岛人以及游客的文化热情,青岛文化市场需要让青岛人的“寻宝”习惯为更多人所知,甚至成为时尚的新常态。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北京的潘家园,它是众多“寻宝者”耳中最为熟悉的文玩交易圣地。如今,潘家园里的面孔除了“老北京”外,还多了许多年轻人的面孔,他们中有不少是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其实细究潘家园的火爆,与其多年来积淀的文化底蕴和顺势而为的市场定位、创新发展密不可分。作为文玩市场的代表,潘家园除了汇聚众多的古玩、艺术品和民间工艺品外,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非遗手工艺品交易博览会、春节交易会等,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技艺传承和商品交易的舞台。潘家园定位的目标客户群是多元的,特色活动以及亲民价格等吸引了许多非文玩爱好者前来打卡,从而赢得了更广泛的市场认可。更有趣的是,潘家园文化市场在30周年庆活动期间,推出IP形象“潘呦呦”,这让老牌文化市场与现代潮流文化来了一次碰撞,瞬间拉近了老市场与消费者的距离。如今,擅长线下销售的潘家园市场还成功“触网”,逐步孵化电商、文创、拍卖等新板块,衍生下属子品牌,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升交易效率和服务质量。
对标潘家园,青岛文化市场除了物理空间上的革新外,在市场定位、文化内涵、创新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仍有潜在空间等待挖掘。假以时日,青岛文化市场能否成为青岛的“潘家园”?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璩骊儒 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