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中国珊瑚保护事业的辉煌成就与保护者们的贡献

08-25

中国珊瑚保护事业的辉煌成就与保护者们的贡献

探访南海珊瑚群


珊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之一,它对于海洋环境和海洋动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珊瑚礁被称为“海底热带雨林”。据统计,珊瑚礁虽然仅占海洋面积的0.25%,却有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依赖其生存。


近年来,中国大大加强对珊瑚礁的保护力度。保护和恢复珊瑚礁都需要做哪些工作?其中又存在怎样的困难?全球珊瑚礁的健康状况整体如何?是否存在突破性解决方案,能够长期保护珊瑚礁?



英国观察员高睿来到了海南省的文昌和三亚,跟随从事珊瑚保护的工作人员亲身水下感受珊瑚监测工作和种植珊瑚的过程,同时听听这些珊瑚保护者们的故事与分享。本期贵州茅台《近观中国》带您探访南海珊瑚群。



文昌水下拍珊瑚


这是高睿第一次来到文昌,他眼前的这片海域是中国在1980年代就成立的铜鼓岭自然保护区,这里的珊瑚礁种类非常丰富,有一百多种。在这里,他见到了自然资源部海南生态监测中心的核心成员时小军。

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开展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近期,时小军和团队都在进行南海珊瑚礁的生态监测工作。接下来,他将带着高睿亲自进行水下作业,看看珊瑚在海底过得怎么样。



两人首先需要乘坐快艇到达海上的母船。在海上长时间作业,需要一艘母船作为中枢和后盾,为队员们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支持。


No.1

参观母船



船上的“干”实验室中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相机以及GPS定位设备,高睿从没有一次性见过这么多GoPro。这些设备主要是用来进行水下拍摄的。



时小军向高睿展示了过去拍摄的一些录像内容。这些影像明显比高睿在很多自媒体视频中看到的内容有更多视角,他很好奇监测团队是如何用完全一样的设备拍出不同的视频效果?




时小军(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 高级工程师):“我们对每一种生物的拍摄方法都不一样。比如我们拍摄鱼类,尽量要平视,对着前方,手一直往前推。但是如果是拍珊瑚,我们就要垂直向下,看下面珊瑚的情况。”



除了“干”实验室,为了及时监测水质,母船上还设有“湿”实验室以及生活区。


简单休整后,高睿跟着时小军和他的队友,前往第一个珊瑚监测点,开始今天的重头戏——水下监测作业。


No.2

水下作业



下水之前,时小军和高睿介绍了一些注意事项并检查了相关设备。此次作业,时小军负责主要的监测工作,同时还配备有一名专业助手周老师,他会进行辅助拍照并负责周围环境观测(突发危险、急流等)以及相关安全工作。完整而专业的团队配置,让高睿安全感满满,同时也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严肃感,这并不是一次潜水游玩,而是一项科研工作。



时小军觉得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多么特殊,珊瑚监测主要是拍照和录像,听起来云淡风轻,感觉就像旅客拍照一样轻松。但下水后,高睿意识到这种拍摄并不简单。


高睿:“他们专注地沿着50米的样带,注意力非常集中。从A点游到B点,能看得出来,他们已经操作过几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时老师和周老师合作熟练默契,确保了科研过程和拍摄内容的准确和稳定。”

高睿:“我们看到了纯绿色、红色还有很多棕色的珊瑚,同时到处都能看到珊瑚虫。它们在水流中游动,与大海共生,很有意思。它们也很好地覆盖了海底的岩石,尽管铺设的样带只有50米,但它并不是平铺在海底的,也不是笔直地展开,而是沿着海底岩石上上下下。”


三亚海里种珊瑚

现在的旅游胜地海南,曾经荒凉贫瘠,直到1988年海南省正式建省后,真正的开发才随之展开。



但在此之前,已经有科研人员意识到需要保护南海周边的海洋环境,特别是珊瑚。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他们尝试各种保护方法,甚至是自己种植珊瑚。30年过去了,那些1980年代就来到这里的科研人员,现在在做什么?



高睿来到了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这是一所在2003年建立的非营利性民间机构,通过承担科研项目申请经费来支撑运转。


研究所的创立者陈宏,带着高睿参观了研究所内收藏的一些珊瑚。



陈宏(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我们中国保护珊瑚的物种已经接近500多种。而且这种保护在全世界来说,中国是最严格的。比如东南亚有一些国家,它们的珊瑚保护是出于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的保护,而中国不单单是限制国际间的贸易,在国内更是绝对禁止珊瑚贸易,在这个角度上,中国的保护力度是最大的。”



年近花甲的陈宏是温州人,1987年就来到三亚,是国内最早一批钻研珊瑚种植的专业人士。从1990年代起,他就在西沙鸭公岛、陵水、凤凰岛等地试验育种,针对珊瑚的无性繁殖方法等课题,有独到、深入的研究。由于常年下水,他的右腿关节炎也愈发严重。



近期,台风打坏了一些珊瑚,陈宏正在进行补种。


高睿看到的是陈宏所研制的第四代苗床。这一代的苗床有床腿,清晰地划为2平米见方,无需增加其他重物,仅依靠自身重量就可沉入海底。如果不是亲自探访,高睿很难想象一朵两公分的小苗就能变成几十株的珊瑚苗。


截至目前,陈宏和团队在三亚凤凰岛种植珊瑚已超过70万株,繁殖后代超过200万株。机会难得,高睿跟着陈宏亲自下水种了一次珊瑚。


高睿:“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的,一颗一颗钉子,一株一株珊瑚,要种遍整个大海,这是不可想象的。工作量巨大,耗时、耗力、耗钱、耗氧气,哪怕只是算算,也知道性价比有多低,收益有多小。”


而就是这样的工作,陈宏却默默干了几十年。


陈宏:“2014年的时候,我们要去西沙种珊瑚,就在网上发帖子招募研究志愿者,好多人投简历过来,我们要了四个人。当时,西沙条件非常艰苦,我们就住在人家屋檐下,也没有水和电。后来要到了一个破烂的房子,只有墙壁,没有屋顶,我们就拿油布把它盖起来,在那里就做实验,我们都是住帐篷。大概20天时间,那些学生就待不住了。有一天,他们终于等到了一条渔船,要回海南岛了,他们连招呼都没打赶紧就跑掉了,我就成光杆司令了。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在西沙种珊瑚。”




这次的探访后,高睿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的了珊瑚保护工作和海洋保护工作的不易。珊瑚保护者们还有怎样的经历和故事?高睿还有哪些体验?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本期贵州茅台《近观中国》。



制片人:张小玲

编导:杨晓婷

编辑:于二丫

38种猫科动物大全图

刚出生的虎皮鹦鹉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