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 童 张方志
9月14日,雨后初晴,刚经历过秋雨洗礼的浉河港镇,处处透露着洁净与清新,一望无边的茶山翠绿得直逼人眼,仿佛被时光定格在了春天。
相较于喧嚣的4月,如今的茶王之乡显得有些寂静,山坡上除了偶尔闪动着采茶农户的身影外,少有人迹。
也许有人会问:“秋天也会采茶?”是的,信阳毛尖的秋茶,甚至是夏茶,其实一直都有采、有产。
9月14日,茶农余根云和婆婆在自家茶山上采茶。马 童 摄
秋茶虽有 采者不多
“我和婆婆每天都采茶,但是由于秋茶少,所以每天也就采个三四斤青叶。”在浉河港镇龙潭村,茶农余根云正在自家茶山上采茶。谈起采秋茶,余根云坦言完全是抱着“闲着没事”和“挣一分是一分”的态度。
“信阳毛尖的采摘主要在春天,夏秋季节打茶的人不多。你们去转转,估计看不到几个。”
沿着浉河港镇境内的环南湾湖公路,记者行驶了大约10公里,结果发现正如余根云所说,采秋茶的茶农人数完全可以用两只手数完。
“龙潭村有茶园25000多亩,占全镇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这25000亩茶园中,仅高山茶园就有8000多亩。”龙潭村村委会叶主任告诉记者,“高山茶是不采夏秋茶的,费工费时也卖不上好价钱。”
品质不高 价格走低
余根云告诉记者,信阳毛尖的秋茶青叶每斤收购价43元至46元,夏茶青叶每斤更是低到三十几元,与春茶青叶动辄每斤上百元相较,价格相差极大。
“价格低,所以我们茶农打秋茶的积极性也不高。”
在龙潭村豫龙春茶叶合作社内,负责人曾祥永常年在茶桌上泡着几杯信阳毛尖,以供往来客商挑选。9月14日当天,曾祥永的茶桌上冲泡的是两杯秋茶,茶叶条形较长。
“夏秋季节,温度高,茶叶生长迅速,所以夏秋茶的条形要比春茶看上去大很多。”曾祥永说。
曾祥永还向记者透露,夏秋茶与春茶相比,多了一丝苦涩,所以品质与春茶相比不高,价格也自然不能与春茶相提并论。
“像我们这样走批发价,一斤秋茶最高也就能卖300多元,如果茶农自产自销价格会更低,甚至难以销售。”曾祥永说,“秋茶价格低,我们的盈利也少得可怜,每斤秋茶赚个二三十元就算不错了,所以收青叶炒秋茶的公司并不多。”
延长产业链 路在何方
对于信阳毛尖来说,只采一季春茶,委实有些可惜,而加大秋茶的采摘和生产一定程度上能延长信阳茶叶的产业链,也能为茶农提高收入。
“我从6月20日开始,在3个多月的时间内,总共炒制了7000多斤夏秋茶,每斤按十几元钱的盈利来算,挣了七八万元钱。”龙潭村从事茶叶加工的刘遵辉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3个月内,我为当地茶农也带来了近50万元的收入。”
刘遵辉说,如果多一些收购秋茶或者加工秋茶的企业,那么茶农的积极性也许会被调动起来,茶农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
并不是大家都这样看,佰兴茶叶的董钰就认为秋茶会影响春茶的市场认可,甚至担心终端市场会有人把秋茶当作春茶卖。
秋茶并非茶中下品,且不说饮白露茶的时尚,历史上爱秋茶的记载也不少。晚唐一位和杜甫齐名的诗人许浑就有诗写道,“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张籍也在《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里提到,“秋茶莫夜余,新自作松浆”。
宋代陆游,一生爱茶、痴茶,对秋茶非常喜爱,当日“初到荣州”,就急忙“地炉堆兽炽石炭,瓦鼎号蚓煎秋茶”。
前些年,信阳秋茶也曾大规模制作红茶,一度形成很大的势头。
“红茶制作起来比绿茶麻烦。”曾祥永说,“比如眼下炒制一斤红茶,用的青叶比绿茶多出近一斤,花得工夫也多一倍。价格比绿茶略高,但市场很有限,我们茶企红茶的产量基本是绿茶的十分之一。”
如何让信阳秋茶和红茶形成市场影响力?说到底,还是销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