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牛思农:超越书法的艺术探索之路

06-29

牛思农:超越书法的艺术探索之路

以下言论选自牛思农朋友圈,顺序随机,非完整文章,题目节选自朋友圈内容。

1:我偏狭的以为,从某个单一角度看,这个时代有一些有追求的书法人,其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已经超越明清书法时代,只是未能将这些认识和经验整合为一。我办网站也好,做培训也好,都是希望我们的后辈能有一个契机,从书法的各个角度集今人之长,进而全方位解锁经典中隐藏的书法密码,以拯救这个群魔乱舞的书法末法时代。于书法而言,超越是当今书法的唯一出路。书法已经悲观千年了,所谓“唐不如晋,宋不如唐,元不如宋,明清不如元。。。”这种一蟹不如一蟹的局面,乃至连吴佩孚张作霖这种军阀的书法都能被顶礼膜拜的当下,你选择书法,如果不是抱着提振的决心,就如同去一个夕阳产业应聘,那应该是脑子进水了。当下资讯发达,是时代的便利,你能不费多大力气就能纵向获取第一手历史书法资源,横向探知天南地北书法人思想和实践动态;同时也是时代的悲哀:但凡你有一丁点过人之处抑或能扮丑撒泼,都能在这种时代条件下获得比较好的生活条件,以至于很多稍微有点资质的青年人,出了一点成绩,就失了要求进步的初心,各种搞影响、赶场子、走市场吃老本了。在这个自卑如当下,一提“超越”便视为痴人说梦,既然不敢有“超越”这种“大愿力”,那就争取多挣点虚名,把腰包填满吧。“超越”是这个时代书法人的唯一出路,其意义在于,要跟经典书法统一血脉,共守规则:在同一赛道,同一游戏规则下才能讲超越。绝不是换个赛道“另辟蹊径”,搞个莫名其妙的玩意标榜所谓的“创造”,其实是一种逃避。我经常告诫我的学生,要以“今贤为友,古贤为敌”,一方面发现学习今人的优势和长处,集思广益,广蓄博收;另一方面,把古贤当对手比“敬畏”古贤在态度上要积极的多。何谓对手?你一定是悉心研究对手的优势和长处,努力寻找对手的破绽和短板。当你面对经典则如临大敌,全力以赴,几十年如一日的琢磨如何破招拆招,何敢懈怠。而所谓“敬畏”,则敬而远之,畏而伏之,供神像于台案,心气已弱,更不用讲什么“大愿力”了。这种心态,必然“抱残守缺”,败局已定。

2:以超越为目标,但真正自信于本领域的行者,是不会到处吆喝自己如何独特,如何超越的。。因为超越即为孤独,即为不会被群众理解,倘若真自信,对于“不被理解”应该是欣欣然,而不是愤愤然,偶遇知音则是心有戚戚焉。那种满世界想让人知道自己“超越”的人,怨恨不被世人理解的人,大约多是以“超越”之由掘当世红利者罢。成长本身就是在追求一条寂寞的路,只有当同行者也走到你曾走过的路,才会理解你曾经的甘苦。如果求广泛关注,求普遍认可,就置于群众目力所及即可。哪有又想高攀又不舍得万众瞩目的好事!

3:一千年以后,谈起书法,是以王、颜、欧、褚为代表还是良宽、井上有一?如果还是认王、颜、欧、褚,那说明中国书法的经典核心价值不变,我们后辈所要努力的,就是坚持不懈的亲近经典,读懂经典,挖掘经典,在经典核心价值不变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修养和气质性情进行书法实践,才能不断壮大文化血脉,才能提振书法人的信心。当下所谓的“创新”,都是不敢正面书法核心价值,都是在混淆标准,都是在找一个自说自话的角度自欺欺人而已。清代人在理法上虽然去古甚远,也是由于研究资料稀缺,获得一个善本的代价太大,能看到王羲之等名迹真面的人寥寥无几,他们做不好可以原谅,但他们依然以能出入晋唐为书法理想,只是无缘渠道进入。在这个下真迹一等的书法资源唾手可得的当下,我们这群书法人在干什么呢?你扪心自问,取得的那点成绩有没有摸到古人汗毛?现代人寿命长,你比古人活得更久,活那么长,却不断在低层次上重复自己,舍不得丢弃市场和影响力,连三年潜心改迹的决心都不敢下,这样的书法人还能有什么出息。

4:有个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问我,书法考生要准备多久才能考上美术学院?我说资质好或运气好的参加半年集训,资质一般的可能要两三年吧。她说那还是你们书法好,钢琴考生,从三岁开始学琴,每天不间断练习两小时,到十八岁也未必能考上音乐学院。。我登时语塞。专业门槛低,还想成为文化代表,还想有自信,是不是有点。。我家二妞学钢琴,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做陪练,一对一教学,一课时一百五十元;有不少半路出家来跟我学书法的朋友,三五年就开班办培训了,几年下来,有年入百万的。貌似学书法性价比高就业优势大,这也就是赶上了“文化自信”的当下,早个二三十年,哪有这样的便宜。你换个文化土壤不一样的环境试试?会个乐器还能当街卖艺,赚几个铜板,书法能吗?任何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行业,都不会是一个外行随便能介入专业领域当行业领袖,至于说相声的,演戏的,都敢跨界办个书法展,他们也会唱歌,咋不敢出个唱片?门槛低,行业标准就低,妖魔鬼怪纷至沓来,骂的人多,能博眼球,他就成功了。也就是这个时代,书法变成了人人都能调戏一把的小姑娘,你能说被调戏最多,就最受欢迎?倍儿有面儿?你的“书法”除了天天似是而非的临帖之外,有过多少思考,挖掘了多少有效信息?摸到了多少一般人察觉不到的共性规律?没有严苛的入门标准,那就是咋练都对,书法娱乐化庸俗化的标准就是:开心就好,高兴万岁!我在教学上就拔高了一点标准,就有个别学员嚷着太难了,这么练字太烧脑了。一个行业吸引不了精英参与的最大因素,就是没有高度和挑战性。譬如那些又简单又好玩的游戏,都是谁在玩?


5:一个设计界大咖问我,我们专业接个活都是找多人合作,也没有谁对谁的设计不服气,都是相互捧场。你们搞书法的怎么各种相互瞧不上?我一时无语。。我做书法网站多年,接触了各种层次的书法家,大多如此君所言。如果把书法定义为“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那这种文化的确让人自信不起来,至少不能成为文化表率。自从清代统治阶层用“馆阁体”洗礼了几百年读书人,那种以单字为单元,字字孤立,彼此不关联,乃至斤斤于细节塑造,无强无弱,无主无辅,只看到“变起伏于锋杪,殊衄挫于毫芒”,而不解“絳树青琴,殊姿共艳;隋珠和璧,异质同妍”,视界越来越小,长此以往,人格狭隘自闭,完全不能同汉唐书法那种开放包容,对立和谐,相互映衬,彼此成就的恢弘大气相提并论。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跳脱对我们时代影响最近的清人书法意识,视野投向有文化张力时代的书法经典,或许书法人能得到比较有益的文化滋养。

6:尝见有人说你们专业搞书法的只不过技术了得云云。一说这话便暴露了他的认知层次。技和道是统一的,什么样的道匹配了什么样的技。你不能说江湖书法没有技术含量,只是由他的认知层面选择了那样的表现手段而已。我们不断的深入经典,不断的提高认识,由是也不断在变化技术手段。所以我在教学上不强调通过单一的训练固化笔墨语言的表现,你只需要选择一种基本匹配你当下的认识的手段即可,到认识提高了,这个手段也将会随之而更换。我常对学生讲,有些人是通过“练”来成长的,我们要通过“不练”来成长。“不练”不是不实践,而是不固化实践。有很多资质聪颖的年轻人,当参加了某个展赛,达到了“专家点头,群众鼓掌”比赛效果,便认为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不断通过熟练来固化风格表现语言,结果“各领风骚三五年”,没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思考,很快就被时代抛弃了。我用这句话跟学生共勉:“一直在赛道,一直不凸显,一直不掉队”,能做到不容易。“相约攻书三十年”,不是“相约练字三十年”,你得由初级到高级,由幼稚到成熟,由浅薄到深刻,由单一到多元,每年须有进境。


7:笔法分两脉,古质一脉,今妍一脉。古质务虚今妍务实,古质藏而今妍显。魏晋时期的书法则介于其间,故由宋元上溯习王,终不能梦见王羲之脚汗气。至于清代碑学以降,书家多注重由工具带来的笔墨表现趣味,倾全力于一点一画间,肌理效果完胜前人,而理法则去古远甚。我们面对先贤法帖,一定不能从单一角度理解悟入,尽可能还原把握当时代的价值风尚,才能学到诸家长处,才能知晓历朝历代于书法有所失必有所得,任何一个时代的精英都在为书法提供不同的养份,任何一个时代的精英都不敢小觑。

8:经常看到有些书家列出书法追求的美学宗旨,譬如什么“清拙厚大”,“淡雅清逸”啊。一个书法家有没有文化思考,从这种四字口号上就能看得出来。我们先来看一组有文化的,曰“清厚奇古”:有骨方“清”,有筋方“厚”,有出人意表之美则曰“奇”,还要有知识的积累和典雅的风度,其曰“古”。这四个字不能颠倒顺序,因为其内在逻辑环环相扣,彼此相互制约和平衡,如:一味清则有副作用,以厚矫之;厚的副作用笨重呆木则以奇矫之,奇欲怪,易造作,则合之以古雅。“清厚奇古”四德备,则杰作成。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深厚的理解和认识,是提不出这样有高度的美学追求的。那些什么“清拙简逸”之类的,仅仅代表他一个趣味追求,彼此孤立,没有相互关联,很容易形成审美单一偏颇的负面效果。如清极则寒俭,拙极则鄙陋,简极则寡淡,逸咋解,任笔为体,跳开规则瞎搞吧。

9:这个时代书法丢掉的最大价值点,就是以线条代点画,这是书法最有性格张力的,最能体现个性审美气质的部分,而其形成也最缓慢。当下展览体,千人一面,根源于此。年轻人急于出成绩,草草搭个结构架子,搞一些表面效果,遇到本就在门外徘徊的外行评委,倒也合了感觉。笔墨生命力一旦丧失,作品就成了行尸走肉,毫无灵魂可言。字是搭出来的,不是长出来的,只能在形式构成上动脑筋。做到再好,也不过是一个漂亮的木偶。我们从古帖里感受到的古韵,首先是建立在笔墨生发这个环节的,所以结构也因笔墨即时变化而千姿百态。当下有些老先生,还保有笔墨经验,遗憾的是深中馆阁体遗毒,字法迂腐不鲜活,图片效果不能感动青年一代,但若拿原作对比,依然还是能感觉出生命体和木偶的区别的。

10:但于初学而言,我不太主张把书法学习的重心放在点画上,并不是觉得所谓的“笔法”不重要,而是“笔法”承载的关键信息太多,高深的部分很玄奥,也容易迷惑人,所以在初始阶段,最好把那些清楚明晰的基础部分解决好,能力渐强再去感悟玄奥的部分。并且“笔法”表现是随着认知的提升不断改变的,也不必一直固化在某种趣味点上。近现代以来的名家,成长经验基本上是立足一家一脉而来,一辈子驻足于此趣味中,乃不断固化加强“笔法”效果。但问题在于,随着成长,审美也是适时变化的,认知和审美在变,而手段却徘徊在旧趣味里,若打破(变法)的勇气尚不足够,那成长就被局限于此了。因此我个人以为,点画表现及格就好,多思考并建立容易解决的基础能力,少考虑表现效果,把成长期延长至几十年乃至终生,书法的路可能会走得远一些。

11:行业改变思维,思维影响气质。如果认同这种影响和改变,那么我们来剖析清代馆阁体对读书人起到何种作用和影响。首选确立以书取仕的标准:你不选择我这个方向,就别吃我这口饭。这样就圈定了大部分的以考取功名为目的的读书人。馆阁体讲究“乌方光”,如何做到“乌”,你发力要匀,原本“永字八法”规定的代表八个方向的点画要通过“侧,勒,弩,躍,策,掠,啄,磔”不同的书写节奏来完成,一个“乌”的要求,匀化了书写节奏,你的书写呈现出了一种“安静,从容”的状态。同前人提倡的字字意别这个字形标准不同,你要做到“方”,则把汉字本身千差万别的字形特征,尽可能以一种统一调和的状态来表现,减弱差别,以此字形原则,其养成的心理习惯是从众,合群,不标新立异,不独持己见;古人讲究“千里阵云”,“万岁枯藤”,“虫食木叶”,“利剑长戈”……要求点画呈现丰富多变的意象变化。而你节奏匀化了,字形统一了,再进一步要求个“光”,那么点画意象则进一步趋于一致,所表现的点画形态则呈现出“温润祥和”的表面效果。馆阁体并不是不美,它也能产生一种心灵愉悦的“美感”,它就像机器人女友一样,无论什么时候都和颜悦色,毫无性格,压抑人性。长此以往,在读书人在日常书写中日复一日的浸润,,一句话,这是个“奴化”的过程。它不断的梳理你的服从性,合众心,并把你塑造成一个性格温和通情达理不易与人发生矛盾的工具人。

12:我的学生贾国元在从艺的十几年时间里,起初的重心一直是在篆刻上,且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辈中也算是佼佼者,也建立了一些业内的影响力。我这两年叮嘱他要补书法课,且从最基础补起。向上成长必须要营养均衡,否则将很容易遇到瓶颈。他也能放下虚名和面子,这几年一直泡在书法江湖特训营里,观念和认识上也有了一些补益。尝有一名家晚年立志曰“变法”,我跟朋友讲,他无法可变,变法不是更换下风格和面目,变法是要在文化层面上有一番深入的思考,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更新,而旧有的手段和操作习惯对你的成长产生了桎梏,要突破这个桎梏,这才是变法的内驱力。若你在年轻的时候,基础营养不全面,一直站在一个单一的思考角度,怎么可能建立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呢?坐井观天,怎么更新视野;“未尝梦见”,焉能突破实现?我做网站乃至做培训,一直留意在艺术上的多元思考,努力邀请观念相异且具备深度思考的艺术家参与其中,以拓展书法人的艺术认识,补益养分,用李可染先生的话讲,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在成长初期,先“埋一块砖”,在未来需要时挖出来可以用。

13:你临摹了很多帖,却于创作无从下手,其实这是一种心理障碍。所谓创作,是一个毕生塑造自己的过程,不要急于一时效果,放胆写去,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纠偏的过程。很多人在临帖中读取了不少好的信息,认知和眼界不断拓展,总想在一落笔就达到心中理想,结果事与愿违,内心一直处在沮丧纠结中,落笔胆怯、犹豫,这样的心理养成对创作能力提升毫无益处。你落笔时不要预想写成啥样,写完再从不理想的反馈中找到下一次可以调节好的部分,再去写。。。如果你每次都能在前一次的书写中总结不足,那么这种成长才是真实有效的,一方面把你通过学习经典获得的好的认知逐渐化在每一次的习作中,又可以通过习作不断养成挑拣自己优缺点的习惯,这样的日积月累才会得到切实的成长,且成效显著有效。万不可妄想通过经年累月的临摹就能“熟能生巧”的拥有创作能力了。善书者,学书不尽临摹!

14:如果这个时代不配复杂与精密,只配肤浅与粗疏,那我们就召唤下一个时代。

15:规则是用来打破的!但悲哀的是,你所来的世界已经毫无规则给你打破,那就努力去建立吧。


2024书法江湖暑期特训营招生简章(7月15日开课)


牛思农课堂示范选登:

貔貅摆放位置貔貅摆放有三忌

马来玉和翡翠的区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