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最早作为陶制器具使用始于宋朝,兴盛于明清,后来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壶艺术。
那么紫砂壶最早是从何时被发明创造的呢?根据明代周高起写的《阳羡名壶录》中“创始篇”的记载,相传紫砂壶的首创者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僧人,他用紫砂细泥捏成圆形胚胎,再加上壶嘴、壶柄、壶盖,一起放在窑中烧制,得到紫砂壶。
说起紫砂壶,不得不提一位贡献最大的紫砂工艺大师——供春(或写作龚春)。周高起在《阳羡名壶录》的“正始篇”中记载到供春是紫砂壶的正式创始者。
吴梅鼎在《阳羡瓷壶赋·序》也曾写道: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
供春烧造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坚硬,并且在当时就已经声名显赫,人称“供春之壶,胜如金玉”。
明代万历到明末是紫砂茶具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制壶名人“四大家”和“三大妙手”。
“四大家”指的是董瀚、赵梁、元畅、时朋四人,其中董瀚制壶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
而“三大妙手”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学生李仲芳和徐友泉,其中时大彬是时朋之子。
在《阳羡名壶录》中记载:
“时大彬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继儒、王时敏等品茶试茶之论,乃作小壶。”
意思是说最开始时大彬是做大壶的,后来根据文人雅士喝茶品茗的习惯,便制作了更适合泡茶的小壶。
除了以上这几位,明代还有一些制壶工匠也特别有名,例如明朝天启年间的著名陶师惠孟臣。他制作的紫砂小壶造型精美,别开生面,因壶上刻有“孟臣”的落款,也被称为孟臣壶。大家也都知道,潮州人爱喝工夫茶,潮州地区特别推崇“孟臣罐”,是“潮汕工夫茶四宝”之一。
史学家连横在《茗谈》中提到:
“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可见孟臣壶和若深杯在茶桌上是一对绝妙搭档。
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最有名的两位壶艺大家,分别是康熙年间的陈鸣远和乾隆晚期的陈曼生。
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并且会在壶身篆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
陈曼生主要负责设计,与宜兴的杨彭年配合制壶,再由陈氏篆刻书画,最终得到的作品人称“曼生壶”,其中“曼生十八式”最为经典。
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内涵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紫砂制品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气孔细微,密度高,透气性极佳却不易渗漏,深受茶人的喜爱,用途和品类也越来越多,如紫砂品茗杯、紫砂赏茶盒、紫砂花盆等等。
紫砂茶具是中华传统美学的一个分支,在现代人眼中,紫砂壶不仅仅是一个泡茶的器具,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代表着审美品味的提升。每一个爱茶人,都想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紫砂壶。
本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