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刻刀,方寸天地见精神;
几尺素宣,翰墨春秋写风流。
在襄汾县赤邓村的东北角,一处静谧的院子里,82岁高龄的郑十洁先生在这里安享晚年。
五月的阳光照在巷子里,杨柳拂面,月季盛开。走在村巷里,心中别有一番滋味。赤邓村于我并不陌生,小时候,母亲在村里教书,我和弟弟便就读于村西的小学。几年美好的求学时光,和这个村庄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那时候,从老师、同学们口中,便得知先生是“刻图章的郑老师”。
前些年,因忠民和先生为同道中人,曾一起多次拜访先生,此后来来往往,情谊深笃。记得在正月的喜庆气氛中,我们穿过长长的街巷,前去探望先生。一路上,许多人家的大门上都贴有先生书写的春联,引得我们驻足欣赏,久久流连。先生的对联雅趣横生、古朴天然,贴在农家院门上,自有一番耕读传家的厚朴盎然。当时便感慨,这小小的村庄,因为先生,因为这一幅幅火红的对联,氤氲出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一个村庄内在的气韵。
前几日,与襄汾籍文友相聚,其间谈及先生,遂又萌生了拜访先生的情缘。走在熟悉的村巷里,不觉感慨人生如梦,时光匆匆。
绕过大半个村子,终于来到先生家门前。抬眼望去,门额上篆书镌刻的“居安资深”四个字依然遒劲有力。这出自先秦·孟轲《孟子·离娄下》的四个字,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先生挥毫书写“居安资深”为门额,意为掌握学问牢固而根底深厚,可见其谦逊笃实、治学严谨之品格。
院子里一排北房,种着几畦菜蔬,长势青青。一条狗见到生人汪汪地叫。先生麻利地走出来,喝住狗,热情地招呼我进屋。客厅里宽敞明朗,书案上放着几把刻刀、多方印石,以及笔墨纸砚、几册书卷,看得出来,先生平时多沉浸其中,漫步于书画印的艺术世界里。
一院、一室、一桌,便是先生的生活空间。
雅居乡间的郑十洁先生,字一清,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临汾市书法家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临汾市尧都印社副社长,襄汾县书法家协会、老年书画家协会顾问,襄汾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龟山艺社社长等职。先生清雅淡泊,沉潜艺海,“诗书画印”四艺并举,尤以精于治印而享誉文学艺术界。走进先生书房,在浩瀚的书香世界里,能感受到先生几十年来遨游艺海、以书印为乐的艺术境界。随手捧起桌上的两本书——一本为著名学者、书家林鹏先生题签的《郑十洁印存》;一本临汾市书协名誉主席樊习一先生题签的《临汾市首届篆刻展》作品集,翰墨书香的背后,蕴含着先生从艺之路的艰辛求索。
先生家藏甚丰,民国时期,其父亲与乡贤甚或知县等名流多有交往,互赠书画佳作,家中曾存有其父惠之大号上款的书联多幅。几代积淀,书香传家。阳光明媚的春日,抑或白雪菲菲的冬日午后,父亲小心翼翼取出家中所藏,逐幅展卷欣赏。记忆中,咸丰时翰林院庶吉士娄道南撰写的古人集字联“花枝入户犹含润,山色逢秋始可登”印象深刻,灵动的气韵,仿佛把沾着露水的春天带回家中。书香弥漫的屋子里,对一个少年的艺术发蒙启迪深远。
因其家学渊源深厚,使自幼喜爱书画艺术的他颇得书香浸染。年少时,父亲的故交好友梁培芝、梁培萱先生擅长治印,他与父亲前去拜访时,曾得《十钟山房印举》一书,又借得明清印谱,沉浸其中,如饮甘霖。
在此期间,襄汾学者张诚斋先生观其天资聪睿,勤奋好学,赠予他《芥子园画谱》《篆刻针度》两本书,先生如获至宝,心摩手追,不舍昼夜。河东大地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厚的人文积淀,开阔的文化视野,使先生得到最初的艺术滋养。时至今日,这两本书还放在先生的案头,成为他遨游艺海数十载心头温热的回忆。
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更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求艺路上,他有幸得到卫景若、董寿平、卫俊秀等大师指授,上追秦汉,涉猎历代名家,出古入今,孜孜以求。
当他在家乡的老麻纸上,画出一幅梅花,辗转送至董寿平先生案前,先生沉吟良久,拿起毛笔,在画作上再添一枝,果然生动传神,盎然生趣。董先生曾评其印“功情兼盛而无尘俗气,颇为难得”,并勉励他“力攻明清,上汲秦汉”,在董先生教授下,他技艺精进,渐入佳境。
其时,卫俊秀先生落难住在襄汾景村,先生艰辛中不坠其志,发出“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的喟叹,于漫漫长夜里矢志追寻着人生理想。先生于困苦中创作的一幅幅艺术作品,闪烁着中国文人“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光芒。
受其人格力量的感召,郑十洁十分仰慕卫先生,并期盼能在艺术上得到先生指教。恰逢他中学读书时的班主任、安李村李耀天老师与卫先生是好友,不时前去探望,成为卫老苦难岁月里的慰藉和亮光。因与李耀天老师这层师生关系,郑十洁常紧随其后,多次步行去景村卫老处探望,有时还一起在卫老的家中小住几日。卫俊秀先生虽蛰居一隅,生活清苦,还是于屋前的小泥炉上,为三人烹制简单的饭菜。夜晚,三人共一盏灯光,谈艺论道,其乐融融。卫先生对郑十洁的印章十分赞赏,并以“修途展骥足,清宇奋凤翰”条幅赠之,勉励他博取百家之长,自成一派风格。
“大音希声”“上德若谷”。董寿平、卫俊秀等先生的教诲,早已融入郑十洁先生的艺术生命中,春风化雨,汨汨流淌。谈起曾与一代大师共过时空,得到大师沾溉,先生感到自己何其有幸!
数十年间,郑十洁先生奏刀耕石,于方寸之中悟天地自然之道,蕴为艺为人之精神气韵。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生曾于临汾市包装彩印厂任工艺美术设计师。其间,适逢全国艺术界解冻复苏之际,他与临汾城内的书画名家樊习一、柴建国、裴玉林、单华驹等先生多有接触,闲暇时一起谈书论道,切磋艺术,并广为业内人士治印。多年交往,一同在艺海神游,先生与书画家们结下了深厚情谊。90年代后,又辗转于装潢公司、临汾日报书画装裱社工作。
先生治印,结字章法呼应得序,虚实相成,所制朱文印深得玉箸小篆之趣,线条细若游丝而不失劲健,章法浑如一体而疏密有致。白文印端庄凝重,又透出几分潇洒淡逸,深得书画家们喜爱,对当时书画作品使用印章的审美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柴建国先生在《郑十杰印存》序言中,称其印“无论朱、白文,皆极富古雅之气,然又古不乖时,雅不近俗,不借人力,悉由心运,勃勃然书卷之气腾于石上。”
天光如水,月光如境。
平阳大地翰墨飘香的文化天空,一片清辉皎洁!
先生在包装彩印厂工作时期,艺术学校毕业的张云岗,初到临汾市群众艺术馆供职。因其家父与先生乃世交,两次机缘,耳濡先生治印之点点滴滴,心扉初萌,即而沉迷于印学之域,与先生结下师生之谊。每个周末,他都要去先生处求教,先生或传授技艺,或点评习作,或阐发印论,无不悉心指授。并于立世做人方面时时教诲:从艺之道,品格为根,学问为蔓,品学相较,前者尤重。激励他待人以诚,处世怀德,为人为艺,坦荡如砥。两年后,临汾地区书法家协会举办全区第二届书法篆刻展并编纂《平阳书法作品选》一书,师徒作品同列其中,一时传为美谈。
几年后,师徒两人共同倡导、多方沟通,与印界同道成立了晋南首个印学社团——尧都印社,当年,印社及两位社员简历入载西泠印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印学年鉴》,为临汾篆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如今,在临汾老一辈艺术家及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印界同仁的积极努力下,“临汾市篆刻家协会”挂牌成立,张云岗当选协会主席。适逢盛世,不负韶华,平阳大地的篆刻艺术事业得以薪火传承与蓬勃发展,临汾的印学事业将更上层楼。
花甲之年返乡后,农耕之余,先生仍以书画印为乐,并致力于家乡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他的画作,山水、花鸟兼修,于传统笔墨中,呈现出气势恢宏、情趣天成的艺术天地。所画梅花生机盎然,展现了凌寒绽放的独有风骨;墨虾表现了虾的活泼、灵敏、机警,有墨色的深浅浓淡,水分的渗透干湿,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似动非动,表现了扎实的笔墨功夫。其书法作品自然至简、高古典雅,与画作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2009年,在大邓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先生与乡贤周忠全等同仁积极组织筹措,成立了大邓乡“龟山艺社”。十余年来,先生醉心其间,身体力行,坚持定期学习交流,切磋艺术,并多次组织大型主题书画展览,为大邓乡文化事业的挖掘、整理、弘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春日雨后,清雅芬芳。
陌上柔条,青旗沽酒。曾记得“龟山艺社”成立时,在家乡的小饭馆里,与先生及几位乡贤叙谈艺术、畅聊人生,其情其景,真挚如昨。在他们的努力下,家乡的文化艺术事业,已是一片葱茏。
当先生的人生与艺术联系在一起,便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生机。再次品读《郑十杰印存》一书,先生治印疏密有致,刀法刚健,一眼望去,给人一种自然天成、古朴典雅的享受,生发出对艺术、对人生的热爱之情。
蛰居乡村一隅,惯看风月几度。
几年前的冬天,先生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去世。凛冽寒风中,曾与几位同乡前去吊唁。其时,先生落寞怅然之态,令人落泪。如今几年过去了,在儿子、儿媳的悉心照料下,先生已修得平常心,沉静旷达,继续着自己的艺术人生,不由让人升起深深的敬仰与祝福。
雅居乡间小院的郑十洁先生,在人间烟火之中,又超然红尘之外。沉浸于艺术天地,使先生怀着笃定的激情,以干净炽烈的为艺之心,豁达、开阔,连绵一派葳蕤气象。
(作者:崔海昀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汾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西广播电视报·临汾周刊》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