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武夷山:红茶与乌龙茶的故乡,探索茶文化

01-15

武夷山:红茶与乌龙茶的故乡,探索茶文化

原创 || 素见水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文字 || 素霓



武夷山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武夷山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许多品质优异的武夷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许多物质与非物质的茶文化瑰宝。


武夷山风景区

武夷山岩茶的历史演变

武夷茶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宋年间主要以团饼和蒸晒青散茶明朝出现炒青绿茶明末清初研制出乌龙茶(岩茶)、红茶、龙须茶武夷山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并诏令闽越民众举迁江淮之间,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军灭了闽越国,并诏令闽越民众举迁江淮之间,以虚基地。当地官员将武夷茶献给汉武帝,从此武夷茶成为纳贡之茶,考古发现:“城村汉城遗址数以万计的陶器里,有大量茶壶、茶杯,以此证实汉代闽越国先民种茶饮茶的实事。”

唐玄宗于748年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

武夷山列为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之十六“升真元化洞天”佛教寺庙也大兴于武夷山,名声日高,据林祥瑞、刘祖陛《福建简史》记载:“唐代福建的土特产就是武夷山的茶,和沿海的盐”。

《尚书惠蜡面茶》

-----唐朝徐夤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 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宋朝的武夷茶处于兴盛,主制龙团凤饼

武夷茶是建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苑上贡团茶中包括武夷茶,苏轼《荔枝叹》,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也都有记载。


“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武夷茶与儒、道一直具有密切的联系,朱熹、白玉蟾等人在此种茶、饮茶、写茶,都留下了许多诗词和美丽传说。

元代主要制作饼茶。

元世祖忽必烈对大臣高兴献送的武夷茶“石乳”倍加赏识,由当地官员承办贡茶。

武夷山的“喊山”仪式就在御茶园东边筑喊山台,每年惊蛰日,崇安县令率众行祭,供置三牲点香燃炮、宣祭文后顶礼膜拜、击鼓鸣金、众人高呼“茶发芽!茶发芽!”

明朱元璋诏令“罢龙团,改制散茶”。

从此回归茶性本真,茶量增加,茶农创收,是茶史最大的突破和发展。由蒸青团饼,改为散茶晒青、蒸青到炒青绿茶。陈椽认为“炒青绿茶的发展,是制茶领域的大革命”。促进了武夷茶的发展。

九曲溪

明朝徐火勃的《茶考》载“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明万历三十五年,荷兰商船来澳门购运绿茶转运至欧洲,其中主要是武夷茶,开了武夷茶外销的先河



清代武夷茶由绿茶到武夷岩茶的大发展

清初崇安县令殷应寅曾招安徽黄山僧人制作发酵的炒青绿茶松萝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与摸索,率先形成了乌龙茶的制作工艺,确定为武夷岩茶


创制了小种红茶:

在红茶发源地—武夷山星村桐木关,当地山高林密、雨多雾浓、湿度大、春季多雨少阳,制茶无法用日光晒青,大多是炒揉后的茶叶,又是用松柴烘烤,有松烟味的武夷山茶,称之为正山小种红茶也叫做烟小种


清末民初,

主要运输至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一带,深受海外侨胞欢迎。茶叶、茶种及制作技术不断向外流传,由此武夷茶名扬中外,并带动了周边地区茶业的发展。

民国后武夷山茶

由于战乱影响,茶叶销路不畅,产量下降,到1948年仅13000斤,其中正山小种红茶3000斤1938年福建茶叶改良场迁到武夷山市;1942年在崇安兴建“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

武夷山成了全国茶叶研究中心。许多著名的茶叶界前辈,如吴觉农、张天福、王泽农等都曾在研究所工作过,林馥泉在此期间撰写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等,为茶业发展作出贡献。

招潮蟹

和田玉平安扣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