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古老宣纸的数字化之旅

07-20

古老宣纸的数字化之旅

李超在厂里生产文创产品。受访者供图

1988年出生的李超用10年时间做了一件事——将家乡百姓辛辛苦苦制作的宣纸“连上”互联网,让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工艺成果走向千家万户。

但为这个梦想蓄力之前,他曾吃了一番宣纸制作之苦。

李超从小在安徽宣城市泾县农村长大,父辈以卖茶叶为生,他深知农民的辛苦。在外求学时,他见证了网络销售的发展,于是萌生想法,能否回乡帮助老百姓在网上销售宣纸?

宣纸是中国独特的书画用纸手工艺品,原料主要是青檀皮、沙田稻草,产地主要分布于泾县,当地产业优势、地域优势得天独厚。

李超2010年毕业后回到泾县时,生产宣纸的老百姓对电商持观望态度,认为这是一个“不正当、不光荣的职业”。也有一些朋友劝他:“你跟着父亲后面做茶产业不是挺好的,为何非要鼓捣什么网上店铺?”

如何证明自己?

李超决定从学点真本事做起。他去宣纸作坊拜访老师傅,或是模仿自学。

制出一张合格的泾县宣纸要经历108道工序,这也给李超留下刻骨的记忆:山泉水温度低,夏天捞纸时比较凉快,但冬天,将手伸进池子里,寒冷刺骨。

到了晒纸环节,冬天待在钢结构的晒纸楼房里,脱下厚厚的外衣,倍感惬意。但到了夏天,工人将纸张晒在铁板上,通过热水传热将纸张烘干,李超形容,就像“在桑拿房里”。

学艺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从寻找原料,到制浆、捞纸、晒纸、裁剪……一年多的“补课”,让李超对宣纸这门手艺有了更多敬畏,也有了创业的底气。

2011年夏天,他的淘宝小店营业了。由于电商技术匮乏,业绩并不理想,每天只有寥寥几单。

同年,他前往杭州学习电子商务技术和经验,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前往省内外电商市场进行调研。通过运营,店铺人气上升,宣纸产品也得到认可,每天能收到100多个订单。

2012年7月他注册公司及“紫芳斋”品牌时,招聘了由设计、运营、仓储、客服等岗位组成的50人团队,成为泾县最早一批将宣纸“搬”上互联网的青年。

2014年,他开张了天猫店,抓住电商发展机遇,用“直通车”等渠道进行推广。

他在学生练习描红用的产品中加入小清新图案和花纹。前年,一部网红电视剧带火了司马相如的作品《上林赋》,李超抓住机遇,排版研发近6米长的《上林赋》长卷字帖。

精心设计卷轴式的样式,配上打印插图让字帖更美观,在抖音配合话题进行宣传……这款注入诸多巧思的字帖成为店铺的热销爆款。

李超尝到了甜头,也感受到电商的威力。受到启发的他围绕古诗词文化IP,在宣纸产品上搭配设计更多唯美图案。比如,在对联纸的背景花纹中融入诗词插画,让学生使用时不觉得枯燥。他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

今年4月,团队设计的古风团扇也火了。配上山水画插图和手写古诗句的小扇子虽然不起眼,却成为许多年轻人旅游打卡拍照必备品,甚至卖到了山东淄博的烧烤摊前。这一产业链条在泾县带动了近200人就业。

产品销量出色,村民们愿意跟在李超后面生产供货。眼下,他拥有宣纸作坊、大学生创业企业、夫妻店个体户等大小供货商近80家。这些年,他坚持做好售后服务和物流配套的理念,对供货商产品质量要求极高,并且诚信经营,总是让利供货的百姓。

在推出书画名家网红小楷字帖、瘦金体字帖、爱情诗词字帖等产品同时,李超观察到,年轻人对书法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有人是为了装点门面,有人为了陶冶情操,但练字的人确实越来越多”。

在他带动下,泾县涌现出网店经营户500多户,大多数集中在宣纸原产地之一的丁家桥镇。一组数据折射出当地产业的可喜变化——截至2022年年底,丁家桥镇电子商务集聚区经营户达1600余户,相比2020年增长201%;全镇电商年发货量达500多万单,年销售额达5亿元;镇电商及周边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在传统文化行业深耕,只有产品内容好,才能引领市场发展的新潮流,将宣纸影响力扩大。”在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李超看来,县城缺乏电商人才团队,宣纸制作一线缺乏青年工匠,小微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匮乏,这些都是制约家乡产业更高质量发展的痛点。

这需要更多年轻人做出改变。为了让从事电商的乡亲们少走弯路,李超组建微信群,成立泾县首家农村电子商务服务机构,把最新的电商技术编撰成课件,并把自身从业的坎坷经历分享给从事电商的青年。

2020年,李超公司成立了团支部,并补充设计、作图、电商运营、客服等岗位的新鲜血液。他经常告诉团队里的年轻人:“未来,电商将成为宣纸的销售主渠道。我们要一直秉持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宣纸文化的信念,守护好这门流传千百年的手工技艺的同时,做大做强其产业效益和文化影响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责任编辑:邹艳娟,李晗

来源:中国青年报

纯种哈士奇的眼睛

虎皮鹦鹉会说话吗怎么教会它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