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公元1844~1927年),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仓石、苍石,号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吴昌硕为“后海派”中的代表,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清末,曾任江苏安东(今涟水县)县令一月,后寄寓上海。
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十余岁即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遇战乱,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公元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婚后不久,为了谋生及寻师访友,时常远离家园几年不归。光绪八年(公元1882),定居苏州,后又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品阅了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广收博取,诗、书、画、印皆有长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也是近代中国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吴昌硕以善学《石鼓文》而名动海内外,《石鼓文》刚健雄强的风格影响了吴昌硕书画的基本风貌。他主张“直从书法演画法”,又说“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吴昌硕工诗和书法,擅写“石鼓文”,其字朴茂雄健、苍劲有力,能突破成规而自成一家。他篆书早年学过邓石如、杨沂孙,后学《石鼓文》,终成一家风貌。尤精篆刻,作品雄浑苍老,自成一派。
吴昌硕的楷书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中年以后,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反复钻研,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风格独特。
六十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刚柔并济。晚年喜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欢畅,苍劲雄浑,不拘成规,自有新意。正如唐代张怀瓘《书断》中所说的:“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1
所临《石鼓文》,用笔苍劲有力、大气淋漓,行笔跌宕舒展、节律流美,起笔和收笔不拘一格,有行书洒脱自如的感觉;线条流畅遒劲、沉着质朴,布白错落有致而不拘谨,整体恣肆豪放又略带静穆。
《篆书临石鼓文轴》,吴昌硕书于1915年,时年71岁。此轴笔力雄健,沉厚浑朴,线条粗细富于变化,既得石鼓文之原意,又得其形,且独具风骨,可谓神似之极。结体参差取姿,用笔苍茫老到,不温不火,气息沉稳而雄健,别有一番新意。
30岁以后开始作画,以写意花卉、蔬果为主,山水、人物偶尔为之。绘画上,他吸收了徐渭、朱耷、石涛、赵之谦等诸家之长,并受任颐(伯年)的影响,兼取篆刻、隶、狂草的笔意,色酣而墨饱,极富生动、情趣之长,画风酷似赵之谦,但又有所发展。
吴昌硕作画强调“画与篆法可合并,深思力索一意唯孤行”和“作画时须凭一股气”,主张在画中要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即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写意精神。因此,他的作品富有豪迈雄健的气势。他对构架、章法也十分注意,在疏密错综之中,尽力做到虚实相间、燥湿互补;用色艳丽凝重又不落俗套,喜用西洋红渲染花卉果实。
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的例子,在他画的紫藤中能明显看得出。画中藤条蜿蜒流转,如飞龙舞动,凝重朴厚又不失畅快,一如其石鼓之篆法;而他自己对此也颇为得意,“临模石鼓琅琊笔,戏为幽兰一写真”、“离奇作画偏爱我,谓是篆籀非丹青”。可见,以篆、隶笔法入画,是构成吴昌硕花卉作品大气磅礴、雄强肆意的重要原因。
他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是当时公认的上海画坛、印坛领袖,独擅一代。他以特有的豪迈气魄以及融书法、金石为一体的艺术境界,在近代绘画史上独负盛名,影响后世很大。齐白石曾评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吴昌硕是清末民初最后一位艺术大师,他诗、书、画、印皆达妙境,人称四绝;书法中,篆、隶、行、草都擅长,其中以篆书最负盛名。他以精熟《石鼓文》及行草而著称,喜以书法笔意入画及篆刻。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他与同道丁仁、王礼等在浙江杭州创办西泠印社,并任首任社长。民国十六年十一月(公元1927年11月6日),吴昌硕突患中风,十一月初六(公元1927年11月29日)病逝于上海寓所,享年84。
吴昌硕有三子一女,次子吴涵、三子吴东迈,均善篆刻书画。学生陈师曾、潘天寿、沙孟海等人,在当代书坛颇具影响。
其代表作品如《云壑古松图》、《紫藤图》、《墨松图》、《杂花图》等。吴昌硕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有《缶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