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八哥学说话无需舌头,停止对八哥实施捻舌的残忍行为

06-21

八哥学说话无需舌头,停止对八哥实施捻舌的残忍行为

一提到会学人说话的鸟类,可能大部分人第一印象就是鹦鹉,我们中国还有个成语叫鹦鹉学舌呢。但是在自然界可不只有鹦鹉会学舌,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八哥鹩哥也会学人说话,还有大众不太熟悉的琴鸟,简直是鸟界的口技宗师。

小时候在胡同巷口、河边公园也经常见到有大爷提着鸟笼子,里面站着一只乌漆嘛黑的八哥,一张嘴就是“恭喜发财”,能吸引路过的人驻足观看,这时候遛鸟的大爷也觉得倍儿有面子,还会让八哥展示一番它掌握的其他吉祥话或者古诗词。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是雀形目、椋鸟科的成员,它有两种亲戚也挺常见的,一个是家八哥,一个是鹩哥。需要注意的是,家八哥不是指家养的八哥,它的正式物种名称就叫做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

家八哥跟八哥也挺好区分的,八哥的喙是灰白色,家八哥的喙是鲜黄色(所以民间“最上乘的八哥是黄嘴黄脚”这一说法是错的,黄嘴的是家八哥,不是八哥)。

鹩哥就更好辨认了,眼睛后面有很明显的黄色横带。所以相比之下还是八哥的配色更朴素

野生的八哥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南部地区和南亚、中亚地区,前几天我去了一趟厦门,在那里见到了不少野生八哥,飞翔时双翼露出两块白斑,落地后又收起白斑变成了纯黑色,额头和喙的交界处还有一撮朝上的呆毛,非常有意思。

八哥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名字:雊鹆、鸲鹆(鸜鹆)、鹦鹆、寒皋等,我国自古就有饲养八哥的现象,因为古时候北方少见八哥,所以还成为了南方各地进献给宫廷的“御鸟”。

八哥是杂食性的鸟类,非常不挑食,不但可以吃植物嫩叶、果实、种子,还可以吃各种蠕虫、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甚至会食腐,是非常标准的机会主义者,只要能填饱肚皮,八哥都想试一试。

八哥喜欢在草地上走来走去寻找食物,找到虫穴后,八哥会把喙插进土壤中然后把嘴巴张开,扩大土壤缝隙,撬开虫穴啄食虫子。这种捕食方式也是椋鸟科大部分成员的绝技。

椋鸟科有些成员善于模仿其他声音,八哥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在养八哥的圈子里面,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八哥舌头很细很硬,想让它学人说话学得更清晰、更顺畅,需要进行一种人工操作,这个操作名为“捻舌”。

这种说法的出现和流传,究极源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古人所言

明朝思想家庄元臣曾写过一本《叔苴子》,里面有一段是这么写的:“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鸲鹆就是八哥,罗是指网罗、捕捉,效就是仿效。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南方有一种叫做鸲鹆的鸟,南方人把它抓来以后调整它的舌头,时间久了鸲鹆就能够模仿人说话了。这个调整舌头,指的就是“捻舌”的操作。

很多人在说到“捻舌”这个操作时都会把《叔苴子》搬出来,认为古代就有这样的操作,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但是叔苴子这段原文后面紧接着是鸲鹆(八哥)跟蝉对话的寓言故事,主要为了讲道理,而且人家庄元臣也不是养鸟的,而是个思想家和哲学家,所以他的说法并不足为信。

第二个原因:模拟鹦鹉

古人还管八哥叫“鹦鹆”,意思就是“像鹦鹉一样的鹆”,认为它们之间学人说话的本领是相似的,那发声原理应该也是一样的。

所以,古人觉得鹦鹉的舌头又肥又厚还挺灵活,跟人的舌头类似,所以才能学人说话;而八哥的舌头比较尖细还很硬直,所以想让它学人说话,就需要“调其舌”。

具体操作就是强行扒开八哥的嘴,用手去揪住它的舌头捻动,直到脱层皮变得柔软,才算调教成功,从此八哥就像鹦鹉一样,学人说话更加清晰可辨

用四个字来形容这个做法就是:丧心病狂

我们来讲一下鸟类的发声器官吧,鸟没有声带,它们的发声器官叫做“鸣管”,由气管中的软骨环和鸣膜构成,空气通过气管引起鸣膜震动从而发出声音。另外有些鸟类的气管周围还有鸣肌,能够调整鸣膜从而使声音更加多变。

八哥能学人说话,靠的就是用鸣肌来调节鸣膜,使空气通过鸣管发出多种多样的声音。

换句话说,八哥整个模仿声音(包括学人说话)的过程中,跟舌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且鸟喙是坚硬的,不能像我们人类一样利用柔软的嘴唇、口腔和舌头来配合声带发出各种声音。

残酷的方法折腾它的舌头并没有什么用处,反而让八哥痛苦不堪,甚至能够引起八哥的应激反应、口腔感染和多种精神疾病

最后,八哥的保育程度跟以前不一样了,目前八哥在“三有”保护动物名录中,私人不允许无证饲养,买卖或捕捉超过20只就构成犯罪。

手链的编法大全一根绳

翡翠原石价格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