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parency
【编者按】犹记一夜火龙舞,繁花不知何是客。羊城晚报《大美岭南》第98站带大家一起去探秘“藏身”于国际都市繁华中的一处客家街区——香港铜锣湾大坑。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坑舞火龙”的故乡,每年中秋节假期,迎来万人空巷的民俗狂欢;这里既是郭富城、郑秀文等明星、知名人士的半山豪宅所在地,也有传统唐楼街区“新旧相融”,化身都市寻幽打卡地……百年沧海桑田,如今的大坑已成为众多老牌豪宅小区、公共屋邨聚集之地,与香港岛“购物天堂”铜锣湾毗邻。
火龙民俗传承客家百余年
大坑位于香港岛铜锣湾以南,倚香港中央图书馆之侧,原是香港岛北岸的一条客家村落,原址位于现今新村街和光明台一带,于1900年代末被清拆,有黄、张、李等氏族居住。祖籍梅州五华的“亚洲球王”李惠堂曾定居大坑,曾任大坑坊众福利会理事长。
香港大坑舞火龙 梁源 摄
9月16日至18日,舞火龙盛会连续三晚在铜锣湾大坑举行 梁源 摄
大批市民和游客到场观赏 梁源 摄
9月16日至18日,为庆祝中秋佳节,舞火龙盛会连续三晚在铜锣湾大坑举行,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到场观赏。大坑舞火龙传承迄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是大坑客家人为驱瘟祈福于每年中秋定期举行的民间习俗,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已成为蜚声国际的节日庆典。
香港大坑舞火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蔡嘉鸿
大坑中秋火龙持续热闹三晚 资料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蔡嘉鸿
大坑的火龙由珍珠草扎成,遍插一万多枝长寿香,龙身分为32节,长约67米,需由300人轮流舞动。八月中秋夜,火龙在大坑莲花宫点睛开光后,由一人舞动巨型龙珠,引领火龙飞舞翻腾,声势浩大地穿行大街小巷之间,火花所至之处,人山人海。巡游持续两个多小时,舞龙健儿们最后将火龙身上的长寿香分发给市民祈福,最后送至铜锣湾避风塘“火龙入海”。
大坑的火龙由珍珠草扎成,遍插一万多枝长寿香 资料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蔡嘉鸿
庆典现场由小朋友组成的舞龙队格外引人注目,小朋友舞动小火龙,与大火龙交相辉映,象征着舞火龙的习俗薪火相传。
小朋友舞动小火龙 梁源 摄
由小朋友组成的舞火龙队象征着薪火相传 梁源 摄
祥和的中秋氛围 资料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蔡嘉鸿
位于书馆街12号的大坑火龙文化馆,是一幢三级历史建筑,始建于清末1909年,初为“孔圣义学”校舍,二战期间遭损毁;后于1949年由大坑坊众福利会筹款重建,先后作为教育机构、艺术团体办学用所;2013年被特区政府纳入活化历史建筑计划,2019年开始建设,2022年正式启用为大坑火龙文化馆,成为香港首个历史建筑活化与非遗项目相结合的展馆。
文化馆的展示厅里,“起龙”阵式的微缩模型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大坑舞火龙的精彩瞬间,循环播放的客家村演变历史、舞火龙传承纪录片让参观者了解大坑的前世今生;还可选购火龙文创纪念品、体验客家主题餐厅美食等。
小店林立述说“都市童话”
除去舞火龙三天的热闹,平日里的大坑是另一番景象。与繁华喧嚣的铜锣湾街头仅仅几条街之隔,大坑却自成静谧悠闲的一隅天地。许多唐楼首层沿街铺面,经营着各式冰室餐厅、精品咖啡馆,可以喝杯港式奶茶,点一份餐蛋面、猪扒等下午茶简餐,也可以尝到土耳其、韩国等各国风味美食;逛累了,在街边某家咖啡店坐下,喝杯特色咖啡,看看古朴的街景。
静谧悠闲的大坑
唐楼首层沿街铺面经营着各式冰室餐厅、精品咖啡馆
三五好友打卡街角小店
大坑街区里的“车房一条街”,有大大小小的车房(汽车维修店),专业提供豪车、电单车(摩托车)等的维修保养,为老街区增添潮酷的元素。原来,大坑历史上曾是汽车维修业集中地,最高峰时车房多至90间。
大坑没有综合商场,因此街区里有不少小店经营着日用杂货,或可以淘到各类充满旧日情怀的物件。比如浣纱街边的“金社”五金行,涵盖各种复古有趣的工具零件,货品来自日本、欧美等各国,即便生活中毫不起眼但有重要功能的物件都能从中找到。也有不少由历史建筑活化保育的艺术空间,一扇窗户也可以变身为艺术橱窗,成为热门的文艺青年打卡点。
小店极具特色的装饰
一扇窗户也可以变身为艺术橱窗
徜徉于大坑,街边人家和巷道两旁随处可见不少盆栽植物,整齐地摆在门口墙边,一旁还有些椅子凳子,令人心生安逸之感。当地人说,这是客家人保留下来的生活习性:街坊邻居彼此相识,大家路过,有空的话可以坐下聊两句、歇歇脚。对于路人和游客来说,如此一种都市里的邻里氛围,在香港其他老街区却是少见。
香港大坑,安静地向到访者述说一个个久远的“都市童话”。
大坑,让人心生宁静
策划统筹|魏琴
文、图 | 记者 王漫琪(除署名外)
视频拍摄 | 特约撰稿人 梁源
剪辑 | 记者 温泽广
海报设计 | 蔡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