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不仅仅是以一个个体存在,而是以一个数量群而存世,南北朝时期往后各朝已有开始私自刻制的玉玺。
我们所说的“传国玉玺”,只是对秦始皇所制玉玺的追寻和探究。我们先从最初的几个原始特质开始分析,一,材质。所谓秦制玉玺一说为“和氏壁”刻就,一说为蓝田美玉所制。二,几个人为特征。王莽篡权时期,玺为太后所持,王莽遣人索要,太后怒而掷玺,使其失其一角,后王莽命工匠以黄金补之。三国时,献帝被迫禅让,曹丕称帝后,于玉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两晋时赵石又在其右部加刻“天命石氏”字样。以后则未见改刻。三,几次流失,秦二十八年,始皇幸洞庭时,风浪大作,遂抛玺入湖,祈风平浪静。复又得于平舒道。东汉末年,孙坚在洛阳宫中,一井内 得玺。大业四年,杨广江都被刺,萧后携玺远遁漠北,后又还回李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李从珂 举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再次失落。宋哲宗时期,有人发现于农田之中,经十三人考证,证实其为始皇所制之正统玉玺。南宋康靖时,二帝被掠,玉玺也失其所在,或被代到漠北。元朝时伯颜,将朝中所有各朝历代之玉玺,尽数磨平,另行刻制,传国玉玺恐在其中。此后所见之玺均为后世私自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