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不打窝,钓到也不多;要想钓的多,就得猛打窝。”这句话在钓鱼界广为流传,但有很大片面性。“多打窝、猛打窝就能钓的多”误导了很多新手钓友。
首先说一个我的经验:打窝主要是为了留鱼,而不是诱鱼,选择附近有鱼的钓位远比打窝诱鱼更重要。
很多年前,作为新手的我也误以为“猛打窝、打大窝”就能把水域里的鱼诱过来。其实打窝诱鱼作用远没有想象中那样明显,只能把附近很小范围内的鱼诱进窝,远处的鱼根本诱不过来。
远处的鱼只有可能是自然游动到了窝点附近,发现有吃的短暂的停留吃几口又离开,或者是在窝点附近小范围来回游动的吃几口,有的吃几口游开就不回来了。
窝料留鱼,其实也只是相对而言让鱼在窝料停留时间稍长一点而已。游动性强是自然水域里鱼的习性,绝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一群鱼被窝料诱过来,一直吃饱后才离开”。
自然水域野钓打窝注意以下几点,避免犯错:
自然水域本身鱼的密度小,大型鱼类也稀少,消耗窝料的量不多,少打窝为宜。
如果过量打窝,水底有一大片窝料区,就会让鱼进窝短暂停留的时间内吃钩饵概率下降,从而影响上鱼率。
有时,鱼获的多少取决于钓手在鱼群进窝到离窝这个短暂时间段内钓上来多少鱼。通常情况休闲野钓,下一到两个鸡蛋大小的窝料就够了。如果钓位连续钓上很多鱼,说明进窝的鱼量大,可以适量补窝。
打窝量大小也需要根据季节、水面大小、鱼密度、钓法、目标鱼大小等适当调整。一般夏季水面大、鱼密度大、目标鱼大,打窝量适量增加一些。切忌盲目打大量,猛打窝。
新手钓友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不上鱼觉得是鱼没有诱过来,就连续大量补窝。殊不知这样做是大忌。
半天不上鱼,其实是钓位附近没有鱼。再或者是天气原因,鱼群压根没有进食欲望,跟补窝不补窝没有一点关系。遇到该上鱼时间段,还没口,我们宁愿换钓位,而不是补窝。
打窝后很久不上鱼,开始上鱼了就赶紧补窝,想用大量窝料把进窝的鱼群留住,这是错误的。
自然水域里的鱼警惕性非常高,补窝会惊散到窝里鱼。并且刚入水的窝料味道重,水里的鱼会瞬间有不安全感,逃离是必然的。
夏季还好一些,鱼的游动性强,被补窝吓离窝后,可能过一会儿又游动过来了。冬季的话,鱼的游动性差,一个补窝可能导致停口一天。
上鱼时间段是有规律的,如果确实需要补窝,也应该是在上鱼节奏变慢的时候补窝,而且补窝量要小。台钩可采用铅皮少量带料补窝,但也不建议正上鱼时间点补窝。
以上是本人在自然水域野钓打窝的经验与心得,在此与钓友们探讨分享。
钓无定法,灵活取舍。希望自己的浅薄认知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足之处,还请钓友们不吝指教!
感谢友友们的点赞、关注和转发,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带来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