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怀袖雅物精工制--董德红解析苏扇扇骨制作工艺

04-08

怀袖雅物精工制--董德红解析苏扇扇骨制作工艺

苏州折扇早在南宋时期便已出现,至明代开始盛行,被文人雅士及淑女闺秀视为不可或缺的怀袖雅物。而在苏扇制作中,又尤以扇骨的造型最能体现制扇者的巧手精工。近日,苏扇制作大师王建的亲传弟子,制扇师董德红在接受中国文物网记者采访时,向我们介绍了苏扇扇骨制作工艺的精妙所在。

据董德红介绍,苏扇扇骨以竹制见长,在选材上非常讲究。而他经过多年时间的实地走访,最后选定软硬适中的毛竹作为制扇的首选材料。他表示,通常要等竹子生长到五年左右才能砍伐,同时会选择那些向阳的竹子,并且只取其中段。而为了避免拖拉所造成的竹皮损伤,那些被砍伐下来的竹子还要依靠人工从深山里面扛出来。

“刚砍伐下来的竹子,不能马上用来制扇,还对其进行煮、晒,并存放一段时间。”董德红告诉记者,煮竹就是将挑选好的竹子锯成片放在锅里煮,这样一来是为了防蛀,二来则是为了美观。竹子煮大约半小时后,就要将煮好的竹子放在太阳底下晒。最终晒好的竹子需要存放七到八年的时间,那些没有开裂霉变的才能被用来制作扇骨。这之后,那些被挑选出来的竹材,还要再经过烤、刮、拖、倒、磨等工艺流程的进一步加工,才能初步成为制扇所需的扇骨。

“在制作扇骨时,一般先要挑选大边和小骨的材料。”董德红指出,大边和小骨的颜色、质地应该尽量保持一致,尤其是要避免出现色差。按照这一标准选好料以后,就要对大边和小骨进行造型。所谓造型,就是根据扇子的形制和比例,用造型刀将大边和小骨削成所需的轮廓和形态。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制扇者的技艺,如果是经验尚浅的话,一不小心很容吃刀,也就是削着手。而顶级大师与普通工匠之间的差别,则往往就体现在扇骨造型的气息和韵味上。

“造型完成后,还需要对扇骨进行烘火定型。”董德红说,“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折扇扇骨其实并非是直上直下的,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弧度,这样做是为了使扇骨之间松紧适度,让折扇在实际把玩时能够开合自如。”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掌握好烘烤扇骨的火力,只有充分了解材质和具备娴熟的技艺才能将所需的弧度制造出来。

“烘火之后,就进入到扇骨制作的最后工序,也就是打磨。”董德红对记者表示,现在的扇骨一般都要经过很多道的打磨。以前往往是采用浸湿的木贼草来进行磨光,现在则会先采用比较粗的砂纸来进行打磨。随着打磨的不断深入,所用的打磨介质也会越来越细,最后会采用榆树叶来打磨提光。等到扇骨呈现出光洁如玉、色黄晶莹的效果时,打磨才算是真正完成,这时的扇骨也就达到了所谓的“玉竹”标准。

“按照上述工序将扇骨制作好以后,再装上扇钉和扇面,一把苏州折扇就制作完成了。”回顾苏扇扇骨的整个制作流程,董德红颇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要想制作一把高品质的苏州折扇,一方面需要精湛的技艺,另一方面其实更需要极大的耐心,而制扇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也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董德红,在北京经营扇子生意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每逢周末,他所经营的“古韵扇庄”便会成为一众藏扇、玩扇者的汇集之所。除了在经营扇子方面有口皆碑以外,他本身其实还是一位颇受扇友们认可的中青年制扇师。作为当代苏扇制作大师王建的亲传弟子,董德红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在多年的实践与摸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制扇风格。近日,中国文物网记者对董德红进行了专访,他向记者讲述了制扇之路上的艰辛与收获。

要问董德红是如何走上制扇之路的,还得从他经营扇子生意说起。早在2005年,他的扇庄就开始经营苏扇大师王建的作品,“从其它地方进来的扇子都积压着卖不出去,唯独王老师的作品‘一扇难求’。”董德红对记者表示,之前他也曾经尝试自己制作扇子,却总感觉技艺还不够纯熟,所以就开始四处寻访名师,“我走遍了杭州、安吉和苏州这些制扇工艺发达的地方,到最后发现还是王老师的制扇技艺是能吸引我。”

人们常说要想成为师徒总是要有些缘分,而王建和董德红便是如此。据董德红回忆,他第一次去苏州拜访王建时,赫赫有名的苏扇大师一见面就对他说:“你可来了。”好像两人之间早已相识一般。等到后来正式向王建拜师学艺,董德红才得知,原来师父也一直也想找个好徒弟来传承自己的技艺。而且,王建早前曾经去过董德红的扇庄,看到扇庄里的人气特别旺,一下子就对当时正在热情待客的董德红印象深刻。后来等到董德红去苏州拜访王建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那句“你可来了”的相识之语。

董德红制作的小圆头折扇

技艺由扇传承

回顾向王建学习制扇技艺的经历,董德红表示,因为在北京还有生意需要照看,所以很难长期在师父身边学习。不过,师徒之间也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一般来说,董德红每个月至少会去苏州向王建当面请教一次制扇的技巧。“每次去师父那里,我都会带去一两把近期制作的扇子,让师父看看,给挑挑毛病,指点一下。”

董德红告诉记者,自己曾经为一位扇子藏家做过一把棕竹材质的直方折扇,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拿给师父看。而那位藏家带着这把扇子到苏州游玩时,就将那把扇子给王建看了。看后,王建拿出亲自制作的另外一把扇子,与藏家约定将两把扇子交换把玩一段时间。后来,等到两把扇子交还到各自主人手里时,藏家又将原来那把扇子拿给董德红看。这一看董德红才发现师父已经不声不响地在上面进行了修改。“我做的那把扇子,师父又给改了几刀,应有的韵味和气息一下子就都出来了。”董德红认为,自己和师父之间平时虽然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交谈,但是师父的高超技艺却可以通过扇子本身不断地传授给他,从而让他在潜移默化间心领神会。

董德红制作的包袱头折扇(局部)

付出为扇耕耘

在董德红看来,制扇是一件既需要灵光一现,又需要艰苦付出的事业。“制扇的过程往往是又脏又苦,一般人都不愿意学,现在的年轻人也很少学。”所以,为了能够制作出一把令人满意的扇子,他更是把大部分经历都投入到制扇之中。而熟悉董德红的人,也都知道他每天的生活非常“规律”。往往是一大早就坐在店里制作扇子,中途除了吃饭、上厕所以外,基本上都会埋首于工作台前,一直到晚上六、七点钟才回家休息。对于制扇的投入早已经渗透到董德红生活中的各个地方。比如,有时晚上躺在床上休息时,他也会时常在手里摩挲着尚未完成的扇骨,反复思考着如何造其型、如何成其韵。

据记者了解,董德红在制作一把扇子时,如果之前已经对其扇形了然于胸,那么大概不到一周左右即可制作完成。不过,要是遇到一些之前从未做过或者难度极大的扇形,相对的制作时间也要更久一些。在制作这样的扇子时,他经常是冥思苦想,有时候实在没有头绪,就会先放一段时间,等有想法时再继续制作。董德红告诉记者,之前曾经花了近两年时间制作一把传统形制的包袱头折扇,在这个过程中,他反复地造型,反复地修改,反复地比照老扇子实物及图文资料,做做停停,停停做做,推倒重来不计其数。但是,当他看到这把扇子最终呈现出来的时候,之前的辛勤付出在他看来是值得的,而他也由此在崎岖坎坷的制扇之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折扇拍卖】----董德红董记玉竹折扇

规格:9.5寸,16方,12.0排口

(注:董记标识代表此折扇部分工序由董德红制作)

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苦行,道路虽然幽远曲折,但我们一直在前行......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折扇成为我们的“文化”

而不是博物馆里面的“文物”

如果您对公众号“文玩折扇”有好的建议和意见,请加以下微信号,感谢您的支持!

青田石与寿山石的区别

杆包买多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