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红釉,是明代景德镇窑陶工在矾红彩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矾红釉别称。它以青矾煅烧、漂洗后得到的“生红”(注1)为呈色剂,再加入铅粉和牛胶按比例配制而成。后有人取“矾”谐音字写成“翻”,所以也叫「翻红」。
清乾隆时期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在其发展衍变中,有“珊瑚红”、“铁红”、“红彩”、“虹彩”等名称。
晚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了“矾红”煅烧过程:“青矾 红矾 黄矾 胆矾凡皂、红、黄矾,皆出一种而成,变化其质。取煤炭外矿石(俗名铜炭)子,每五百斤入炉,炉内用煤炭饼(自来风不用鼓鞲者)千余斤,周围包裹此石。炉外砌筑土墙圈围,炉巅空一圆孔如茶碗口大,透炎直上,孔傍以矾滓厚罨。(此滓不知起自何世,欲作新炉者,非旧滓罨盖则不成。)然后从底发火,此火度经十日方熄。其孔眼时有金色光直上。(取硫,详后款。)锻经十日后,冷定取出。半酥杂碎者另拣出,名曰时矾,为煎矾红用。其中清淬如矿灰形者,取入缸中浸三个时,漉入釜中煎炼。每水十石煎至一石,火候方足。煎干之后,上结者皆佳好皂矾,下者为矾滓。(后炉用此盖。)此皂矾染家必需用。中国煎者亦惟五六所。原石五百斤成皂矾二百斤,其大端也。其拣出时矾(俗又名鸡屎矾)每斤入黄土四两,入罐熬炼,则成矾红。圬墁及油漆家用之。”(注2)
《景德镇陶录》清蓝浦 清光绪十七年京都书业堂刊本
晋州矾石 《金石昆虫草木状》 文俶著 明万历时期彩绘本
明代景德镇陶工以毛刷、毛笔等工具蘸釉(如图中左下角陶工手法所示,图片引自《景德镇陶录》),使用“刷”“抹”等手法,将矾红釉涂抹在已高温烧成白色瓷坯之上,二次入窑于900 ℃左右温度烧成。器物釉面稀薄处,可见“刷”痕、“抹”痕,所以又称为“抹红”。特点是釉层光感较弱,表面平整光滑,呈色均匀稳定,釉层较薄,器物口、身、底一色。均无白色“灯草口”,以及“积釉”“橘皮纹”等高温红釉特征。
与高温红釉鲜明浓艳的风格相较,抹红釉器物风格清丽温润。晚清寂园叟陈浏《匋雅》总结二者不同:“有宝石红[即祭红也]。有朱红[又曰鲜红即积红也]。有美人祭[即粉红也],有豇豆红[近于茄紫也]。有胭脂水,有抹红[即珊瑚釉也],抹红亦分两种。其带黄色者。直同于杏子衫矣。若频果绿。则鲜红之化身。不可方物者也。”
图中左下角陶工手法所示“抹”“刷”手法,《景德镇陶录》清蓝浦 清光绪十七年京都书业堂刊本
《匋雅》 江埔寂园叟初稿 民国二十二年书重印
明代洪武、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已开始烧制矾红彩器物。如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洪武矾红彩云龙纹标本、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永乐矾红彩云凤纹墩式碗、河北博物院藏明宣德白釉矾红彩八宝纹香炉。延伸到明代中叶,矾红彩烧制工艺日益成熟。
《大明会典》卷二O一载:“嘉靖二年(1523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作深矾红。”明代《浮梁县志·陶政》载:“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月内,江西布政司呈称,鲜红桌器拘获高匠,重悬赏格,烧造未成,欲照嘉靖九年日坛赤色器皿改造矾红。”
明代王世懋《二酋委谭》中记载:“嘉靖间回青虽盛,鲜红土断,烧法大不同前”。“穆宗登极,诏发宣德间鲜红样命造,隆庆五年(1571年)都御史徐栻疏称……要烧造里外鲜红碗、钟、瓯……查例将鲜红改作矾红……”。
明嘉靖时期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记载嘉靖时景德镇御窑厂上供瓷器“鲜红改做矾红一百六十桌”。《明神宗实录》万历十四年(1586):八月庚午“江西巡抚陈有年题减瓷器,上传谕票拟照旧烧,金辅臣奏言......鲜红等项器皿,从来烧无一成......”。
万历十九年(1591年)黄一正《事物绀珠》载:“嘉靖窑回青盛作,鲜红土断绝,烧法亦不如以前,惟可烧矾红色”。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嘉靖中厂器。土墡埴,质腻薄,时鲜红土绝,烧法亦不如前器,可造矾红。”以上文献描述了嘉靖时期,因为高温鲜红釉原料枯竭断绝,烧制工匠离失后,御窑厂不得不用矾红彩为釉,烧制红釉瓷器以供日用。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嘉靖朝矾红盘、碗、梨形小壶等成批次出现。
清乾隆唐秉鈞《文房肆考》亦载:“嘉窑青尚浓,其厂器如坛盏、鱼扁盏、红铅小花盒子,足为世玩”,文中所描述“红铅小花盒子”极有可能为铅末调配矾红彩后而烧成。嘉靖朝至明后期抹红釉器物,红中闪黄,釉层较薄,可见器物拉坯痕,“刷痕”明显。这些器物中,有些落青花双圈款款识,有些为无釉砂底。有以红釉做底描金工艺,和内青花人物外抹红釉描金图案工艺,如大英博物馆藏明天启外抹红描金内青花高士碗。抹红釉描金的器物传到日本,被命名为“金襕手”,并被效仿和烧制如“伊万里”风格瓷器。
《江西省大志》卷七 王宗沐纂修 陆万垓增修 万历25年刻本
《景德镇陶录》清蓝浦 清光绪十七年京都书业堂刊本
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抹红釉梨式壶
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抹红釉描金牲首尊
大英博物馆藏明嘉靖抹红釉碗
明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 抹红釉描金折沿盘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嘉靖矾红釉描金花卉纹杏叶执壶 两庆书屋藏
大英博物馆藏明天启外抹红釉描金内青花高士碗
明末清初,因战乱影响,景德镇窑抹红釉器物烧制很少。《匋雅》记载:“或谓明祭之有纹无款者为矾红。然则无纹有款为鲜红耶。岂嘉靖以后。鲜红己绝。至康雍而复现耶”。清康熙时期景德镇陶工在抹红釉基础上,将施釉方法改“抹”“刷”为“吹”,将调配好的红釉数次喷吹在高温烧成的白釉器物之上,使得釉层达到一定的厚度后。再人窑二次低温烧成。釉色红中闪黄,釉面均匀光润,堪与红珊瑚媲美,故称"珊瑚红"。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一 二十六】记载:“凡青花与观、汝等器均须上泑。旧法;长方、棱角者,用毛笔拓釉(搨泑),弊每失於不匀;浑圆之器,俱在缸内蘸泑,弊又失於体重多破,故全器难得。今圆器之小者,仍於缸内蘸泑。其圆琢大件,俱用吹釉法,以竹筒蒙细纱吹之,俱视器之大小与泑之厚薄别其吹之遍数,有三四遍至十七八遍者。幅中备着其制。”
乾隆八年唐英制 《陶冶图编次》中对于“吹釉”流程有详细介绍。晚清陈浏《匋雅》卷上匋雅三十四对此描写:“以皿入缸淘荡其汁。是为蘸釉。蘸油者厚若堆脂。截竹或角。嘘气匀之。昰为吹釉。吹釉者薄于卵幂。昔惟大器用吹釉之法。次数多至十余起。取其匀也。釉汁旋吹而旋添。其告成也缓。其程功也易。后则小器用吹釉之法。遍数亦有三四次。欲其匀且薄也。釉质但吹而不添。其运腕也速。其奏效也难。釉薄者。火候稍差。则有渗黄之患。釉厚者。手法一钝。辄多干枯之虞。干枯之理由有三。火力过(平声)则枯。手法钝则枯。釉汁有渣滓则枯。”。
康熙时期景德镇陶瓷工匠对矾红釉配方有所改进,以康熙--雍正时期珊瑚红釉器物统计,釉层亮丽,玻质感稍强。色彩艳丽凝重,侧视有可见光晕。康熙一朝抹红釉器物,制作精良。《匋雅》记载:“康熙有抹红金彩十六子大盌。三儿在鱼缸捉鱼。一儿携松鼠。尤有神致。而嘉道两朝。俱能仿之。价亦不甚相远也。五采三果礅式中盌。昉于乾隆而道光仿之。亦无甚区别。若雍正之三果大碗,则波峭有味矣。筩杯,酒杯。画法极滞。亦殊寻常也。近乃价值昻贵。”“康窑抹红地之彩瓶。往往开有圆光。红既残褪,彩亦黯淡。而大腹贾实之。”
《景德镇陶录》清蓝浦 清光绪十七年京都书业堂刊本
乾隆八年唐英制 《陶冶图编次》之蘸釉吹釉
《匋雅》 江埔寂园叟初稿 民国二十二年书重印
《匋雅》 江埔寂园叟初稿 民国二十二年书重印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抹红釉描金棒槌瓶
故宫藏清康熙珊瑚红釉黄彩龙纹锥把瓶
雍正朝珊瑚红釉器物色泽娇艳,红中闪黄,较康熙同类器物红多而黄少。釉面细润匀净,呈色统一,恰似天然珊瑚。器型有瓶、炉、盆、洗、碗、盘、杯等。乾隆,嘉庆朝依然盛行。有清一代,珊瑚红(抹红)釉器物不仅作为单色釉器物生产,还作为色地装饰,如珊瑚红五彩、珊瑚红粉彩,珊瑚红描金等,均为佳器。如清代《陶冶图卷》中所绘珊瑚红釉描金瓶样式(香港海事博物馆藏 约绘于十八世纪时期)
《陶冶图卷》中所绘珊瑚红釉描金瓶(香港海事博物馆藏 约绘于十八世纪时期)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珊瑚红釉双耳炉
清雍正唐英制珊瑚红釉湖水绿釉描金供盘 扬州文物商店旧藏
上海博物馆藏清雍正珊瑚红釉盘
英国V&A博物院藏清乾隆珊瑚红釉描金牲首尊
大英博物馆藏清代珊瑚红釉仿生瓷南瓜形水滴
参考书目:
1、宋应星,《天工开物•燔石第十二•青矾》
2、《匋雅》 中国古代陶瓷文献辑录第一册
3、《景德镇陶录》清.蓝浦著
4、《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 吕成龙著
(注1)“生红”主要成分为氧化铁
(注2)《天工开物》中篇 燔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