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红山文化:揭秘中华古文明的璀璨曙光

07-15

红山文化:揭秘中华古文明的璀璨曙光

红山文化博物馆位于赤峰红山脚下,红山路与红旗路交汇处西北角。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分布在以西辽河流域为中心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地区,是中国北方最具盛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历经1500年的繁衍生息,这一文化以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创造力,构建了雄踞辽西的古国文明,代表了早期草原文明的发展高峰。龙形玉器表现出的龙形象,是当时先民富有想象力的共同创造,经千年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象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绵绵生命力的有力见证。以坛庙冢为表征的超大型祭祀体系及以玉器为标识的社会分层结构,是原始社会步入文明殿堂的标志,辽西大地率先闪耀出文明曙光。

红山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创造的灿烂艺术成就和丰富文明成果,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构成要素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践行者,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最耀眼的瑰宝之一。

文明曙光:红山,蒙古语称乌兰哈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作为一座承载了5000年中华文明历史源头的标志性山峰,延续经1500年之久的红山文化在这里发现并命名,从而把古史记载的以夏王朝为开端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迎来了中华大地文明的曙光。

发现·红山。红山文化最早发现于1908年,日本人鸟居龙藏,法国人桑志华、德日进以及梁思永先生先后在赤峰地区发现了大量红山文化遗迹。1935年,日本人滨田耕作、水野清一等人对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考古挖掘。1954年,中国考古学者尹达正式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至辽宁省西部一带,分布范围向东越医巫闾山到达辽宁北部边界,西及燕山山脉直达张家口地区的桑干河上游,北依西拉木伦河并向内蒙古草原深入,南至大凌河流域延伸至渤海沿岸,这一地带属连接东北平原和中原地区的咽喉之地,东滨渤海,西接蒙古高原,地处欧亚草原通道东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孕育了这一高度发达的考古学文化。

红山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别代表了红山文化形成、发展、繁荣三个发展阶段。红山文化早期遗存有兴隆洼、小东山等遗址;中期遗存主要有魏家窝铺、红山后、蜘蛛山、水泉、白音长汗等遗址;晚期遗存主要有牛河梁、兴隆沟、东山嘴、那斯台、草帽山、半拉山等遗址。

根据文化内涵及分布区域的差异,红山文化可划分为魏家窝铺、那斯台、牛河梁-兴隆沟三种类型,各类型间既具各自特征,又存在密切联系。

魏家窝铺类型,以赤峰市红山区我家窝铺遗址为代表,典型遗址共有18处,主要分布在老哈河上游及其支流英金河、蚌河流域以及滦河上游地区。

魏家窝铺遗址是目前经过科学发掘的面积最大的一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文化性质单纯,资料丰富,对探讨红山文化聚落布局与社会组织结构具有重要价值。

该类型居于红山文化分布区的西南部,因此同中原地区史前文化交流密切。较少发现玉器,是魏家窝铺类型的主要特点之一。

那斯台类型,以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为代表,典型遗址共有25处,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上游及其支流乌尔吉木仑河上游、查干木伦河、少郎河流域,那斯台遗址是该区域红山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面积约150万平方米。

本类型玉器系统发达且有区域特征,与兴隆洼文化玉器有承继关系。目前,“C”形玉龙仅在本区域发现。此外,本区域还是红山文化积石冢石棺墓的起源地。

牛河梁——兴隆沟类型,以朝阳市牛河梁和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沟遗址为代表,典型遗址共有13处,主要分布在教来和上游、孟克河、大凌河及其支流老虎山河、牤牛河、小凌河流域。

牛河梁遗址是经考古发掘的规模较大的红山文化时期埋葬和祭祀中心,兴隆沟第二地点是经考古发掘的面积较大的红山文化晚期聚落遗址。

本类型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出土了一批典型的红山文化玉器,数量多,种类丰富,造型风格独特,雕琢工艺精湛,是红山文化时期雕琢和使用玉器进入鼎盛阶段的标志。

远古·先民。目前红山文化遗址中共出土20余件人物塑像,这些塑像都具有蒙古人种的面部特征。体质人类学鉴定结果表明,红山文化居民的颅骨具有亚洲蒙古人种高颅、狭额、阔面的特征。

红山之瑰:石器、陶器、玉器和建筑是反映红山文化先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实证。种类齐全的石制生产工具、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高度发达的制玉工艺、大型的聚落遗址以及坛、庙、冢结合的大型祭祀类建制,皆体现出了红山文化先民的智慧及丰富创造力。

红山·生业。红山文化时期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营采集、渔猎业,多元的经济模式为红山先民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为人口增长、手工业分化、社会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助推了红山文明的诞生。

农耕采集。辽西地区暖湿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考古资料表现,红山文化先民已经掌握了人工种植黍、粟等农作物的技术,并配套使用耕种、收割、加工工具,构建了初期的旱作农业系统,作为农业的重要补充,采集业也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相当比重。

渔猎经济在红山文化时期依然发达,是红山文化生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渔猎工具等遗物都是红山文化先民从事渔猎活动的重要实证。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石磨盘、石磨棒、石镰、石耜。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石耜、石磨棒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石斧、骨器、研磨器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石斧、石钺、石辘轳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石斧、石磨棒、石杯、石耜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刮削器、石球、石饼、细石器、研磨器

石韵·天工。石器是红山文化时期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以农业工具和渔猎工具为主。红山文化石器的加工方法主要有打制、压削、磨制、琢制四类。石器生产工具的加工和制作技术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进步。

红山文化磨制石器主要有石耜、石刀、石斧、石锛、石凿、权杖头和石杯等。琢制石器包括磨盘、磨棒、石杵等。其中大部分都是农作物耕种、收割和加工工具。

打制石器在红山文化中占有较大比重,种类有砍砸器等。压制石器种类丰富,有石叶、石核、刮削器、石镞、石钻等。大量打、压制石器的发现,表明渔猎经济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华彩·陶艺。红山文化时期制陶业已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手工业部门。生活用器多为无彩陶器,祭祀陶器多为有彩陶器,其中几何形纹饰是红山文化最富代表性的彩陶纹样。

无彩陶器,多出土于房址、灰坑及壕沟内。陶质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施纹工艺主要有压印、压划、戳压、拍压或滚压等制法,纹饰以之字纹为主。器型有罐、钵、碗、斜口器、瓮、壶、盆、盘、杯、盅、圈足盘等,是日常生活中炊煮、饮食、盛储的主要用器。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斜口器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之字纹筒形罐、陶罐;敖系重弧纹陶罐等。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陶钵、筒形罐

无底筒形器多一面施彩,成行排列在积石冢石墙内侧,施彩的一面朝向外侧,具有明显烘托祭祀氛围的功能;在红山文化所有陶器中,塔形器的造型最为独特,工艺技术水平最高,是一种专属的祭祀用器,造型独特的塔形器作为祭祀用器体现了当时等级清晰、礼制完备的社会制度;罍,工艺复杂,造型精美,仅用作下层积石冢墓葬内的随葬品,这种专属的功能指向,强烈地佐证了红山文化高度发达的祭祀礼仪制度。

双系彩陶罐、敛口双系彩陶罐、彩陶豆等

有彩陶器,在聚落、墓葬、祭祀遗址中均有出土。陶质多为泥质。主要以几何形图案为主,计有宽带纹、平行斜线纹、垂壶纹、齿状长三角纹、菱形纹等。器型分为日用的钵、碗、盆、罐、瓮以及祭祀用的无底筒形罐、塔形器、罍等。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黑彩红陶筒形罐

(未完待续)

2024-06-25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玛瑙手镯对身体好吗

哈巴狗图片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