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传统与旅游融合:探索非遗文化在春日的茶香之旅

04-06

传统与旅游融合:探索非遗文化在春日的茶香之旅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小朋友在春光中学习茶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本报记者 王 彬 王添艺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本身就包含踏青习俗,也称“踏春”。如今,除了登山临水、赏花游园,采新茶、品美食等许多非遗体验也在春游中占得一席。以此为代表,相关民俗文旅活动不断释放创新潜力。

日暖春来始发芽,一缕清香醉万家。眼下,采茶正当时,各地抢摘“头道茶”的同时也在精心打磨待客之道。

“今年2月,南京雨水充沛,气温偏低,延长了茶芽萌发期,却也让嫩芽更加饱满。我们评估,雨花茶的品质要好于往年。”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陈盛峰介绍,因此今年茶芽采摘时间要比往年推后3天至5天,方是芽叶初展的最佳时刻。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也包括在内。去年,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雨花茶文化园建成开放,内设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体验中心,将非遗传承与文旅体验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学团队。目前,该园区已是晶桥镇芮家村乡村主题游的重要点位。“我们采取预约制,保证接待质量,让大家充分感受茶的魅力和趣味,把春天的味道带回家。”陈盛峰表示。

“问茶游”不止包括学习采茶制茶、欣赏茶具茶艺,还拥抱新业态,打造了茶文化交流之旅。近日,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推出首个茶文化主题航次,4月4日开启从上海出发的5晚6天到访韩国济州等地的航线,其间邀请评茶师、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参与开展茶礼演绎、体验工坊和茶韵市集等一系列活动,让邮轮上的旅程茶香四溢。

非遗美食也是游客“踏春”的优选。在山西,花馍“子推燕”是为纪念介子推而特制的食物,用柳条将“子推燕”串起悬于门上,是当地一项清明习俗。潮汕地区也有类似的清明美食“朴籽粿”,用朴籽树树叶的汁和米粉制作而成。

在上海市松江区,外形酷似元宝的碧绿饺子——青龙饺是家家户户的春季舌尖之爱。“每年从3月中下旬开始就忙着做青龙饺,每天要做10多屉呢!”松江区非遗代表性项目青龙饺制作技艺传承人徐桂华介绍,今年她和团队专门举办的亲子教学活动特别受小朋友喜爱。“孩子知道青龙饺的香气源于本地青草之后,非常惊喜。”上海市民吴女士每逢节气就会带着孩子参加当地的非遗体验活动。她认为非遗美食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也是了解相关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清明节气的文化内涵丰富,将相关民俗与旅游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此,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张远满认为,一方面,祭奠祖先、缅怀英烈、敬贤感恩是清明节的重要礼俗;另一方面,踏青赏春、娱乐健身在当代生活中有贴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因而清明民俗成为各地重要的文旅资源。

“节日作为文化载体,涵盖民间歌舞、民间文学、民间饮食、民间信仰等资源,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传统节日作为旅游主题,让游客从中欣赏、了解、体验节日习俗,能够促成‘民俗节日+文化旅游’的结合。”张远满说。

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秋看来,各地可以在文旅产业发展中构建与现代生活相契合的象征物,如各地丰富多元的清明食俗,是各地先人根据南北物候差异创造的“因时而食”的节气象征符号,值得被善加转化。“对于清明节气的文化传统,应予以挖掘、保护、修复、创新,可以将各地迎春习俗融入地方文旅产品中进行进一步设计和开发。”陈秋表示。

工笔人物心得体会

饮茶的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