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砚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对中国书画及历史、文化传承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历史名砚红丝砚,就是这悠久的砚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被历代文人墨客视若珍宝。
红丝砚,始于唐,兴于宋,出于齐鲁大地青州、临朐一带,以其雍容华贵、艳丽高雅,在唐宋时即负盛名誉为诸砚之首。宋唐询(彦猷)《砚录》中记:“自红丝石以下,可为砚者共十五品,而石之品十有一:青州红丝石一,端州斧柯石二,歙州婺源石三,归州大沱石四……”。米芾、欧阳修、苏轼等对红丝砚也均有品评。宋代以后,红丝石“资源枯竭”,红丝砚日渐稀少。《西清砚谱》中刊录了三方乾隆皇帝题铭的红丝砚,其一“御制红丝石风字砚”中铭:“石岀临朐,红丝组锦,制为风字,宣和式,审既坚以润腴,发墨沉,虽逊旧端,足备一品。”
红丝砚有种惊心动魄的美,发现和创造美的过程是幸福的。红丝石,在地底蕴育亿年,被时光赋予斑斓绚丽的质地,最终又在每一个雕刻师的手中,幻化成意蕴丰富的语言。砚师把对美的理解,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到红丝石中,不断创造新的作品。首先是质地精良。“笔墨精良,人生一乐”。制砚取石之精华,方能“传万世而不朽,历劫难而如常,留千古而永存”。其次是传承古意。砚文化要重在传承,深植传统,汲传统文化之精要,古为今用。再是创造新意。追求天人合一,因材施艺,突出红丝石的材质美感,充分利用砚台材料形状、色泽、纹理、石眼等本身特点给人的美感,赋以文化创造,展现了红丝砚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