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爱田 文/ 李洪春 图
在垂钓过程中,常常会碰到鱼不咬钩的情况,在开放鱼塘中也是如此。我根据自己的垂钓实践,总结出了应对之策,现列举如下:
一、鱼受到惊吓时
鱼受到惊吓时,有如惊弓之鸟,会暂时不进食,常躲在远离人群的“塘心”或偏僻水域处。此时宜钓偏僻处或钓远——将钩饵抛投到塘心深处,或等候一阵,待风平浪静之后再下钩,这时鱼才会放心摄食就饵。
二、鱼已吃饱时
当塘主投喂饲料或钓友投放诱饵过多时,会造成鱼因饱腹而不再上钩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要看塘主投放的是何种饲料,如果投放的是素食性的饲料,肉食性鱼类的饲料未投,则改钓肉食性鱼类(因其凶猛会吃其他鱼,塘主会在各种鱼的个体、数量上有所控制),反之亦然。
若是因钓友投放诱饵造成鱼饱食不咬钩的,此情况下通常诱饵的量不会太大,仅限一个小区域内。宜隔远些再下钩,才有理想的收获。
三、水体缺氧时
鱼塘缺氧时,鱼半死不活,无心摄食,这时就是再好、再香、再对鱼口的饵也无效。判断此情况的依据是:鱼塘缺乏生气,无鱼跳跃,鱼在水中游动乏力迟缓,常成群浮头,鱼嘴探出水面呼吸。
这些情况就不宜下钩了,最好等塘主运行一阵增氧机或者抽水入池(或等下雨后),池水去旧换新,溶氧量充足,鱼变得活跃,游动有力,不时欢跃水面。此时下钩,鱼咬钩才勤。
四、无活水进入的鱼塘
这种鱼塘鱼也不爱咬钩。主要原因是长期无新鲜活水注入,每天又有较多钓鱼人垂钓,撒的诱饵和遗落的钓饵日积月累沉积在水底,开增氧机时可见搅起的浊浪泛起。
钓鱼人的钓饵投下,即陷入废旧饵料和淤泥混杂的泥沼之中,鱼难以发现钓饵,另外鱼也不爱在这种重度污浊之地,而是转移到较为“洁净”的水体中上层,底栖鱼类亦是如此。因此宜改浮钓钓半水,鱼不咬钩的情况多会很快有所改观。
五、无鱼的池塘
有的塘主比较狡猾,生怕人钓多了他吃亏,于是白天放鱼时让人们看见放了不少大鱼,而夜深人静时则下大网把鱼全网走。等到第二天钓友们去钓时,自然是光交钓费而无钓获,或零星钓到漏网之鱼。
考虑到这种情况,到钓场时先别急着下钩,先观察,看看整塘水面是否寂寂无动静,再看看池边是否有被网带起的多处淤泥,池水是否比平时浑浊了些?再看看正在垂钓的钓友是否久无动静。若有这些情况,则可判定鱼已被塘主网走了,自然不宜出钓。
六、塘主做了手脚
同样是塘主怕人钓得多他吃亏,于是往池中撒“药”,使鱼无胃口、不咬钩。此时投饵,多“颗粒无收”。
判断塘主是否做了手脚的依据是:正常的鱼塘钓鱼的人较多,频繁上鱼,此起彼伏,这种情况塘主没有做手脚。假如钓场仅一两个人垂钓或根本无人伸竿,呈现“冷场”,就要警惕了。
观察正在钓鱼的人的鱼获情况,倘若长时间无动静且鱼护空空,塘主就可能做了手脚。此时水面无鱼活动,看不见波纹。水里的鱼大概率是混沌无食欲的状态,此情况下还是先退却,等过两天“药”力失效或下过雨后“药”效大减后再钓,才不至于花了钱又钓不好。
七、刚放入新鱼
新入池的鱼经捕捞、运输又放入新的环境,一路上受颠簸惊扰,并且刚到新环境中暂不适应,自然无心觅食。
等过半天以后,鱼已平静下来,适应了新环境,此时鱼多时未食,腹已排空,食欲旺盛,比平时要好钓。又因刚放新鱼大大增加了鱼的数量,鱼多好钓,加上刚入池的鱼不知饵里夹钩,无“抗钓经验”,一般会连连上钩。
八、干旱的鱼塘
因久旱无雨,池塘的水位大幅降低,鱼大多退居“塘心”深处,相对集中,饵投下去,就送到了鱼嘴边,较快上钩。
但是钓上一两条之后,水浅之下,一鱼惊众鱼都惊,其他鱼会骚动不食。因此,宜等下雨后或塘主抽水入池后下钩,较为合适。
九、肉食性鱼类入窝
在垂钓素食性对象鱼时,常常会遇到凶悍鱼类入窝侵扰,窝中之鱼会惊逃。大个体的肉食性鱼类更是如狼似虎地吃鱼,其他鱼越发东躲西藏。这些鱼入窝的迹象是:原本鱼星频频,突然变得风平浪静,寂无声息。有的鱼则惊蹿水面而逃。
凶悍的肉食性鱼类有塘鲺、大口鲇、翘嘴、黑鱼、鲈鱼、鳜鱼等等。此时可放弃钓素食性的对象鱼,改用蚯蚓、猪肝、虾肉、泥鳅、小杂鱼、黄粉虫、大麦虫等,专攻肉食性鱼类,常常能够立竿见影。如果偏巧没有带着钓肉食性鱼的饵料,只有更换钓点,远离此处再下钩。
十、中大鱼后
大鱼,特别是个体10斤以上的大物,中钩后晓得命悬一线,于是拼命挣扎,搅得水下浊浪无比,让其他鱼骇目惊心,纷纷逃窜。这种情况一出,很久不会有鱼咬钩,果断换钓点为上。
十一、上鱼已多
上鱼已多之后,常常再无鱼儿咬钩,这多是这群鱼已被钓光或仅剩下的几条已被频繁中鱼的动静给吓走了,此时窝中无物,自然鱼讯稀少乃至再无动静。在这种情况下,宜更换别的钓点或干脆罢手不钓,以待来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告
请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