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平城区以东7公里,有一座东西长约9里的丘陵岗阜,它是军都山伸入平原地区的侵蚀岗丘,岗丘山势较缓,呈东西方向延伸,相对高度约50~120米,主峰海拔约190米,岩体为火山沉积岩,这座山的名字叫“九里山”,分属于崔村、南邵两镇。
九里山,历史上的名字曾经有绵山、宜山。绵山意思为山体绵绵不断,因此,古人称九里山为绵山,后绵字演绎为棉字,现代又称为棉山。平原中山体突兀,呈东西一字排列,故古人称九里山为壹山,“壹”字后演绎为宜字,故又称宜山。
崔村镇所属的九里山麓前有棉山村和西辛峰两村,两村均在京密引水渠南。棉山村原称牛家屯,故村中牛姓居民较多。因村落位于九里山中段南麓,九里山又称棉山,村子后来以山命名,遂称棉山村。棉山村有旧有东西方向的一条主街,长约800米,村民姓氏有牛、张、高、李、刘等。2009年年底共有居民252户,762人。
西辛峰村在棉山村东约2里,九里山东侧,解放前的名字叫小辛峰,村民约300户,800人。村民姓氏有王,许,刘等。西辛峰村的九里山红枣很有名,传说明代曾为贡品。
棉山村和西辛峰村过去都是农业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但西辛峰村曾经有千头猪场和果园,经济上要比棉山村富裕。现在两个村的经济都是靠九里山公墓的经营,九里山公墓建于1988年,属于棉山村所有;九里山公墓二区,属西辛峰所有。
九里山在金辽时期景色宜人,山上建有绵山寺,禅房寺院无不具备,平日香客络绎参拜,时有官员、文士在此借宿。《元一统志》记载元代绵山上有绵山寺,《顺天府志》也记载绵山上有古道场。
棉山村、西辛峰村依山临川,从堪舆学上讲,是一块风水宝地。清代中期,棉山村北的山脚下建起了清代王爷坟。遗址在今九里山公墓西侧,昌平通往小汤山的官道上北侧。王爷坟坐北朝南,墓前有月牙河,河上有神道桥,过桥为一片小广场,广场东、西各有朝房三间。广场中间为石条砌就的神道,神道南端为一对威武的石狮子。后边是碑楼,内立驮龙碑一方。碑楼后面约50米处是园寝。园墙东西宽约100米,南北进深约120米,墙涂朱红,下砌青石泊岸,墙顶覆绿琉璃瓦。正中为宫门三间,宫门正北为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石阶两侧的汉白玉栏板上刻有莲花图饰。殿后有石供案,与宝顶遥遥相对。在园寝的东墙外靠北,有两座小墓园,内各有宝顶一座,墙外有马尾松数十棵。在官道南有一座小墓园,内有宝顶一座,园外遍植马尾松。此外,罗锅桥的东南有松树十余株,合抱皆二尺有余。
九里山清惇亲王墓地遗址
这座王爷坟的主人是惇恪亲王绵恺,是嘉庆皇帝的第三子。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六月二十二日,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承恩公恭阿拉之女。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封惇郡王。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宣宗即位,晋封亲王。”一生深受重用,屡任要职;只是自己不知检束,所以两次降为郡王,三次退出内廷。“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民妇穆氏诉其夫穆齐贤为王所囚,命定郡王载铨按实,复降郡王,罢一切职任。同年十二月四日,绵恺薨逝,终年44岁。据棉山村现年85岁的李富有先生介绍,官道南边是“载瀛四爷”的坟;至于园寝东侧的两个小墓园中葬的是谁,尚不得而知。1937年冬,这座王爷坟被当地的土匪盗掘一空。1945年前后,墓主的后人溥僴将王爷坟的石条、砖、瓦、树整体出售。只有一对石狮子留了下来。1968年,村人将宝顶拆毁,驮龙碑运走,石狮子拉倒,地宫做了菜窖。1988年王爷坟所在地被棉山村村委会开发九里山公墓,将石狮子移到了公墓大门前。石狮雕刻很有特点:怒目相视,狮口圆张,看着有点像江南地区的造型风格。狮子腿部略损,以水泥修复。汉白玉座已失,以水泥基座补之。两石狮细部有精美雕饰,但残损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