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管您是否是一们爱茶雅士,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您了解和一起讨论。
茶,已超越了单一的饮品属性,在中国已演化为一种深厚的文化象征,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文化,也已超越了种植、采摘、制作和品鉴等基础层面,早已涵盖了中华几千年来的优秀的思想与精神,是儒、释、道等思想与哲学的集中体现。所以,茶,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和精神最直接和难得的物质载体。
以茶叶为载体,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的智慧对话。在香茗的芬芳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人深邃的思想,还能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宁静。同时,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茶友交流的平台,让我们在共同的爱好中找到共鸣,分享彼此的故事和感悟。
文章略长,在当前普遍看图片、刷视频时代,难得您能静下心来阅读此文,我即兴奋,又担心您长篇阅读时成为一种煎熬,所以希望此时的您能泡上一杯好茶,让这数分钟的时间带给您轻松和愉悦...
一、茶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中国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是被当作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茶叶的独特风味和提神醒脑的功效,开始将其作为饮品,并逐渐流行,在这个过程中,饮茶的习惯和茶叶的种植也随之发展。
中国茶叶种植的发展史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1.起源阶段:据考古发现,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田螺山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山茶属茶种植物的遗存,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考古学发现最早人工种植的茶树的遗传证据。这表明在大约6000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人工种植茶树。
2.早期发展阶段:5000年前,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之,这是茶叶开始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逐渐从药用、食用过渡到饮用。到了2300年前(秦代),茶叶开始主要用于饮用。
3.汉代(约2000年前):是茶叶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茶叶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了中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同时,人们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和保存。
4.唐代(约1200年前)是茶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茶叶的品种和种植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叶的品种、制作方法和品鉴标准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同时,唐代饮茶文化盛行,人们开始讲究泡茶技艺和水质,斗茶成为了一种风潮。
5.宋代(约1000年前)茶文化进一步繁荣。在这个时期,专业的品茶社团开始出现,如由官员组成的“汤社”和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6.元代(约700年前)茶文化经历了一些曲折。蒙古人入住中原后,南北文化全面融合,北方民族虽喜茶但对品茶煮茗之事兴趣不大。因此,茶文化表现为茶艺简约化。
7.明清时期(约500年前至今),制茶工艺发展迅速,茶叶品类从单一炒青绿散茶发展到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等多种品类。制茶工艺也空前发展和创新,奠定了今日六大茶类制茶工艺的格局。同时,茶文化也进一步普及和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古代茶叶贸易的辉煌历程
茶叶,在古代中国,是一种战略物资。它对于西北的游牧民族而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茶马互市”的贸易形式,中原地区与边疆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游牧民族获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茶叶,而中原则得到了宝贵的马匹资源,这种互补的贸易关系,不仅满足了双方的物质需求,更加强了文化与经济的交流。
茶马古道,这条古老的商贸通道,自唐代起便开始形成,到了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以马帮为运输的主力军,开辟了一条民间的国际商贸通道。古道上,茶叶与马匹的交易唱主角,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这两种商品,它连接了今天的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贵州等省区,甚至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全长达4000多公里。
茶马古道的兴盛,对中国古代的经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条古道上,马帮商人们不仅携带着茶叶,还有各式各样的商品,他们在古道上来来往往,促进了边疆市场的繁荣和商品的流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中原王朝通过茶马古道,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丰厚回报,更重要的是,从边疆地区获得了马匹等重要的战略物资,为国家的国防力量增添了一份保障。
茶叶贸易的兴起,自宋代开始,到了明清时期,茶叶的出口量达到了顶峰,一度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出口值甚至占到中国总出口值的80%以上!它不仅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口额更是占据了中国总出口额的绝大部分,茶叶贸易的辉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三、古代“茶圈”名人
在古代,茶界名流云集,大师辈出,他们对茶的热爱和造诣令人敬仰。作为当代的茶爱好者,我们有幸能够通过茶这一独特的媒介,领略到先贤们的智慧与风雅,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进行一场精神上的对话。
陆羽——茶圣
陆羽被誉为“茶圣”,他的一生都与茶紧密相连。他游历四方,遍访名茶,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知识。其著作《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卢仝——茶仙
卢仝是一位嗜茶如命的文人,他的“七碗茶诗”流传千古,描述了饮茶带来的种种美妙感受。卢仝还著有《茶谱》,对茶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白居易——别茶人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不仅爱茶,还亲自种植茶树、制作茶叶。他给自己取的雅号“别茶人”,足见其对茶的喜爱之情。白居易的诗作中也不乏茶的元素,如《琵琶行》中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就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茶市的繁荣景象。
李清照——茶中佳人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中常有茶的身影。她与丈夫在青州时,常以茶为戏,用茶来打赌猜书,留下了“饮茶助学”的美谈。
乾隆皇帝——茶痴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痴之一,他一生嗜茶如命,曾六下江南品尝各地名茶。他对茶的研究和推广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他亲自监制的“龙井茶”就享誉海内外。
宋徽宗
宋徽宗,这位皇帝对茶的热爱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不仅亲自参与了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制作,更是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
这部著作详细记录了茶的种植、采摘、制作、烹试等方面的知识,对后世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大观茶论》中,宋徽宗还特别推崇了建盏,将其确立为宋代斗茶的第一茶盏,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这里有必要说明下建盏,它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蔡襄
蔡襄,宋朝时的莆田人,他不仅是位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还是一位茶学专家。他的一生与茶紧密相连,留下了许多与茶相关的诗作、茶文和茶书。蔡襄所著的《茶录》被誉为是陆羽《茶经》后又一重要的茶学著作,对茶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茶录》中,蔡襄提出了“茶泉双绝”的观点,强调了茶与水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对后世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嗜茶如命,几乎每日都离不开茶。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与友人聚会、创作诗文,还是独处品茗,茶都是他不可或缺的伴侣。茶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寄托。
在蔡襄的晚年,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疾病缠身。医生出于对他健康的考虑,多次告诫他不能再饮茶,因为茶叶可能会加重他的病情。尽管医生的告诫言辞恳切,但蔡襄仍然无法割舍对茶的热爱。他无法忍受没有茶的日子,因此在病危时期,他仍然坚持每日煮茶。即使不能亲自品尝,他也要通过煮茶来感受那份独特的香气和韵味。
历史上,爱茶、痴茶之人如繁星点点,限于篇幅不再枚举。
四、中国茶文化之魂
上面,我们从茶叶种植、贸易和茶界名人等”物理层面“”对茶文化进行了概述。下面,让我们深入到茶文化的“精神和思想层面”,去领悟和体验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
唐代:茶文化的兴起
进入唐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茶开始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陆羽的《茶经》问世,标志着茶文化开始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这一时期,茶文化开始与文人墨客的生活方式相结合,茶宴、茶会等社交活动开始流行,茶文化开始显现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宋代:茶与哲学的结合
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茶与哲学思想结合的开始。在这一时期,茶不仅是一种日常饮品,更成为了文人间交流思想、展示文化修养的媒介。儒家的礼仪、道家的自然观开始在茶文化中得到体现,茶道逐渐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明代:茶文化的深化
到了明代,茶文化进一步深化,茶艺开始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茶与禅宗的关系日益紧密,许多禅师通过品茶来悟道,茶道与禅宗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茶文化中的自然、和谐、简约等道家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及以后:茶文化的普及与传承
清代及以后,茶文化开始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普及,茶馆文化兴起,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儒家的中庸之道、佛家的禅意、道家的自然和谐等思想在茶文化中得到了更加深入的体现。
儒家思想:
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在茶文化中体现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对人际关系的尊重。茶道中的礼仪和规范,反映了儒家重视秩序和礼节的精神。品茶时的相互敬重、宾主间的和谐交流,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佛家思想:
佛教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清净,茶文化中的静心品茶与此相呼应。在茶道中,通过泡茶和品茶的过程,人们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我反省,体现了佛教的禅定思想。茶道中的简约、朴素,也与佛教倡导的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相契合。
道家思想:
道家追求自然和谐与宇宙的统一,茶文化中的自然之美和顺应自然的理念与道家思想相融合。在茶道实践中,人们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泡茶时顺应茶叶的自然属性,品茶时感受四季变化,体现了道家的自然观和宇宙观。
五、茶艺 - 中国茶文化的精神体现
茶艺,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泡茶和饮茶的技艺,更是一种融合了哲学、美学和精神修养的生活艺术。包含了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两个部分,其中泡茶技艺为主体。茶艺的内容可以细分为赏茶、泡饮技艺及其演示、茶艺礼仪、茶艺环境和茶艺精神等方面。
茶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不同地区的茶艺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如北京的盖碗茶、福建等地的工夫茶、西湖龙井茶、婺源文士茶、修水礼宾茶等,这些茶艺都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它们泡法或流程各不相同,但大致可总结如下:
准备茶具:根据所泡茶的种类准备相应的茶具,如茶壶、茶杯、茶盘、茶巾、茶荷等。
清洗茶具:在宾客面前清洗茶具,表示尊重和清洁。
预热:用开水预热茶具,提升茶具温度,有助于更好地散发茶香。
量取茶叶:根据茶具大小和宾客人数,量取适量的茶叶放入茶壶。
唤醒茶叶:用热水冲泡茶叶,使茶叶充分展开,然后迅速倒出,以唤醒茶叶的香气。
冲泡:用适宜温度的水冲泡茶叶,不同的茶叶适合不同的水温。
出汤:茶水冲泡到适当时间后,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使茶汤均匀。
分茶: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均匀倒入每位宾客的茶杯中。
品茶:宾客端起茶杯,先观色、闻香,然后细品茶味。
交流:在品茶过程中,宾客之间可以交流对茶的感受和见解。
礼仪方面,中国茶艺强调以下几点:
尊重:对茶、茶具、泡茶人和宾客的尊重。
静心:泡茶和品茶时应保持心境平和,避免喧哗。
有序:泡茶流程应有序进行,体现条理性和仪式感。
分享:茶艺是一种分享活动,强调宾主间的互动和交流。
适度:在泡茶和品茶时,应控制好水温、泡茶时间等,以达到最佳口感。
六、 茶与禅
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茶与禅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许多寺院都有为香客提供茶水的传统。这不仅是因为茶具有解渴、醒神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寺院希望通过品茶这一行为,让香客们能够静下心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感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寺院的茶室中,香客们可以品尝到由僧人亲手泡制的香茶,感受茶香的萦绕和茶味的醇厚。同时,在品茶的过程中,香客们还可以与僧人交流心得,探讨佛法,进一步加深对禅宗思想的理解。
在中国,茶叶的种植也与禅宗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著名的茶叶产区都位于禅宗寺庙的附近,这是因为禅宗寺庙注重农禅并重,将农业生产与修行相结合。当然,我认为,在古代劳动力相对有限及低下的情况下,早期农民种植茶叶的可能性不高,而寺庙多在山里,种植茶叶即不占农田,又能满足茶叶生长所需的自然条件。
所以,早期的茶叶种植区,多在寺庙附近,由僧侣种植,也因此,现在很多著名茶叶当初就是来自寺庙:
●龙井茶:源自浙江杭州龙井村西北落晖坞内的龙井寺,北宋元丰二年,辩才和尚退居龙井村●寿圣院,开山种茶,狮峰龙井茶从此声名远扬。
●碧螺春:产于苏州西山水月庵的水月寺,根据《洞庭实录》记载,小青茶以水月寺得名为水月茶,宋成贡品,后发展成为碧螺春。
●武夷岩茶:与福建武夷山的天心永乐禅寺有关,扣冰和尚在此寺启悟,开创“借水澄心,即茶演法”的天心茶道。
●永春佛手茶:产于福建泉州市永春县的普济寺,与弘一大师有着深厚的缘分。
●庐山云雾茶:据《庐山志》记载,慧远大师在东林寺发展种茶,创制“五净心茶”,即现今的庐山云雾茶前身。
●蒙顶甘露:据《四川地方志》记载,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在四川蒙山亲植茶树,首创“佛茶一家”。
●竹叶青:明代觉空禅师在四川万年寺种茶万株,这就是现今四川名茶竹叶青的前身。
●峨蕊茶:据《峨眉志》记载,峨眉山黑水寺产一种茶,即名峨蕊茶。
●仙人掌茶:玉泉寺中孚禅师所制茶叶扁形如掌,被赠予诗人李白,后得名仙人掌茶并延续至今。
●松萝茶:产于安徽休宁县的让福寺,大方和尚创制了松萝茶,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名茶之一”。
茶与禅的结合还体现在茶被赋予禅理上。在中国茶文化中,茶被视为一种具有灵性的饮品,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许多禅宗大师都曾在品茶的过程中悟道,将茶与禅的思想融为一体。通过品茶,人们可以逐渐领悟到禅宗思想的精髓,实现内心的净化和升华,正是禅宗所追求的“定”和“慧”的体现。
七、日本茶文化的发展
奈良时代(710-794年)- 中国唐朝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据记载,最澄(又名策真)这位日本高僧在唐朝时期前往中国学习,并在浙江天台山学佛。公元805年,他回国时不仅带回了天台宗的教义,还将茶种种植在了京都的比睿山。这一行为标志着茶在日本的正式引入,也是日本茶文化发展的起点。
平安时代(794-1185年)- 中国中唐至南宋
进入平安时代,茶文化开始在日本宫廷和僧侣中流传。这一时期,茶主要是作为一种药用植物被使用,而饮茶的习惯也主要局限在上层社会和佛教寺院内。茶文化与宗教、文学艺术等开始交织在一起,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宋朝(960-1279年)
到了宋朝,中国的茶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特别是点茶法和斗茶的流行,对日本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荣西在宋朝时期学习并带回日本的饮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宋朝的茶文化不仅影响了日本的饮茶方式,也对日本茶道中的精神和审美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镰仓时代(1185-1333年)- 中国南宋至元朝
镰仓时代是日本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荣西禅师在这一时期再次前往中国天台山学习佛法,并深入研究茶艺。他回国后撰写了《吃茶养生记》,这是日本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江浙一带的制茶技术和饮茶风尚。荣西的这些贡献使他被誉为日本的“茶祖”,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在日本的普及和发展。
八、日本的茶道
日本茶道是禅宗文化的一部分,深受禅宗文化的影响,其起源、发展以及实践都与禅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茶道中的许多仪式和规则都体现了禅宗的教义和精神。
“和、敬、清、寂”这一茶道四谛是由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1521—1591年)所总结和提出的。千利休是村田珠光的第三代弟子,他对武家茶道礼法进行了制定和完善,创立了“陀茶道”,将饮茶和禅宗理念结合,使其成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所提出的“和敬清寂”这一理念,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一直延续至今,奉为准则。
● “和”在茶道中的含义非常丰富,它首先指的是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和谐。
● “敬”指的是尊敬,在茶道中表现为对长辈、对友人、对客人的敬重和敬爱。
● “清”在茶道中指的是清净、清洁,它要求茶室内外的环境都要保持清洁、清爽、清楚。
● “寂”在茶道中指的是寂静、平静,它要求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客均怀着严肃的态度来完成整个茶事活动。
其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思想来自我国宋朝时的“清静、自然、澹泊、幽雅”,即以和为贵,以敬为德,以清为美,以寂为雅。
茶道的步骤:
●预备:在茶会开始之前,主人会在茶室中精心准备所需的茶具和茶点。
●宾客入场:受邀的客人首先进入茶室,随后主人进入,并在宾客面前对茶具进行清洗和擦拭。
●清洗仪式:主人公开清洗茶具,展示即将使用的器皿。
●致敬:在茶炉前,主人行礼,表达对茶道精神的敬意。
●热水准备:主人在炉上加热水,为泡茶作准备。
●享用茶点:主人向客人提供点心,客人品尝后对点心之美表示赞赏。
●调制抹茶:主人将抹茶粉与热水在茶碗中混合,用茶筅打出细腻的泡沫。
●敬茶:主人按顺序将装有茶的茶碗递给客人,客人需用双手恭敬地接过。
●品饮:客人轻轻旋转茶碗,避开正面图案,然后细细品味茶的风味。
●清洗与整理:客人享用完毕后,主人再次清洗并整理茶具。
●结束:茶道结束,客人依次退出茶室,主人最后离开。
茶道中的礼仪:
●着装规范:参与者应穿着整洁,传统场合中主人和客人通常身着和服。
●静谧氛围:茶室内应维持宁静,避免不必要的噪音。
●尊重:对茶、茶具、主人以及其他客人都应持有敬意。
●动作规范:每个动作都应缓慢而有序,展现出茶道的平和与专注。
●清洁:使用前后的茶具都需细心清洗,以示对茶道的尊重。
●顺序:敬茶和品茶都遵循一定的顺序,通常从尊者开始。
●表达感激:客人在接过茶碗、点心及茶道结束时都应表达感谢。
●茶室礼节:进入茶室前,客人在入口处行礼,以示对茶道和主人的敬意。
九、茶艺与茶道,哪个更有内涵
据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
“茶道”强调的是一种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追求和谐与美的精神境界。它注重的不仅是泡茶、品茶的技巧和流程,更强调在品茶过程中的心灵体验和领悟。茶道被视为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融合了艺术、哲学、礼仪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精神。
“茶艺”则更注重泡茶、品茶的技巧和艺术性。它涵盖了从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到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追求的是通过泡茶、品茶来展现茶叶的美感和韵味,以及茶人的技艺和修养。
显然,日本是一个物资比较匮乏的国家,包括文化方面,所以他们从中国学了包括茶道在内的文化后,不但珍惜,而且还积极改造,就像茶道,已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另外,日本茶道已经成功申遗。
在我看来(纯属个人观点),“茶道”比“茶艺”自然是更有深层涵意的,而“茶道”本来也源自我们,如果说 “茶艺”重在“艺”,那么,我希望,我们应更多地挖掘、弘扬、传承茶背后的“道”。
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告知,立删。
感谢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