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苏轼茶诗中的大境界解析

06-17

苏轼茶诗中的大境界解析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宋代茶文化发展过程中,文人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是茶文化的参与者、践行者,极大的丰富了宋代茶文化的内涵,拓展了宋代茶文化的形式。

宋代饮茶人生的典型代表是苏东坡(苏轼)。茶的面目、精神在白居易那里还是朦胧的,到苏东坡便明朗清晰起来了。

苏轼(公元1037—1101年)

北宋文豪、艺术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其散文、诗、词、赋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爱茶,会品茶、识好茶。他认为茶能激发诗词文画的创作灵感,并可驱除疲劳,战胜睡魔。苏轼嗜茶如命 ,口渴要喝茶、夜晚出行要喝茶、创作诗文要喝茶、睡前睡起也要喝茶。

文人间的

茶诗“唱和”

以茶诗抒情

在宋徽宗详论“啜英咀华”之前,北宋的文人学士如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等,就已经写了众多茶诗。在他们写茶的诗或词里,经常出现一些词,比如“英华”“乳花”“琼乳”“凝酥”等等,这些词不能单纯视作文学修辞,实际上它们都跟斗茶有关,对点茶拉花做了相当细致精确的描述。

这些诗词以非常文学性、艺术性的方式记录下了当时喝茶的审美感受。

苏轼《一夜帖》

以茶诗会友

北宋文人中,苏东坡写的茶诗极多。朋友送给他御茶园出的好茶,他便写下《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这首诗唱和,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名句。

苏东坡与弟子黄庭坚,二人更是惺惺相惜。黄庭坚好饮茶,特别宣扬自己家乡江西修水出产的贡品双井茶,曾经写过一首诗,赠茶给苏东坡:

《双井茶送子瞻》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其中有句:“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形容双井茶可比白云,碾成茶末比雪还白。东坡和了一首《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说到双井茶十分名贵,不能让童仆随便烹点,需要亲身烹点,才能保证拉花出现雪乳:“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实际上黄庭坚不单是赠送好茶给苏东坡,更是借诗表达对他的真切感情和关怀。苏东坡也作诗来回应了黄庭坚赠双井茶一事,感谢了黄庭坚赠天下第一的草茶,也明白了黄庭坚诗中的苦心。

茶是文人们创作诗文的灵感,他们的诗文美句可以引发后人对茶的美好遐想;文人间品茗赠茶的佳话,谱写着千年前的情谊与温度,丰富着茶文化的内涵。

文人的

审美高标准

宋代品茶审美程序的展现,最强调的是视觉感受。关于饮茶品味,蔡襄早在《茶录》里,就非常清楚的讲到“色、香、味”,本应三者并重,但在“茶盏”这一段中,蔡襄却明确点出了斗茶的关键:“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可见,宋代文人非常讲究茶器的使用,斗茶时使用的黑釉茶盏,最能衬托茶色。因此福建建窑制作的兔毫或鹧鸪斑纹茶盏受到文人的喜爱。

△宋 黑釉鹧鸪斑碗

△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用具,苏轼也非常讲究,在宜兴时,曾亲自设计了一款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宋代茶与

“儒释道”融合

南宋 刘松年 《撵茶图》

刘松年是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传世作品众多,其中涉及茶事的就有《斗茶图》《茗园赌市图》《撵茶图》等多幅,这不仅体现了画家对茶事的喜爱,也体现了南宋统治者对茶的热衷。

《撵茶图》以工笔的手法,细致描绘了宋代点茶的具体过程。画面分为两部分:画幅左侧共两人,一人跨坐于矮几上,衣着朴素,正在转动石磨磨茶,神态专注,动作舒缓;石磨旁横放一把茶帚,是用来除茶末的。

另一人伫立茶案边,左手持茶盏,右手提汤瓶点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风炉、茶釜,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盏托及茶萝子、贮茶盒等。

画幅右侧共三人,据传为草圣怀素(僧人)、学士钱起(士大夫)、戴叔伦(道士):僧人怀素伏案执笔,正在作书;道士相对而坐,意在观览;儒士端坐其旁,似在欣赏。

整个画面布局娴雅,用笔生动,充分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茶会的风雅之情和高洁志趣,是记录宋代点茶场景的宝贵资料,同时也体现了儒释道在茶中的融合。

苏轼的

茶诗赏析

在苏轼的一生中识茶如知己,苏轼的足迹遍及各地,每到一地,必去寻找当地好茶,比如杭州白云茶、湖州顾渚紫笋茶、绍兴日铸雪芽茶、南平新饼茶、粤赣焦坑茶、涪州月兔茶、修水双井茶等,都是苏轼爱喝的地方名茶,且都有茶诗记载。

王安石变法中,科举改革是其重点之一。当时王安石义改取士之法,不用诗赋经义,改用策论。而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公元1071年7月,被宋神宗派到杭州任通判。

杭州任官的日子里,苏轼无疑是快乐的,这里的湖光山色、清风池馆,使他纠结的心舒展了许多。

而苏轼在试院监试的一段时间里,工作比较单调,也相对清闲,公务之余,他除了在中和堂望海楼观景,还煎茶品茗,并写如下《试院煎茶》诗,记录了煎茶的过程:

《试院煎茶》

(1072年 杭州通判)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急。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

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

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本诗饶有兴致地描述煎汤、点茶的美妙感受;同时介绍了掌握火候,选用器具的一些知识。

苏轼这次品尝的茶与水,均是朋友赠与的佳品,因此他在结尾时特意点出:“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表示希望经常能在酣睡之后,品尝到今天这样的朋友赠与的好茶。苏东坡是在用吃茶加睡觉的办法表示对王安石的“考试制度改革”的不满,暗讽王安石不知古今之别。

苏轼的一生政治生涯坎坷。经历“乌台诗案”后,元丰三年(1080年)他被贬到了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黄州。

苏轼谪居黄州后,于元丰四年(1081年),求得故营地之东数十亩荒地开垦,名曰“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

《豳风图》卷 (局部),南宋,马和之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节选)

元丰四年

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近世。

初缘厌粱肉,假此雪昏滞。

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

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

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

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

春来冻地裂,紫笋森已锐。

这首诗语言平淡自然,先写茶史,表明周代就有《诗经》记载了“苦茶”,宋代就“茗饮”成风。再写茶的功能:刚刚喝茶就可让人忘却“粱肉”,并借此涤除“昏滞”。

由于苏轼爱茶,因此他要充分利用土地,在种桑麦外,还向大冶长老要来了“桃花茶”茶籽在其中的五亩园栽种。他忘却饥寒,一喝上茶就觉得腹饱了。

苏轼在东坡过上了如田园诗人陶潜般的生活,衣食自给,心满意足。被贬黄州后,苏东坡被压抑的自我才被唤醒,那份“超旷之襟怀”才得以激发。

文学家叶嘉莹说,苏东坡在杭州和密州尝试写词,这种“诗化的词”遂进入了一种更纯熟的境界,而终于在他贬官黄州之后,达到了他自己之词作的质量的高峰。

《啜茶帖》苏轼书于元丰三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来源:茶道CN

石榴石手链价格真假怎么看

黄金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