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器形、纹饰等方面。笔者接下来将以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空白期青花瓷为对象,与永乐、宣德和成化的青花瓷进行风格上的比较,总结出空白期青花瓷器形及纹饰的继承与创新之处。
明代青花瓷有官窑、民窑之分,本章所涉及的永乐、宣德、空白期和成化青花瓷皆是指明代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官窑器,其中的空白期青花瓷主要以景德镇御窑遗址空白期地层所出土的为主。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空白期青花瓷主要器物种类如下:圆器有碗(侈口浅腹碗、直口深腹碗)、盘(侈口盘、窝盘、劝盘)等;琢器有瓶(双耳瓶、葫芦瓶、铺首瓶、蒜头瓶、净瓶、梅瓶)、高足器皿(高足碗、高足杯)、盆(圆形花盆、方形花盆)、壶(执壶、梨形壶、僧帽壶)、壮罐、枕、绣墩、匜、缸等。
异形器有山形香炉、器座、花觚等。 从目前的出土实物,空白期的各类器形大多继承自永宣时期,如梨形壶、梅瓶、碗、盘、杯,尤其是青花壮罐、器座与永宣时期的同类器无论是造型还纹饰,均高度一致。从种类来看,空白期青花瓷不及宣德丰富,多生活器皿。
除龙缸、花盆、绣墩、大盘等大型厚重器物之外,空白期青花瓷更多的是精巧的小件器物,用作日常起居、陈设装饰及节庆赏赉等。相比较永宣时期的造型,空白器青花瓷的轮廓线已较为舒缓、柔和。古代瓷器的器形特点是鉴定时断代的重要依据,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器形,即使是同一种器形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演变特点。
虽然空白期青花瓷的器物造型基本继承自宣德朝,但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如高足杯已不见永宣之前的竹节状,且柄足喇叭状口更外撇。瓶、樽、罐类的器口,正统时期的与宣德时期的直颈形状相同,而景泰至天顺时期的则多与其后成化时的上收下阔式相近。
永宣时期常见的盘类以折沿花口和平口两种类型为主,空白期已基本不见折沿花口的大盘。宣德青花大盘的圈足往往是足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手抓起,而足脊有棱角感,不同于后仿者的滚圆“泥鳅背”状。空白期盘类器物的圈足与宣德相近,足墙矮而内敛。
就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的考古发现而言,空白期层出土的青花瓷器形除继承传统外,也出现了一些目前首见于空白期的器形,如青花龙缸、花盆、绣墩、花口多棱瓶、双耳瓶、瓷枕、葫芦瓶、花觚等器物。
2014年珠山北麓空白期地层出土的青花绣墩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瓷质绣墩,应为空白期创烧的新品种,这种器物极难烧成,反映了此时期的景德镇御器厂仍然保持永宣以来强劲的生产水平。花口多棱瓶流行于唐、宋,而元至明中期少见,御窑遗址出土的空白期花口四棱双耳瓶的造型与众不同,为空白期所特有。
葫芦瓶造型虽在宋、元时期已出现,但空白期的青花葫芦瓶高近50厘米,为此前罕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往认为带有岀戟的青花花觚始烧于明正德时期,而在景德镇御窑遗址空白期地层发现的青花花觚可改变这一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的出土实物来看,空白期青花瓷较少见到永宣时期那种有明显伊斯兰风格的器形,如扁壶、扁瓶、鱼篓尊、八方烛台、折沿盆、花浇等。这与明代在正统至天顺时期实施海禁政策,禁止私将青花瓷卖与国外有关。
据刘新园先生考证,具有浓厚伊斯兰风格的宣德纪年款的青花瓷,是宣德八年至宣德十年专门制作的外销瓷。由于宣德皇帝的驾崩和朝廷政策的改变,这批外销瓷便不能随着明代舰队驶入伊斯兰地区。因此,在景德镇的空白期官窑也就不再专门烧造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器物。
1.继承
明清官窑青花瓷装饰题材的选取主要依据官样制度的规定,所以纹饰是最能直观反映瓷器官样特点的因素之一。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就已明确规定烧造瓷器必须要有固定的样式,即所谓官样。
由于文献的缺失,现已无从考知明代早期工部或内府制定的瓷器官样,但是从现存明代官窑瓷器所反映出的纹饰内容则可看出:虽然明代各个皇帝在位时期所烧制瓷器上的纹样不尽相同,但如龙凤纹、各种缠枝纹样等在有明一代变化并不是很大,如穿莲凤凰纹为明代常用官用纹饰之一,并沿袭至清代。
瓷器外壁以海水纹为底,上绘九种海兽纹的布局方式为永乐朝所创,御窑遗址出土的宣德、空白期皆有这种装饰题材。明代中期以后的御用瓷器仍沿袭了早期的纹样,这是对早期官样的继承。
根据目前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物可知空白期青花瓷常见的主题纹饰有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缠枝莲纹、梵文、海水纹、海水白龙纹、凤穿花纹、团花纹、淡描海水瑞兽纹、婴戏纹、莲池鸳鸯纹、龙纹、海兽纹、海马纹、海象纹、云龙纹、暗刻海水龙纹、锥拱云龙纹、宝相花纹、松竹梅纹、方胜纹、双狮戏球纹、折枝花卉纹等。辅助纹饰有莲瓣纹、菱格纹、弦纹、几何纹、回纹、海水纹、云纹、寿山海水、卷草纹、朵花纹等。其中龙纹、凤纹、莲池鸳鸯纹、狮子戏球图、婴戏图、庭院仕女、海兽图等。
与永宣时期的同类纹饰相比变化不大,为空白期对永宣官样纹饰继承的结果。此外,受永宣官窑烧制具有伊斯兰风格器物的影响,空白期青花瓷上也仍可见一些伊斯兰风格的纹样,只不过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器形较为少见。尽管明嘉靖七年的官样档案已被毁,但我们仍可以从出土和传世明代早中期官窑器上看到明代官样纹饰在瓷器上的继承关系。
以龙纹为例,空白期青花龙缸的龙纹与宣德时期的龙纹形象几乎一致。龙身皆作“S”型飞腾状,龙体鳞片用浓青料点染,边沿留白。事实上,这种样式的龙纹在洪武时期就出现了,南京明故宫的瓦当龙纹也与其一致,应是洪武年间“定夺样制”下产生的官样龙纹。
成化时期的官窑瓷器上仍可见这种样式的龙纹。景德镇御窑遗址曾出土一件饰有应龙纹的青花缸,空白期青花云龙纹花盆上的应龙纹与宣德青花缸上的应龙纹相似,皆从肋下生出如刀一般的翅膀,稍微不同的是前者批发垂直上冲,而后者批发略向后飘,总体来看应是出自同一官样。
空白期青花瓷的辅助纹样也基本延续永乐以来的常见题材,多以莲瓣纹、回纹、蕉叶纹、缠枝花、海水纹等作为辅助纹样。莲瓣纹继承了宣德时期的样式,已完全改变元代及明初洪武的式样,多见瓣心填色,凡不填色者,内绘图案亦毫无元代风格。蕉叶纹多为连弧状宽边,主脉空勾留白,支脉画成并排的斜线,延续了永乐以来的样式。
海水纹相比较永乐、宣德时期较为简化。永乐青花海水纹的潮头穿插在波纹之间,潮头留白较多,水波留白较少,疏密对比鲜明,线条极富变化。宣德时期的海水纹在大面积的海水里再以数条细线描绘水波。空白期的海水纹作为辅助纹饰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宣德时期的海水纹相同,水波晕染成深蓝色,白色浪潮较少,是典型的正统风格。
一种多作为主题纹样的底纹,水波主要以细线描绘,略施晕染,白色浪潮呈漩涡状,更显汹涌澎湃,年代可能要晚些。空白期官窑瓷器同明代其他时期的官窑一样,不仅装饰题材的选择,而且装饰布局也深受官样制度的影响。相同的装饰样稿,应用在不同的器型上,这是空白期青花瓷官样特点的反映。
比较常见的有海水纹、婴戏纹、团花纹等常分别装饰在碗、盘、高足杯一组器物上。此外,碗、盘类器物上常常内外壁的装饰题材相同或相近,如外饰海兽纹,内饰海象或海兽纹;外饰云龙纹,内饰云龙纹;外饰海水白龙纹纹,内饰海水白龙纹;外饰双狮戏球纹,内饰双狮戏球纹等。
这也是官样制度下空白期青花瓷装饰的主要规律。 在青花纹样的装饰方式上,空白期也主要沿袭永宣官窑器的作风。永宣青花瓷常见的装饰方式主要有五种:1、在器身上直接用同一种青料绘制图案,这是最常见的装饰方式。
2、以浓青料绘主题纹饰,淡青料绘辅助纹饰;3、以淡青料绘主题纹饰,以浓青料绘辅助纹饰;4、以青料或青花为地,主题纹饰留白,或在留白的主题纹饰上再加以锥拱。这四种装饰方式皆可见于景德镇御窑遗址空白期地层出土的青花瓷上。
2.创新
空白期青花瓷纹饰虽以继承前代居多,但也不乏独具特色的纹饰。海水纹在宣德时期被大量作为辅助纹样使用,空白期则开始将海水纹作为青花瓷的主题纹饰,沿袭宣德时期采用写实手法描绘的表现形式,以蓝色海水为主,海水起伏翻腾,白色的浪花较小。
明代青花瓷以梵文作为装饰在宣德时期就已出现,但较为少见,空白期开始大量作为器物的主题纹饰使用,如2014年在珠山北麓出土的青花梵文碗、盘、梨形壶等。 明代早期青花瓷中仅见于空白期的局部纹饰有:1.盘内壁上下饰如意纹,中间绘朵云纹。
2.口衔宝相花的两条夔龙之间,绘一鹿形瑞兽;3.围绕盘心画寿山福海,在寿山福海的中间画松竹梅三友图;4.围绕盘心绘一周卷草,中间画莲池纹;5.寿山福海纹上添加瑞兽纹或缠枝宝相花;6.八吉祥纹饰中的鱼纹画作单鱼;7.将花果纹绘作团花状是空白期的特色。
8.回纹常见二方连续者,有别于洪武、永乐、宣德时期连续环绕的回纹。以往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收藏明清官窑瓷器较多的单位没有明确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官窑瓷器。但随着景德镇御窑遗址空白期地层的发现,根据地层中出土的瓷器标本,是可以从博物馆藏明早中期无款官窑瓷器中区分出空白期官窑瓷器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斗彩鸳鸯卧莲纹碗,该碗年代曾一直被定为成化时期,吕成龙先生通过对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相关器物进行研究后认为该碗为明代正统官窑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天顺青花海水翼龙纹盘、明天顺青花海兽纹盘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正统婴戏图青花碗、明正统青花波涛纹盘等皆能与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所出土空白期瓷器相对应,为空白期官窑器。
两座故宫博物院皆藏有空白期官窑器,说明空白期官窑确实并未停止烧造,且当时的御用瓷器在故宫收藏并流传至今,只不过因为没有款识,而鲜为人知。其他可以确定为空白期官窑器的还有上海博物馆所藏明正统青釉刻花纹碗、正统青花大龙缸、明中期青花狮球纹大盘及明中期青花婴戏图碗、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明空白期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等。
尤其是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无论是器型、纹饰和青花料色都与御窑遗址出土的空白期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十分相近。随着对空白期瓷器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各公私收藏机构将会发现更多的属于空白期官窑的器物。
在此前空白期瓷器的研究和考古工作尚未深入展开时,成化瓷器有很多令人不解之处,如典型成化瓷器中那些饰百合花、罂粟和枝果等纹样的宫碗与十五世纪早期的传统有一个明显的中断,装饰风格变得更轻巧,青花发色没有晕散效果,施釉均匀,不见宣德时期的桔皮纹。
纹饰的绘制不同于宣德时期那种粗犷雄浑的画法,更多是纤细的画风。2014年景德镇御窑遗址空白期层出土的瓷器中,有大量造型轻巧、画风纤细的瓷器。成化瓷器造型轻巧圆润、纹饰画风纤细的风格实际上受到空白期瓷器造型的影响。成化瓷器这种令人不解之处由此得到了破解的答案。
成化朝常见的器形基本继承自空白期,以碗、盘、高足杯为主,器物轮廓线比空白期更为柔和。由于空白期的大件器已不多见,至成化时期瓷器逐渐以小件居多,大型器罕见,便有“成化无大器”之说。
将景德镇御窑遗址空白期地层出土的青花瓷和成化青花瓷进行比较便可知,成化青花瓷的纹饰基本上继承自空白期,如云龙纹、夔龙纹、飞凤纹、波涛海兽纹、团花纹、莲托八宝纹、十字杵纹、庭院婴戏纹、松竹梅三友纹、花鸟纹、梵文等。
其中莲托八宝纹在成化时期开始成为流行的纹饰,而有树石栏杆的庭院图虽很早就出现,但亦以成化为盛。在这些纹饰中,尤其以空白期就已流行的夔龙和十字杵纹最具特色,且图案化倾向更明显。成化青花器以散点式布局出现的团花纹装饰则是直接受到了空白期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图案装饰效果。
纵观永宣至成化青花的纹饰布局,成化时期多为图案式布局,永宣时期那种层层装饰的方法较为少见。实际上这种图案式布局方式在空白期就已出现,如空白期青花团花纹碗,外壁用花果枝叶组成圆形团花纹,空白处加角花补白,以二方连续形式表现,布局匀称,极具形式感。
从瓷器风格来看,成化瓷器以造型俊秀、胎釉精细、装饰文雅著称于世,与永宣相比,已有很大的转变。但是对于御窑遗址出土和传世的成化青花瓷进行观察,会发现有一些成化青花瓷器风格与宣德青花瓷仍是高度相似。
如青花团花纹罐、青花松竹梅图盘、青花云龙纹盘、青花狮球图盘等,无论造型、胎釉、纹饰还是款识的书写方式,都与宣德同类器极其相近,甚至少数青花瓷所呈现的发色浓黑的青花色调,也与宣德晚期青花瓷的青花色调一致。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空白期的一些青花器的造型及纹饰完全继承了宣德青花风格,此后又被成化青花所继承。这从景德镇御窑遗址空白期地层出土的饰有青花团花纹、云龙纹、双狮戏球图等器物便可看出。
从制作工艺的角度来看,2014年御窑遗址空白期层出土的一件青花海水矾红龙纹直口碗,采用青花与矾红彩结合的工艺,波涛汹涌的海水加之腾跃的红龙,气势撼人,是空白期具有特色的装饰。
这种青花矾红彩的装饰工艺从宣德时期就已出现,空白期持续使用,并为成化一朝所继承。此外,御窑遗址出土的正统斗彩瓷器与成化斗彩瓷器的彩绘技法相同,如斗彩鸳鸯莲池纹,其花茎以青花单线勾出,而除莲朵以外的所有纹饰均先以青花双勾后再以釉上彩绘填绘而成,莲瓣张开,相互间留有空隙,不同于宣德斗彩器上的莲瓣与莲瓣之间没有空隙。
所以成化斗彩瓷器上那种釉下青花勾线,釉上填彩的技法开创于正统时期,而正统时期的斗彩绘制技法继承自宣德时期而有所发展。 虽然宣德与成化之间相隔了一个近三十年的空白期,但这两朝仍有风格高度相似的瓷器。通过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空白期瓷器可知,这种现象的产生无非是空白期在中间起了过渡作用。
典型成化瓷器的之所以有那种造型轻巧、纹饰纤细的特点,则是因为空白期在继承永宣风格时,在装饰风格上又产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接下来将会谈到。总之,所谓“空白期”即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官窑的瓷业面貌并不空白,至少从青花瓷可看出,空白期瓷器风格上承宣德、下启成化,并且也有独具特色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