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红山文化深处的神秘未解之谜

07-24

红山文化深处的神秘未解之谜

2023年12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距今5800年—5200年前后的牛河梁遗址列为古国第一阶段的代表。这一最新成果再次引爆红山文化的社会关注流量。何以红山?

红山文化,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她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坛庙冢”、精美的玉器、绚丽的彩绘陶器而闻名于世。是她,开启了西辽河流域的文明之光;是她,在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率先进入中华文明的古国阶段;是她,让辽西地区早期文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总根系中的直根系。那么,“红山文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文化底蕴?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全景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有一座红色的山峰,在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汉译为红色的山峰,后人将其称为“红山”。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此地调查并逐渐辨析出在红山后发现的陶片属于仰韶时代。1954年,著名考古学家尹达按照“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将红山后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命名为“红山文化”,自此,考古学界拉开了探寻红山文化内涵的序幕。

对红山文化的发现与认识虽然始于20世纪初,但是获得突破性认识却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牛河梁遗址出土泥塑人像的“女神庙”、大型墓葬和三重同心圆祭坛的发现,红山文化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重要发现在获得学术界及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引起了文明起源大讨论,苏秉琦先生一锤定音,“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使红山文化成为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中最耀眼的一颗,牛河梁也由此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考古圣地。

进入21世纪,红山文化的考古工作欣欣向荣,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持续开展区域性红山文化专项调查,不断廓清红山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明确红山文化内涵和发展演变。辽宁省的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半拉山墓地、马鞍桥山遗址,内蒙古自治区的魏家窝铺遗址、兴隆沟遗址、彩陶坡遗址,河北省的郑家沟遗址、平泉东山头遗址等的发掘,不仅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还为我们揭示了红山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其独特的魅力。70年来,经过几代考古学者不倦的努力,红山文化的神秘面貌日益清晰起来。

学界曾普遍认为红山文化肇始于距今6500年,消亡在距今5000年,存续时间长达1500年。2023年,张家口宣化郑家沟遗址积石冢的测年数据显示其消亡年代要晚于距今4800年。

200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西辽河流域被列为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的重点研究范围。此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河北省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红山文化田野考古工作。2021年,“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被国家文物局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红山文化考古工作项目数量、研究成果凸显。最新考古调查工作成果表明,红山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广,遗址遍布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以及河北省北部,主要活动范围达20余万平方公里。其核心区位于西拉木伦河以南、大小凌河流域及努鲁尔虎山一带。向北越过西拉木伦河,向东越过医巫闾山至辽河西岸,南至渤海北岸,西达燕山南麓京津一带,其影响范围可至更西、更南的区域。

赤峰红山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认为,中华文明起源起步于8000年前、加速于5800年前。在这2000多年中,农业普及、人口增多、村落增加、手工业发展、社会开始出现分化,中华大地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历程。在这文明起源的历程中,红山文化继承本地文化传统发展而来并且日益光彩夺目。

距今8000年—6000年,是全球范围内的大暖期。这时的西辽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粟作农业也在燕山南北得到普及。承继兴隆洼文化传统发展而来的红山先民在渔猎采集的同时,也继续着耜耕农业生活并有所发展。2023年马鞍桥山遗址中JK1内发现有成套的农业工具——石耜、石斧、穿孔石刀、石磨盘、石磨棒,包含了耕种、收割、加工各个工序,其中涂朱石耜的发现证明这套农业工具是被用于祭祀活动的,这表明红山社会对农业已经变得日益显著重视与依赖。对遗址中猪骨骼进行科学检测的结果表明猪的饮食中粟的比重最大,只有在农产品富余的状态下,猪的食物结构才会有这种现象。种种迹象说明农业生产在红山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农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部门。

最新区域性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红山文化聚落址沿西辽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辽河(干流)流域、滦河流域的河流两岸分布,核心分布区聚落址密集,聚落有大小之分、等级之别,聚落内部也产生了差异,功能分区也有所不同。马鞍桥山遗址内含有祭祀礼仪建筑、居住址、环壕、墓葬区等,呈现出高等之相,而彩陶坡遗址功能分区简单、房址较小,是红山文化低等级聚落的代表。魏家窝铺遗址等聚落址发掘的居住区显示红山文化房址为半地穴式建筑,基本成排分布,与中原地区向心式房屋分布有明显区别。

红山文化中大量夹砂“之”字纹平底筒形罐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贯穿的文化传统,但稍后出现的以彩陶形式来表现本地一直延续的纹饰特征的彩陶壶、罐等则吸收了黄河流域的文化因素,并在红山文化中日益流行。苏秉琦先生据彩陶纹样推测:黄河流域以玫瑰花图案为主要特征的西阴文化,和辽河流域以龙鳞纹图案为主要特征的红山文化,一南一北各向外发展,相遇后迸发出文明的“火花”,产生了龙纹与花结合新的文化群体,这也就是中华民族被称为华人、龙的传人的由来。

红山文化有着发达的崇尚玉器的传统,而辽西地区用玉传统起源于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器类主要有玦、凿、匕、管等,造型简单,在房址、墓葬中均有发现。

红山文化玉器种类丰富、造型多样,有仿生形象及其衍生器,如龙、凤、龟、蚕蛹、草虫等;还有类似后世“礼器”的环形玉器,如环、方圆形璧、瑗等;更多的是不明原型器物,如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等。部分器形可以从兴隆洼文化找到原型,因此红山文化应是继承了兴隆洼文化的用玉传统,但又有所发展。在制法上红山文化玉器多采用线切割、片切割、钻孔技法,结合平雕、圆雕、镂雕工艺并通过打磨加工成型,玉料可能来自贝加尔湖地区和辽宁岫岩地区。红山文化玉器雕工精湛,技艺高超,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新石器时代,如此惊艳的玉器制作工艺不仅代表了红山文化发达的手工业水平,也给古老的早期文明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王国维考释“礼”字,认为最初的含义为“以玉事神”。正是这个原因,《周礼》才有“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概念,更发展为“唯玉为礼”“以玉比德”的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玉器是红山文化的典型标志物,在其晚期积石冢的墓葬中唯玉为葬,而且不同规模的墓葬中玉器的组合种类、玉料质地明显不同,显示出一种标识身份等级的趋势。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习俗,更与“礼”密不可分。红山文化已经形成了玉礼制规范,成为红山社会运行的一种制度保障。

红山文化已经形成了“祭天、礼地、法祖”三礼祭祀体系。祭天形式为燎祭,将玉、帛、牺牲等祭品放在柴上烧,达到与天沟通的目的,能够保留下来的遗存应包括烧灰、烧土及耐火的其他遗物,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台基上的烧土痕迹、烧过的玉器断块应是燎祭的遗存物;礼地形式为瘗埋,是对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使用过的器物或祭品在祭祀礼仪最后阶段的集中处理,表现形式较为多样,5地点祭祀坑陶片窝应该就是瘗埋的表现。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的3号台基垫土上发现了多组筒形罐、灰陶钵和圆陶片的组合,其中一处还同时发现了大型彩陶缸和彩陶盆,有学者认为这与祭祀祖先的“祼礼”相关,而女神庙内独尊女神应是祖先神的化身。红山文化以坛、庙、冢为标志的大型中心性埋葬、祭祀礼仪活动中心应该是三礼祭祀的物质表现形式。


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俯瞰

特殊的公共建筑是社会公共活动的产物,也是社会组织模式和权力特征的重要载体,其修筑的过程、使用和维护的方式等都代表了社会群体较为一致认可的原则。

2017—2023年,持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的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最终呈现出第一地点的完整面貌,它是由九座台基构成的大型台基建筑群。每座台基均为土石混合构筑而成,结构较为复杂,建造过程首先是清理山体基岩,在大致平整的基岩表面垫土铺垫石块作为基础,之后再垫土夯实,接近台基表面的位置一般会再铺垫石块层,最后垫土夯实形成完整的台基。台基边缘还会垒砌石墙作为包边或者铺砌石块护坡。

9号台基规模宏大,目前的残存高度为4.6米以上。这说明当时的红山先民在台基的山脊上,从基岩开始往上垫土修筑平台,垫了至少有4.6米高,只有具备强大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系,才能完成这一壮举。庞大的建筑体量展示了红山社会强大的动员力,说明社会等级分化明显,社会群体复杂,管理者具有协调四方的强大组织管理和实施能力。

中国古建筑特别是礼仪建筑的最主要特征是中轴对称。东山嘴遗址发现有中轴对称建筑群,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最新发现了一组由多个建筑构成的中轴对称建筑群和完备的排水设施。中轴对称布局已经是红山文化晚期祭祀礼仪建筑的普遍形态,体现了较为先进的规划、设计思想,彰显了礼制在红山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后世大型礼仪建筑布局的先声。

红山文化对社会的规范性塑造了同一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相同的精神内核为红山社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内生动力。这些突出特性培育了中华文化的“直根系”,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具体表现。但因年代相隔久远,红山文化的考古工作尚在进行之中,有关红山文化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比如红山文化的大型聚落在哪里?牛河梁等红山文化晚期的大型遗址,不仅展示了红山人先进的生产力、发达的社会组织能力,甚至表现出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和统一的权力。这些现象充分表明,红山文化晚期文明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牛河梁遗址就是这个国家的礼仪中心。然而与之对应的,牛河梁遗址群内并未发现与之匹配的聚落遗址,也没有马鞍桥山遗址那种集生活、祭祀、墓葬为一体的聚落,红山这个国家的“王城”不知所踪。寻找王城将成为持续开展的红山文化调查及相应的考古勘探、发掘的重要学术目标。

比如著名的红山玉器的玉料来自何处?随着红山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红山文化的玉料并非全部来自附近的岫岩玉料,还有一部分来自遥远的贝加尔湖玉料。与此同时,距今9000年的黑龙江省小南山遗址的发现,将红山玉器的源头指向了北方。跨越时空的缺环,将由未来的考古工作不断填补。

红山文化开放包容、守正创新,她与我们心灵相通并传承至今,未解的秘密需要考古工作者继续探索,而守护红山则需要你我共同努力。#红山文化#

来源:《侨园》杂志2024年第6期(总第278期)

作者:白宝玉

翡翠原石在哪里买

玉猪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 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