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当代赏石:是否存在特定的流派?

05-23

当代赏石:是否存在特定的流派?

文/陆舜冬


当代赏石面临三大问题


当代赏石面临三大问题。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石界或许因此崩盘。

我们可用以下公式简单概要当代赏石的三大问题:

资源+艺术(文化)=价值(科学、艺术、经济)


第一个问题:赏石资源

2019年,红水河打捞船停航、破解,禁止打捞石头。产于此的大化石、都安石、来宾石、彩陶石等将不再有新石面世。

2020年,随着各地政府对捞沙船采挖河沙的严格管控,借助采挖河沙顺便捡拾观赏石的采石活动基本停滞。依托于该生产方式采集的长江石、右江石、邕江石、大湾石等不再有新品面世。

经过40多年,人们沿河道以及从内蒙古、新疆大漠戈壁滩上捡拾观赏石的活动,既因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划定禁采区也因难寻佳石而停止。其主产的红水河奇石、长江石、黄河石、九龙璧(华安玉)以及戈壁风凌石、玛瑙、沙漠漆等不再有批量新品面世。

近年,灵璧石也因绿水青山的环保政策基本禁采。各类灵璧石将不再有新品面世。


当代赏石的“资源红利阶段”已经结束。“资源”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解决资源问题?



第二个问题:赏石艺术

这是一个关于行业品质定位的问题,并由此决定观赏石行业能不能在相应高度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以及能以什么样的宽度和厚度提供高品质发展的动能?

为此,我们需厘清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其一,观赏石是不是艺术品?

其二,赏石艺术创作方法论是什么?

其三,有没有相应的赏石文化理论研究成果?

其四,当代赏石艺术是否形成独立的艺术流派,目前有哪些特征?


赏石艺术创作规律总结为赏石艺术创作提供方法论,一定数量的赏石艺术家、一定数量的高品质的赏石艺术作品和相应的赏石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共同构建好“赏石艺术流派”的基础,由此标定赏石艺术的品质。



第三个问题:价值实现

观赏石价值体系缺位,从而导致以下问题频发。


其一,价值数千元、数万元的观赏石常常被插上数十万元、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上亿元的标签。

其二,精品石价值被严重低估,其市场实际成交价格一直卡在百万元的阶段,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

其三,缺乏健康的常态化交易平台。


应今年5月14日上海赏石文化论坛之邀,探讨“当代赏石有没有流派”,实质上要研究的是当代石事三大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赏石艺术”的相关问题。



当代赏石有没有流派


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要件:


其一,主体内容必须是艺术品。

其二,具有该艺术品创作的系统理论。

其三,一批审美理念相近的艺术家。

其四,一批反映该派特色的代表性艺术品。

其五,该艺术流派相对应的理论研究成果。


那么,我们来对照石事发展情况看,当代赏石是否具备艺术流派形成的基本条件,或者是当代赏石是否创造性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流派。



(一)观赏石是否是艺术品?


“观赏石是否是艺术品?”这显然是不懂赏石艺术创作规律或者是没有创作过赏石艺术作品的人提出来的问题,这就像在问“汉字是不是艺术品”“相片是不是艺术品”一样。


我可以非常自信地告诉大家,我写的汉字绝对不是艺术品,但对于掌握汉字的艺术创作规律、经过大量实践的书写者来说,他们所书写的具有相当美感和韵味的汉字,就是书法艺术品。

而对于“相片是不是艺术品”这一问题,赏石爱好者有更直观的认知。


图1这幅观赏石相片,观赏石各处都很清晰,但特色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难以向观众讲述出其动人之处。充其量就是一张客观记录观赏石的相片,我们将之称作“照相”。


图1 九龙璧平光相片


而图2这幅观赏石相片,映入眼帘的如梯田般的石体结构,在侧逆光的勾勒下仿佛奏响交响乐激越的高潮篇章,平台如映温柔的晚霞,舒缓而平静,石体暗部则像渐渐消逝的小夜曲的尾音,余音缭绕,渐渐远去。整体张弛有度,主题突出,充分表现出观赏石艺术的真实,这是典型的“观赏石摄影艺术作品”,以“静物摄影艺术”相关要求结合观赏石特征创作的摄影作品。


图2 九龙璧摄影艺术作品


收藏:杨建闽

摄影:陆舜冬

摄影助理:王友福 孙永凤

尼康D700,18-35毫米,F8

2018.8于福建漳州


具体创作流程如下:

1.分析并抓取观赏石最大特色和看点:其一,需突出表现的是石体梯田般的肌理结构;其二,需准确呈现的是其异于其他九龙璧的如枣红色烤漆面一般的石肤石色;其三,如玉化一般的良好质地。


2.围绕以上特点布光、拍摄并进行后期制作。


以下均为陆舜冬的观赏石摄影作品(摄影灯光布光):

陆舜冬/摄


以下为手机实景观赏石摄影作品:

陆舜冬/摄


通过以上观赏石摄影作品可知:只有通过观察分析,准确提炼,并运用一定的摄影技术,充分体现观赏石艺术的真实,具体地把每方赏石作品打动人的特点、优点呈现给观众,这样拍摄的观赏石照片才有可能成为赏石摄影艺术作品。

处于原石状态的观赏石(奇石),本身并不具备人的思想参与、艺术表现、情感寄托等艺术属性,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观赏石(奇石)不是艺术品!

但是,“观赏石(奇石)是不是艺术品?”是一个需要修正的问题。准确来说应该把“是否是”修改为“能否成为”,即:

观赏石能否成为艺术品?

那么,观赏石能否成为艺术品?

通过创作者对观赏石原石进行分析,充分了解原石的形、质、色、纹、石肤等自然条件的特色,通过扬长避短、合理运用相关因素,是可以创作出表达自己情感、思想和审美趣味的赏石艺术作品的。



赏石圈中,由观赏石爱好者、采集者、销售者、赏石作品收藏者和赏石艺术创作者等群体构成,其中既有单一群体,也有多重角色的复合群体,前四类最少占了总体99%的份额,他们眼光好和实践经验丰富,擅长资源收集、作品鉴赏和收藏的赏石艺术创作者群体占比不足1%,而高水平赏石艺术创作者以及优秀赏石作品更是珍稀,他们具备将观赏石创作成赏石艺术作品的充分能力。


(二)赏石艺术创作系统理论


以当代丰富的观赏石为素材,当代赏石艺术创作者从赏石艺术创作实践中总结出系统的创作理论,可为赏石艺术创作实践提供实操性参照。

当下的系统化赏石艺术创作方法论的理论著作中,《石道》(2014.10,广西美术出版社,张卫著)对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赏石艺术创作研究成果去粗存精地借鉴,结合当代开发的观赏石资源实际,在初步提出和形成系统方法后,反复运用于实践并进行调整修正,笔者见证了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全过程。2004年,原《石道》报改为《石道》杂志月刊,笔者任常务副总编,及至后任《宝藏》杂志总编辑期间,每年前往全国各地拍摄数千张各类观赏石照片,与编辑部同仁从中遴选出若干较具典型的观赏石进行艺术创作实验,以及对其他石友已创作好的赏石作品针对创作具体环节和效果进行鉴评分析,通过杂志常设栏目“创作·鉴评”与石友互动,反复验证张卫先生提出的赏石艺术创作方法论,供其印证与修改。十余年来,张卫先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检验和总结调整,形成了较系统的赏石艺术创作理论。



赏石艺术创作理论简要归纳为如下具体流程。

1.审石取势

2.立意命名

3.台座设计

4.布局演示

以上四个步骤看似简单,实则要求极高,一个人能全流程独立完成的极少,往往需要相关产业链作支持,如台座设计制作工房、专业策展布展单位等。



在不改变观赏石原有物理性状条件下,创作者通过审石取势、立意命名、台座设计、布局演示等进行赏石艺术创作及艺术效果呈现,因其独特性,在极其受限的前提条件下开展艺术创作实践,这就比其他门类的艺术创作难度要高许多。


赏石艺术创作的第一步——审石取势,便要求创作者要有丰厚的文化和生活积淀,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实践基础,才有可能从观赏石原石形质色纹各项元素中抓取独具特色、最富美感的要素,并从其千万个角度中捕捉到一个或若干个最佳角度,用以确定主题,从而次第展开赏石艺术创作活动。


案例一


案例二


立意命名,该环节通过对赏石作品立意和命名,确立主题,表达思想,宣泄情感,凝练自然之美,或再现生活情趣,体现了赏石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



台座设计制作作为赏石艺术创作的“最后一公里”,是作品“完整化”的重要一环。如果仅以满足赏石作品创作为目而配合的台座设计与制作,台座显然是不可或缺的配角。有趣之处在于,参与台座设计与制作的其中竟然有传统木雕艺人,甚至是木雕手工艺大师或传承人,于是,他们所制台座不经意间就会让其所擅长的手艺跳脱而出,与石相映成趣并服务主题时,“石•座”便是完整、完美的赏石艺术收藏佳作。而主次不分时,则有蛇足之嫌,成为赏石艺术创作的瑕疵。赏石创作者和台座制作者有时会相互影响,两者均佳者堪称为赏石艺术创作的全能型作者。由赏石收藏、创作进而跨入台座设计制作领域通过亲自动手来满足自己创作需求的代表性人物有台湾詹增祥、周伟权,上海徐文强,柳州张卫等;由专事木雕、台座制作进而跨入赏石艺术创作队伍的代表性人物有苏州李金生,上海秦明兴、陈时红,柳州徐青龙等。


周伟权台座设计艺术


陈时红台座设计艺术


李金生台座设计艺术


徐文强台座设计艺术


布局演示是呈现赏石艺术之美的重要环节,从小到大有单局演示、家庭或石馆演示、专业展厅演示等,并日渐呈现创作手法娴熟、艺术氛围浓郁、整体把控力强、跨界交流活跃的特点,赏石艺术之美已呈现普及化、专业化趋势。


单局演示


石馆演示


专业展厅


(三)审美理念相近的赏石艺术家


赏石艺术家指的是能自如运用赏石艺术方法论创作或指导创作优秀赏石艺术作品的石友,与赏石收藏家不是同一个概念。赏石收藏家指的是批量收藏了未经创作的观赏石或别人已创作完成的赏石作品的收藏者。有些人只具备担当其中一个角色的能力,有些人则是收藏与创作二者合一。

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石种群体中,如果造就了一个审美理念相近的赏石艺术创作群体,就有可能奠定了一个赏石艺术流派的人力基础。


从区域上看,以灵璧石产地为中心,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赏石艺术家群体多大?创作水平如何?再扩而观之,以灵璧石为主轴的古典赏石范畴,高水平赏石艺术家现状如何?以灵璧石为主的赏玩群体基本上均有共识,其积淀的文脉和人力储备,为“古典赏石艺术流派”的确立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海派赏石”其名早已远扬,由于其包容性、混杂性、宽泛性特点,导致我们在研究海派赏石文化时常常容易走神:一会走到苍茫的戈壁看戈壁石,一会走到激流奔腾的江边看水冲石,一会来到山上看怪石出土。在这个现代化都市,一个赏石文化二级市场与三级市场共存的区域,我们期盼在海派赏石研究上卓有成果的赏石艺术家们为我们答疑解惑。


与长三角地区不同,岭南地区赏石文化复兴集中在近30年时间里,以水石为主要内容,新石种新理念不断涌现,审美认知具有高度的共同性,市场严酷竞争环境培养了数量众多的赏石艺术创作实干型人才。岭南的赏石艺术创作者在文化积淀上与以上两个地区难以类比,但在观赏石素材种类、数量、当代赏石文化的借鉴上和创作实践上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眷顾,赏石艺术一线创作者人才辈出,而且在赏石艺术审美上还具有高度共识,岭南赏石艺术流派形成的基础非常牢靠。

从以上三个各具典型意义的地区数据看,赏石艺术创作者的数量和品质为赏石艺术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四)赏石艺术流派代表性作品


在以代表性作品对照印证赏石艺术流派特征时,我们发现,以生成条件的一致性或审美风格一致性较高的观赏石为创作素材,能较易创作出风格辨识度较高、同一性较大的赏石艺术作品。

同样以上述三个区域为例考察赏石艺术流派代表性作品,灵璧石地区以灵璧石为主体的古典赏石艺术作品、岭南地区的以水冲石为主体的赏石艺术作品,个性鲜明,辨识度高,而且都有一定数量的代表性作品背书。


古典赏石经典作品


岭南赏石经典作品


海派赏石艺术代表性作品多而杂,对标“海派”时常常容易“脱钩”,让人联想和归类至原来石种的赏石艺术流派。如果说“海纳百川”是海派赏石的总体风格特征,那么“精致”就是海派赏石落地时必备的技术指标。

精致!是我们在上海听得最多的一个词,衣食住行的精致,文化的精致,品位的精致,海派文化的精致在举手投足间影响着海派赏石的品位和格局。当我们走进会所、藏馆和市场店面后,“精致”变得具体、生动、鲜活起来。

“精致”已成为海派赏石的重要风格特征之一,在赏石艺术作品化过程中,其布局经营之巧妙、氛围的营造功夫、台座的作品化定型以及精益求精的配件运用等,综合奠定了海派赏石的精彩。


海派赏石流派


从赏石艺术代表性作品独特性、品质等方面看,具备赏石艺术流派的必要作品条件。


(五)赏石艺术流派理论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赏石为我们留下大量的赏石文献,当代赏石汇总类及单项研究著作不在少数,而《石道》(柳州)《宝藏》(北京)《雅石共赏》(广州)《石之艺术》(台北)《赏石》(台北)《石友》(兰州)《环球盆景赏石》(上海)《海派赏石》(上海)《赏石》(柳州)《石语》(青岛)《中华奇石》(银川)《中国图纹石》杂志,以及《奇石根艺报》(柳州)《石趣报》(上海)《上海石报》《中华奇石报》等赏石专业杂志报纸,不仅实时记录当代赏石发展状态,在许多赏石文化和赏石艺术创作专项研究上随时填补原有研究之不足,共同构建当代赏石艺术流派的理论研究基石。当代集赏石文化大成的《中国石谱》(中国观赏石协会编撰)更是为当代赏石艺术流派形成和发展发挥了文化基石作用。其他古今关于赏石的书籍在此不一一列举,我们将以超链接的形式把它们汇编推送给朋友们,以供参考。


其他赏石理论书籍目录持续整理中……


2015年,《宝藏》杂志接受中国观赏石协会关于“赏石艺术流派”调研的任务,在编委会主任寿嘉华指导下,笔者带队对上海、长三角地区、岭南地区、内蒙古、新疆等地进行调研,第一站就是上海。《赏石艺术流派之海派赏石》《赏石艺术流派之海派赏石朋友圈》《赏石艺术流派之柳州传奇》等系列调研报告刊发于2015~2017年《宝藏》杂志。


通过对近30多年石市发展情况的持续观察和实地调研,从汇总资料分析,笔者认为,当代赏石已经具备形成赏石艺术流派的基础,并在部分地区初步发展出赏石艺术流派雏形。


The end


羊脂玉手镯上有黑点是怎么回事

玉牌有什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