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炎帝黄帝的远古石刻盟誓台:揭秘古代会盟仪式

01-26

炎帝黄帝的远古石刻盟誓台:揭秘古代会盟仪式

原远古石刻的炎帝黄帝“会盟碑”“盟誓台”

远古石刻的炎帝黄帝“会盟碑”“盟誓台”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八)

远古石刻的“王宫”(图四)

小石庙“石钺”(图五)

大石庙“石钺”(图六)

“天圆地方”石(图七)

□张建国 蓝成云 张长远

当“不见冢”考古“天子驾六”横空出世,“南阳文明之光”再次星空闪耀,文旅界、考古界、学术界、新闻界及其他各界投来了极大的、关注的、热切的、激动的目光……网络关注持续高温,学习强国、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微、光明网、南阳发布……连连转发,热评感人、动人、暖人,给考古人以力量,给“文明在宛”赋予新的精、气、神!

就在此时,此刻,南阳岩石文研究专家张建国、蓝成云、张长运又捧出力作《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八)——远古石刻的炎帝黄帝会盟碑、盟誓台》,有厚度,有深度,有思想,有理念。它揭开了华夏文明的一个、两个、三个原史之谜:炎帝、黄帝会盟在哪里,会盟碑、盟誓台长什么样,会盟之后的“合符”与玉钺什么关系……

会盟地就在南阳一个氤氲着远古文明仙气的山头,“合符”就是黄帝用独玉雕琢的玉钺!

这一切,刻印在南阳的岩石文(岩画)上,撰写在南阳的大地上!

这个论断,为南阳文旅大发展推开了一扇新窗口,为文化自信提供一个南阳新支点!

南阳岩石文研究,呕心沥血,已是硕果累累:《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已在《河南日报》《南阳晚报》刊发7期;中国科学院专家学者,已科学推测卧龙区谢庄岩石文(岩画)是“岩画天文台”“日晷”,并在南阳找到一批具有天文星象功能的岩石文(岩画)。

南阳岩石文扛起文化自信的一面南阳旗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岩石文的高端解读、认定、认证,也将如“不见冢”“天子驾六”一样横空出世!

——白振国郭起华2021年1月21日

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幕莫过于炎黄结盟。

炎黄结盟,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里程碑,震古烁今。

《史记》等书记载,5000年前华夏有三大部落首领,一为炎帝,姜姓,是炎帝族部落首领;二为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是黄帝族首领;其三,蚩尤,九黎族首领。三个部族在争抢地盘中发生战争,炎帝族与黄帝族先冲突后结盟,攻杀蚩尤于“涿鹿”,炎黄结盟、合符,尊黄帝为共主一统天下,废除各部落及方国图腾,以黄帝族龙图腾为统一后的图腾。这是开启神州鸿蒙,实现天下合符,八方一统的鸿篇之开端,史称“合符釜山”。

炎黄合盟之所以史书记载模糊不清,应是三皇五帝时期信息传播不畅,缺乏便于传播、记载的文字体系,后人在有限的口授或典籍的记载里找,难免误差大。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在对南阳岩石文考察、梳理、研判时,认为位居浅山丘陵区的南召县石门乡石柱寺山,应为炎黄结盟遗址,并发现双钺图、“会盟碑”“盟誓台”等远古石刻可兹为证。

那么,为什么认为石柱寺山是炎黄二帝的结盟地,为什么推断“合符”的“符”是玉钺?

认定石柱寺山为炎黄结盟地,要从找到炎黄结盟地的钥匙“玉钺”说起……

远古玉钺找到炎黄结盟之地的钥匙

几年来,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团队,在南阳盆地的方城、南召、鸭河工区、卧龙区、唐河等几个县(区)之浅山丘陵裸露岩石上,发现了上万处岩石文(岩画),其中在南召县石门乡石柱寺和相邻的大石庙山、小石庙山的山头上,发现了刻于巨石上的钺斧图形。这些图形,沧桑古朴、远古气息激荡。

我们站在时空的纵深,思考人类原史文明的源起,观百年之考古发现,反复研判、剖析,认为“钺斧图形”是解开炎黄结盟奥秘之门的钥匙。

石斧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比较先进的打制石斧叫“阿舍利石斧”,先在欧洲发现,后在我国发现。在南阳黄山遗址,也发现过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磨制的石斧出现。这时,人们发现了玉石。玉石更加坚硬、细密、耐用。但玉石稀缺,难以加工,加工成的玉斧,自然只有部落首领才可能使用,成为权力的象征。之后,又演变为具有礼仪和权力象征的“玉钺”。

许慎《说文解字》曰:“戊,大斧也”。段注:“俗多金旁,作钺”。《尚书·顾命》云“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史记》“兵器”记述:“君王用钺,象征军事指挥权”。

石器时期,石斧既是劳动工具,又是武器。伴随着文明的进程,古人在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抽象理念和精神层面的思考,学会了观察自然界的天地、太阳、月亮、白天、黑夜、男、女等,诞生了阴、阳理念,并把这些抽象理念和思考、认知,赋予石斧之形上——

其一,天地的符号图形。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似穹隆,是个半圆,画个圆或半圆就代表天,与地接壤;地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画个四方就代表地,半圆与四方结合,代表天地。石斧的图形,上边半圆,下边方,以石斧代表天地。

其二,阴阳的结合。古人对事物的剖析,是从阴阳开始的,他们认为任何一个事物均有阴的一面和阳的一面,阴阳结合构成事物的变化。石斧上部圆是天也是阳,下部是地也是阴,石斧足以代表阴阳。

其三,规和矩的结合。有了族群,有了部落,就要管理,就要制定法则、规矩。规可画圆,矩可画线。画的时候不能走样,规矩就是分寸,是底线,也成了制度的代名词。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画一个圆和一个方就代表规矩,石斧上部“圆”,下部“方”,石斧足以代表规矩。

其四,石斧在那个时代是最先进的工具,可以破坏一个东西,而制出一个新的东西,可谓能量巨大,一个王也应具备破坏一切、制造一切的巨大能量,是以石斧代表王的能量。

其五,从狩猎、农耕时代起,一个首领拥有最美丽、最稀少、最有力量的玉斧,看到玉斧就等同于看到了王,玉斧就逐渐成为王或天子的化身。

石斧形状能代表天地、阴阳、规矩、能量。那么天下之王也是代天管地,也能代表阴阳,更是规矩的制定者,又有指挥一切的巨大能量。石斧的抽象含义和王的权力高度一致,玉斧出现后自然就被赋予了礼仪权杖的功能,成了王权和军事最高指挥权的象征,成了王所独有的特殊符号,玉斧也改名叫“钺”或称斧钺。因此,在新石器时代高等级墓葬中出土“钺”,就顺理成章。

王,生前持“钺”巡视一方,部落族群见“钺”生畏,俯首听命。死后用“钺”陪葬,期望在另一个世界能仍然为王。

殷商甲骨文中的“”字,就是“钺”的图形。

石斧变成了斧钺,具有了权杖功能,礼器用途,王的象征,钺的图形标识也就成为王的象征。那么,石柱寺山发现巨钺图形,基本可以断定王或天子曾在此。

黄山遗址大型制玉作坊、持钺之王

南阳城北之独山,产玉,质地坚硬,色泽华丽。独山北2.5公里是黄山,黄山北2.5公里是丰山(古称钟山)。黄山处于独山之阴丰山之阳。黄山为新石器遗址,1959年出土一件仰韶早期玉铲,考古界认定为中华第一铲(现藏在河南博物院)。近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对黄山进行发掘,又有重大发现——

其一,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制玉作坊,出土一批制玉工具及玉钺、玉石料残次品、陶器、骨器等。由此可以判断,王所用之钺出于此,制钺之地在这里。黄山紧邻独山,独山出玉,黄山制玉。考古界认定这是远古时代长江中游地区唯一发现的大型制玉工厂,也是制“钺”工厂。考古至今,其制玉年代已上推至7000年前,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也许还会更早。

其二,黄山遗址出土多个手持玉钺的“王”。F1探方内发掘出多座“王墓”,其中,M18“王墓”里,一副高大的骨架头枕丰山,脚蹬独山,呈东北西南方向安卧。其身高1.86米以上,左手持武力象征的弓箭和骨质箭镞,右手执权力象征的独山玉玉钺(图一);足部放置大量象征财富的猪下颚骨。M77号“王墓”,墓主身体右侧放双独山玉钺,脚前放400多个猪下颚骨,头戴象牙梳,前胸放玉璜,身体左侧放1米长弓(灰印),弓上有一象牙握把,还有骨质箭镞和多个陶器,这些器物造型美观。考古专家初步认定,多个高等级的墓葬,均是远古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等级最高的墓葬。而这些墓葬的主人是谁呢?通过综合分析比对,我们认为很可能是南阳岩石文(岩画)的设计者和黄山制玉作坊的控制者,也就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石柱寺山、大小石庙山钺形图案集中地

寻找岩石文过程中,我们在南召、卧龙区、鸭河工区、方城、内乡、唐河、桐柏、泌阳、舞阳、叶县几百公里范围内,发现上万处岩石上磨刻的爻窝组合、巨石阵和天文图案及刻画符号。但大型“钺”图案,仅出现在南召县石门乡的石柱寺山头及与石柱寺山相邻的大小石庙山。“钺”的图形是一种标识,标示这个地方是王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一)石柱寺山头的双钺图形和“盟誓台”

南召县石门乡浅山丘陵区,向北是延绵的高山,向南逐渐入平原。这里有一座海拔230米的石柱寺山,山成圆柱体,面积约有3万平方米。山头上环顾四周,峰峦叠嶂排列成等距离的圆形拱卫着石柱寺山,石柱寺山像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山顶之上,石林耸峙,石笋罗列,每块岩石都经过精心打磨雕刻,一组一组的爻窝排列有序,如天书等待破解,远古文化的氤氲扑面而来。

这些石刻最神奇的是“双钺”图和巨石演讲台。山顶正中有一半圆形石,高6.4米,厚8.6米,长10.7米,北方立面磨刻两钺。东边钺高2.01米,宽1.25米,深0.3米;西边钺高1.36米,宽1米,深0.7米(图二①)。研究者张长运、吕应然在做西边钺的拓片时,发现了三皇石刻雕像。两个钺相隔0.6米,双钺并立。围绕双钺,还标示有“王”所独有的文化符号。

其一,双钺石的右边,一龙形石雕附钺而曲,石龙露出地面4.04米,头宽0.36米,底宽1.95米。石龙昂首向上,这是龙图腾(图二②)。“龙”和“钺”一样是王的象征。

其二,双钺石左前方,约2米,一块巨石被刻成一个方形台,石台高2.8米,长3.2米,宽2.8米。台上面左边一角,刻个突出的石桌,高出石台0.6米,宽0.77米,长0.88米(图二③)。桌面刻两个大爻窝,象征两位圣贤,或表示阴阳平衡;台面刻数十个小爻窝,苏州文字学者蓝玉献解读“一统天下,政通人和”。在生产力极其落后,没有金属年代,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磨刻的这座石台,应是王重大活动时所用,我们称为“盟誓台”。

其三,双钺石后相距0.5米处,四个爻窝排列成半圆拱卫着中间一个爻窝,四个爻窝代表四方部落(图三),中间爻窝代表天下共主,寓意四方部落拱卫天子,四方有序万邦和谐,一统天下。

其四,双钺石正前方3米处,一方形磨刻石块,长1.07米,宽0.86米,高0.64米(图二④)。方形是矩的象征,寓意治理天下,首要立规矩,用像石头一样坚硬的规矩管控天下。

其五,在双钺石和石龙雕像右前方岩石斜面上,刻有两个“人”字,两个“人”字中间磨刻一浅沟,沟南边紧挨钺形石刻有个较大的“人”字,“人”字头顶有一爻窝,代表太阳,“人”字怀中刻三个上下排列的较大的爻窝。浅沟北面刻一“人”字,居斜面下方,“人”字下面刻一方形图案,这个“人”字比沟南边“人”字小,紧跟着沟南边较大的“人”字。蓝玉献解读:古人用这幅图案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沟北边的人脚下有规矩(方块)图案,表明他守规矩,正昂首向沟南边大的人跟进;而沟南边之人,是迈过了沟之人,头顶爻窝代表太阳,说明这个人光明正大。怀中三个爻窝,代表天、地、人三才,说明这个人已掌握了天道、地道、人之道,是个伟大人物。“人”字的头指向龙雕像和双钺图,是说他能像龙一样腾飞,能被授钺立王。

其六,双钺石偏右前方,刻一幅直径2米的太极图。而在双钺石后约30米的一块巨石上,也刻一幅太极图,它告诉人们,万事万物均有阴阳两个方面,注重阴阳变化之道;也可能是告诉王,要掌控阴阳平衡的度。

(二)大小石庙山头上磨刻的双钺图形

石柱寺山东边直径三公里处,两个山头紧连,名大小石庙,大小石庙山海拔230米,外围是百米深沟,宽150米左右环围着两个山头,环沟远古时期应有深水,像一幅绿镯紧紧箍着大小石庙。仅有东边一条百米长、6米宽的路,可通外界,守好出路,两座山固若金汤。

小石庙接近山顶处有一巨石磨刻的石屋,石屋上尖下宽,成“钺”形。屋内高1.9米,内深2.3米,内宽1.96米。屋内后墙有坐凳,上有爻窝组合,屋顶左上有天窗。石屋门楣刻9个长方形爻窝(图四)。

左前约30米处,有石刻龙长6.7米;右前方约20米处,有雕刻长2.3米的石龟神兽,右前方5米处一巨石立面上雕一钺形图案,高0.6米,宽0.4米,深0.2米(图五)。这个钺形图案也起着门牌的作用,标示为王办公之地,即“宫殿”。后人在石屋里敬神农,称为药王庙。

大石庙位于东边山头,顶端为巨石。一巨石高6.3米,宽8.8米,厚5米,外形刻男根状,内刻一石室,石室面南,内高2.6米,内宽2.65米,内深3.2米,后墙有石床。外形如男根属阳,石室属阴,这座石室具备了阴阳两属性,人居住在有阴、有阳的室内,族群繁盛绵延万代。后人塑送子娘娘,称姥姆庙。

石室东,高5.2米,宽12.5米,厚4米一巨石立面上刻并列两个钺形图,相隔0.22米。西钺高2.05米,宽0.66米,凹深0.33米;东边钺高1.6米,宽0.66米,凹深0.33米(图六)。

石屋前约10米处,刻上圆下方两个凹穴。圆凹穴直径0.3米,方凹穴边长0.26米(图七)。圆代表天,阳,乾;方代表地,阴,坤。这个地方,是掌管天地、阴阳和乾坤的神圣之地。

石屋的后边巨石上刻太阳、月亮,住石屋之人与日月同辉。

石柱寺山和大小石庙山,两个地方均刻有相同的大双钺,所处的地形独特,山上大量岩石被充分利用,刻满了爻窝,雕刻成龙、龟、太极图,还有生殖崇拜。这是5000年前王的主要活动之地,王都之地。

石柱寺山大小石庙山

炎黄结盟之地

成书于先秦的《逸周书》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这里边说两个问题,一是涿鹿之战只是炎帝黄帝与蚩尤作战的一个战场;二是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前已经结盟,而不是在涿鹿之战中或者胜利之后结盟。因此,“合符釜山”之地应该在中原范围之内,或者应在炎帝、黄帝各自都城区域内。就地名而言,“中冀”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涿鹿之野”或“涿鹿之阿”是指一个大的范围,而不是专指“涿鹿”特定地点。另外,关于“涿鹿大战”的发源地说法很多,远古时期指陕西省潼关隔河相望的风陵渡一带,叫“浊陆”,现在的河北省涿鹿县,还有江苏省徐州市彭城县(古时也称涿鹿)。

前面已经介绍了南阳黄山新石器时期遗址发掘出土情况,又分析了与黄山遗址相距25公里的南召石柱寺山和大小石庙山,所磨刻的双钺图案以及在岩石上磨刻的各种图案,基本可以认为它们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遗存。所以,我们认为南阳发现大面积岩石文(岩画)的地方,是炎帝或黄帝主要活动的地方,大小石庙的石屋石室是那个时代宫殿,石柱寺山是炎黄结盟之地、合符之地。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优越的客观环境,4500年至10000年文化遗址序列完整

炎帝、黄帝在南阳活动是客观条件与自然条件决定的。南阳盆地所处位置是国土板块的核心部位,是地理中心,是中国南北交界之地,又是东西聚拢的中央之地,亚热带温润区。北部伏牛山挡住了北方风尘和冷空气,南部武当山、荆山、大洪山隔离了炎热和潮湿。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物产丰厚。有深山,有浅山丘陵,又有平原。为原始人类生存生息繁衍提供了适宜的客观环境和生存条件。(南阳发现的100多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均在浅山丘陵之中。)

考古专家马宝光对南阳岩石文考察后曾讲:“南阳数千年以前就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盆地内形成了平原与丘陵,丘陵和半山区,半山区和山区相互连接的地形地貌,因而成为人类从狩猎向农耕过渡的最佳地区之一。”故而考古发现距今50万年南召猿人,距今1.5万年的小空山智人,黄山遗址考古探方发现,仅黄山这个地方就有裴李岗文化层、仰韶文化层、屈家岭文化层和龙山文化层,也就是说4500年至10000年均有文化层,且序列完整,中华民族在这里赓续,文脉在这里生根。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世界岩画委员会执委、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汤惠生2019年4月5日关于中原岩画的演讲中说:“黄帝是中央之帝,是位居中央这样一个部族。”南阳位居华夏的核心腹地,必为黄帝所选中,会盟之地必选中央之地。直到如今,“中央”仍指国家的核心。河南大学历史学家王立群为《中国核心腹地》一书序写:“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南阳好像杠杆一个支点,只要得到这个支点,就能撬动历史的进程。”南阳盆地中部有釜山和历山。釜山位居镇平县、内乡县、邓州市交界处,而历山位居方城县。炎帝主要活动的中心在釜山和历山、黄山、石柱寺山一带,地理位置优越,史书记载的“合符釜山”指的是位居中心腹地的南阳釜山。

(二)《山海经》记载黄帝种玉南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所史前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朱乃诚,在《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的形成》一文中说:“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在考古发现中,能够明确的最早的兵器为玉钺。”《山海经·西山经》有黄帝在南阳独山种玉说:“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详。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峚山,今河南新密市;钟山,今南阳丰山,钟山之阳就是独山。是说黄帝从密县到独山四百六十里,中间有很多沼泽地,把密县玉种到独山,变成更加精美的五色彩玉。其实是说黄帝直接控制了独山出玉和黄山制玉。

独山玉为黑白和五彩之玉,质地坚硬,这种稀有的战略资源,必为以玉为兵时代的王所掌控。黄帝从峚山到独山,掌握挖玉、制玉、用玉之权,《山海经》记述了黄帝到南阳种玉制玉这一历史过程。黄山遗址发掘出制玉作坊,“天子”或“王”之墓就埋在制玉作坊之旁。充分说明当时执掌天下之王的黄帝对玉的重视程度。

(三)远古文化遗存聚集南阳,这里是炎帝黄帝活动之地

南阳发现大量的岩石文(岩画),可以证明它是天下之王的活动地、居住地、都城地。5000年以前的文化遗存具有序列完整性,每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单一的,是互相依附联系的。岩石文(岩画)在南阳浅山丘陵区域已发现上万处,有石屋、石室、王的宫殿类;有神兽龙、龟类;有观象台、日冕、祭坛类;有男根、女阴生殖崇拜类;有多处太极图,有三皇神像,有马、蚕塑像;有重要仪式所用的“盟誓台”;有那个时代的文字(爻窝组合和符像组合图形)。这些文化遗存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分布广,面积大,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时代,能有如此规模的石刻文化符号,说明是王的行为,是国家行为,是国家意志的表现。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创建人、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国际岩画学术权威陈兆复在《南阳是中原岩画的重要篇章》中说:“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岩画群,不仅仅是发现地理层次的空白,丰富的内容也将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从中原岩画的一系列大发现可知,凹穴岩画是成熟的民族以国家意志进行的集体创作,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解读,有望解决中国文化史的相关重大问题与疑问。”因此我们认为,这个地方正是炎黄二帝的活动中心,执政中心。

汤惠生在《南阳岩画中探寻华夏文明传奇》中说:“读到中原岩画我首先想到的是黄帝时期的华夏文明。黄帝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么他领导下的文明社会留下哪些遗存遗迹?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尚不能给予解答。中原凹穴岩画是不是黄帝时期留下的文化记忆,如果通过年代断定,证明中原岩画创作于5000年前,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发现的岩画群体量巨大,内容丰富,而且其分布的集中与密集都是前所未有的,是世界级的。通过南阳地区的岩画考察,或许将为我们解读史前文明提供实物例证,解决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的疑问,揭开中原文明起源发展的‘奥秘’。”

传炎帝很早在南阳活动。据考证,小石庙内的爻窝和钺形图案标示是王的宫殿,小石庙山下当地人传说是神农尝百草之地。南阳大文化研究院《南阳历史地位研究》说:“史前文明的神话传说时代,神农氏在这里教人耕作种地,教民采集。”这部书还讲到南阳史前即称“宛”,沿用至今,神农氏所命。

(四)黄山王墓:可能是黄帝家族墓

黄山遗址发掘出土多为持单玉钺、双玉钺的“王”。这些玉钺由杂色独玉打磨而成,呈“风”形,刃部是折刃,上部有圆形钻孔,这是最高军事指挥权,王权的象征。这些“王”是谁?黄山是一座土山,为什么叫黄山?持钺的“王”可能是黄帝,至今已经发掘出土了六位持钺的“王”,可能黄帝是一个时代掌管天下的王氏家族,黄山因埋葬了黄帝家族而称黄山。

(五)石柱寺山:炎黄结盟之地

上文已说道“钺”形图案是抽象礼器,玉钺是具象礼器,但性质是一样的,均代表王。石柱寺山和大小石庙山磨刻的双钺代表两个王。双钺前磨刻有具备天、地、人三才的人的符号,有规矩石,更有石台,有三皇像,场面宏大,且选择具有自然形状的天、地、人三盘的石柱寺山,应是为炎帝黄帝结盟而准备,为黄帝成为天下共主宣誓所用。两个钺刻于一起,指代两个王结盟,“以钺为符,华夏一统”;也起到这一重大事件纪念碑作用。因而我们认为石柱寺山是炎黄结盟之地,双钺石为结盟之碑。

结盟之地的石柱寺山双钺石刻的右边,石龙附钺而立,这是结盟之后统一了的图腾。龙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一条石龙昂首伸向双钺,是告诉天下,两个族群结盟成一体,奉祀的图腾是龙,龙也是统一的象征。

炎黄合符信物

玉钺

石柱寺山是炎黄合符之地,合符所选择的信物就是玉钺,石柱寺山也是授钺之地。炎黄结盟,如何统帅天下部落,最好的办法就是合符,就是制作信物,作为符。符又称符节、符信,远古人们常用于重大的政治、行政、庆典、军事等活动。多以竹、木、玉、骨、石为材料,制成后一分为二,或多方共同持有,需要的时候,对方或多方拿出信物相互印证,即“合符”。

为什么“合符”信物是玉钺呢?古人认为玉能通天、通灵、通神,玉是至高无上的宝物。玉又极其稀少,尤其是五彩之玉仅南阳独山独有,为黄帝掌管。玉钺制作艰难,不容损坏,他人难以仿制,代表王的符自然选择珍贵玉钺。结盟之后天下有了共主黄帝,由黄帝通过石柱寺山石台举行仪式,授钺给各路首领。各路首领携钺管理一方。

人类的诞生就是文化的诞生,人类的活动就是文化的反映。古老的传说,隐现着模糊的历史投影,岩石上的各种图案、文化符号的雪泥鸿爪,满载着远古人类的智慧,全方位地再现了曾被时光掠走的一幕幕历史。

精美的岩石,记录了“炎黄合盟”,“玉钺合符”。

宠物托管的优势

荧光猫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