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附近有一只橙色翼斑、叫声明亮的鸟,很可能是灰胸薮鹛!”顺着领队的呼喊声,只见这只站在一棵约3米高的树上的鸟,嘴里叼着不少食物,没一会儿,就扑棱飞走了。
“这只灰胸薮鹛并没有将食物立即吃掉,所以周边极有可能有它的巢穴,还有幼鸟等待喂食!”四川省成都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简称“成都监测站”)生态环境监测室主任余月娟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对监测队伍来说是一个新发现。
最近,余月娟及其所在的监测队伍十分忙碌——7月中旬,由成都监测站牵头组织的成都市生态质量监测队伍,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起,开始了2024年第一轮生态质量样地监测工作,对不同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鸟类、两栖类、蝶类等物种进行监督监测。
为什么要对生态质量进行监测?近年来,在成都范围内又观察到了哪些珍稀物种?为解答这些问题,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省成都生态环境监测队伍相关负责人,看他们如何用脚步丈量成都的“卡卡角角”,用数据描摹城市生态。
监测队伍发现的灰胸薮鹛,图源黄呈峤
城市中的“动物邻居”
携带着生态评价的“绿色密码”
带上观鸟镜、双筒望远镜和长焦单反相机,穿着轻薄的防晒服、登山鞋,8点刚过,监测队伍就来到了西岭雪山步道上。早上,他们要对一条长约3公里的观测样线进行监测,边走边观察,同时用镜头记录沿线树林及灌丛里发现的鸟类。
“成都处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因此,监测工作涉及的生态区域类型也较多,余月娟提到,“包含城市、农田、水体、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等。”
为什么选择针对植物群落、鸟类、两栖类、蝶类等物种进行监测?事实上,这些城市里的“动物邻居”看似普通,但携带着生态评价的“绿色密码”——其种类、数量与分布能够实时反映环境的变化情况。
特别的是,今年,监测群落中还增加了一个“新朋友”——蚯蚓。
“蚯蚓作为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余月娟提到,成都市周边分布着不少城乡生态区,农业耕作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蚯蚓的日常活动如挖掘、吞咽和排泄,可以连通土壤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让土壤更肥沃;另一方面,其日常活动也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通气性,进一步促进植物生长。”在这些因素的加持下,通过监测蚯蚓的种群组成和分布情况,就可以判断当地农田土壤的健康程度。
监测队伍的工作日常
灰胸薮鹛、红嘴相思鸟、橙翅噪鹛
不同鸟类的“性格”迥异
今年7月,监测队伍第一次在西岭雪山观测到了灰胸薮鹛,这让大家都无比兴奋——珍稀物种的发现,是监测工作中的乐趣之一。
“灰胸薮鹛分布范围比较狭窄,种群数量较低,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之一。它胆小怕人,常常藏匿在茂密灌丛、竹丛或小乔木树冠内,所以我们能捕捉到成鸟捕食的照片,非常难得。”余月娟告诉记者,除了灰胸薮鹛,他们还在成都市各区(市)县观察到了红嘴相思鸟、橙翅噪鹛、黑冠鹃隼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监测队伍发现的黑冠鹃隼,图源黄呈峤
监测队伍发现的红嘴相思鸟,图源黄呈峤
鸟类身形较小,在茂密的树荫里观测它们,还需要一些“特殊技能”。
“比如,不同鸟类的叫声区别很大,有经验的监测队员耳朵会很‘尖’,仅仅通过叫声就能判别鸟的种类。其中,灰胸薮鹛叫声明亮,红嘴相思鸟则会发出类似于‘啼啼啼’或‘古儿古儿古儿’的声音,婉转动听。”余月娟提到,不同鸟类的“性格”也迥异,“红嘴相思鸟大多以小群活动为主,穿梭跳跃、飞来飞去,十分活泼;而黑冠鹃隼常常单独活动,在森林上空翱翔和盘旋,极为悠闲。”
有时候,监测队伍的镜头中也会“闯入”一些更为有趣的生物——熊猫。
“哺乳动物的监测需要在点位附近的树上或者岩石上固定红外相机,记录在镜头感应范围内经过或活动的动物影像。今年1月,成都市北部森林区域就发现了一只野生大熊猫。”只见相机记录的影像资料里,憨态可掬的熊猫在树林中悄然出没。
余月娟表示,“这些珍稀物种的发现,一方面反映出生态监测的强度和深度正在增加;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成都的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向好。”
一轮监测新进展:
已完成植物群落、鸟类、两栖类等调查
事实上,监测日常,往往是早出晚归、翻山越岭。在山里行走,地形陡峭、树林茂密,尤其是夏季,灌木丛多,蛇虫鼠蚁也多,危险是常态。“不仅卫星地图、卫星电话都需要随身携带,甚至需要提前找到附近熟悉地形的村民,让他们牵着狗、揣着镰刀,砍开带着刺儿的灌木丛,在前面带路,颇有种‘野外探险’的感觉。”余月娟笑着说。
对监测队员张月华而言,生态质量样地的监测,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探索和思考,“人与自然、城市与野生动物如何实现更和谐的相处?我们的日常生活,又会给身边的动植物带来怎样的变化?”
“例如,在生活中我看到,萤火虫对水质恶化和光污染非常敏感,不过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适宜萤火虫生存的区域似乎越来越少了。”张月华观察到,但在成都,似乎有越来越多的“暗夜小精灵”来安家,“比如,位于成都邛崃的天台山,具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特点,森林覆盖率很高,非常适合萤火虫生存。每年的4~11月份,萤火虫就会在黑暗中翩翩起舞,十分壮观。”
监测队伍在彭州进行森林植物群落监测
从2023年开始,生态质量样地检测已经积累了一年的数据。今年,一轮监测又有新进展——“目前,已经完成了植物群落、鸟类、两栖类以及蝶类的调查,已监测到鸟类80余种、两栖类8种、蝶类40余种,发现的保护鸟类主要分布于大邑、邛崃、都江堰等山区。在8月中下旬,我们还将开展哺乳类以及蚯蚓类群的调查工作。”余月娟表示。
她还提出一个设想——未来,是否能让社会组织、爱好者群体等共同参与生态监测,进一步激发市民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成都有观山爱好者,也有一群‘观鸟人’。今年,成都的观鸟爱好者就先后发布了2023年成都年度鸟、四川盆地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结果等,这些数据对我们而言,可以成为重要参考和依据。”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图据受访对象
编辑 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