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8年前的今天,苏东坡这位逆行者让《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横空出世
王丹誉
938年前的今天——公元1082年的寒食节,苏东坡挥笔写就了《黄州寒食帖》,被中国书法史上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并驾齐驱,排名在后极有可能是以历史年代为次序的排列。
苏东坡于元丰三年二月初一日,到达黄州出任徒有虚名的军分区副司令(团练副使)。苏东坡开始对自己人生的重新反思,经历了对春天期盼与叹息,对梦想的追求和绝望……
这次,他因“乌台诗案”从湖州州被捕,妻子和孩子送他出门不觉哭成一团。而东坡先生则从容一笑,对妻子说:我怎么没有杨朴先生夫人作诗送别的福气啊!说得妻子破啼失笑。这位杨朴是位处士,曾因能作诗被皇帝召见。没想,见了皇上他竟然不能作诗。皇帝大怒,他却解释:我虽然不能作诗,可是我临行前,妻子给我写了送别的打油诗……皇帝听罢,龙颜大悦……
苏东坡的原帖诗两首:
其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其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东坡自叹,自己来黄州三年,总是抱着对春天的希望,却总是遭受着秋雨的打击,英雄无用武之地,煎熬中虚度了青春年华;在极其恶劣的形势和环境中,自己的家如同风雨飘摇的渔船。自己孤苦伶仃,活着终将成为精神的流浪儿,已经不可能到达理想之地帝都,因为被他无数障碍所阻隔;他死后也会成为没有归宿的孤魂野鬼,因为远离万里之外的祖宗坟茔……
终其一生,苏东坡都是一位孤独的逆行者。
太皇太后高氏对苏东坡有知遇之恩,加上高太后确实是母仪天下的好太后,但苏东坡却引用圣人语录,加以讥讽。苏东坡不是忘恩负义,而是取天下大义而舍私恩。
保守派当政时,苏东坡敢发仗马之鸣;改革派主政时,他批评新足不足。因为他这种天国家下为己任,而不计私利用,所以他被看成政治上的“巨婴”,而成为千秋史册的巨人。
苏东坡写此帖后两年(元丰七年),苏东坡离开黄州在金陵拜会了因改革失败已经罢官的王安石。王安石是当年的改革领袖、当朝宰相,更是处处与苏东坡为敌的政敌。此时,当权时斗争,失意时苏东坡的拜会。苏东坡不是一个糊涂的人,他是一个合而不同的君子。虽然,他对王安石的友谊历久弥新,但他对王安石的政见却至死不同。
此帖之上题跋,印鉴无数,可谓众星捧月,但锦上添花之最却是黄庭坚的题跋。元符三年(1100)七月,收藏家张浩携诗稿到眉州青神县见到黄庭坚。展卷披阅,黄庭坚想起当时远谪海南儋州四年的无间师友,惊喜之情难以自禁,欣然命笔题跋。黄庭坚评语精当,书法妙绝,与苏帖珠联璧合,互为辉映。黄庭坚:“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中国书法,晋人潇洒,唐宋超脱……苏东坡是宋代书法第一人,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不过,苏黄二师,私下相互讥讽。苏轼以“树梢挂蛇”评黄庭坚书法之夸张,黄庭坚以“石压虾蟆”来形容苏轼书法横扁结字。一切一磋,亦师亦友。
《黄州寒冷帖》是东坡信手拈来之笔,却是超越千年的经典之作。纵观东坡先生一生,无数在书法艺术,还是诗词散文,乃至道德文章等各方面都不仅是灿烂一时,足以辉煌千秋。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