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在长子县南陈镇的一方田地里,一块表面布满树木纹理的柱形石头无意中被一名村民发现,后由地质专家推定,这块石头为2.5亿年前的树木硅化而成……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同类石头出土,这个坐落于“千年古县”的乡镇便与2.5亿年前的晚二叠纪有了联系,而这些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也成为我们更多地了解地球的“窗口”。
“五一”假期,作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长子县木化石公园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记者一行走进这里,与众多游客一起探访这片国内唯一的古生代时期的木化石群,开启一场与时空的对话。
在这里“遇见”松柏的祖先
春日的木化石公园山峦叠翠,松柏不减青苍之色。金色的连翘、白色的梨花、粉色的桃花点缀其间,甚是好看。驱车行驶在山间平坦的旅游公路上,两边的绿化带中,可见零星的几处透明金字塔形玻璃罩,随行的长子县木化石公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就是散落于山间被就地保护的木化石。
沿山路一路而上,记者一行来到了木化石旅游区核心区,在这里,除了密集分布着一些形态较小的木化石以外,还有3处规模较大、分布较为集中、纹路清晰的木化石被就地保护。
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记者走上一条凸起的玻璃栈道,她指着栈道以下一棵倒下的“石头树”告诉记者,这是公园里较大的一棵木化石,是一株长14米、直径45厘米的松柏树,可以称之为松柏树的祖先。
记者透过玻璃罩看到,木化石树干分明、纹理清晰,惊奇之处在于在其横切面看不到一般树木清晰可见的“年轮”。面对记者的疑问,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长子木化石的三大特点之一——没有“年轮”。据中科院南京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专家推定,2.5亿年前,长子县木化石公园地处热带地区,离赤道很近,没有四季分明的气候。因此,在这里生长的树木没有年龄。另外两个特点,就是年代最久远和木化石群分布较为集中。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长子县木化石公园整体面积25平方公里,涉及11个行政村,由三个群落组成。目前共发现树化石324处。其中,位于核心区的有98余处。
唤醒沉睡数亿年的“记忆”
时光回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木化石公园还是一片开垦在山间的农田。一天,一名村民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了一块形似树木的大石头。从此,沉睡于2.5亿年前的晚二叠纪时期的松柏树“记忆”终于被唤醒。
发现“大石头”后,长子县相关部门专门邀请中科院南京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等权威机构专家进行了多次鉴定。1993年,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勘查认定,仙翁山木化石群形成于2.5亿年前的晚二叠纪,树种为古生代的松柏木、大洋杉,部分化石树为世界首次发现的新树种,是国内唯一的古生代时期的木化石群,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据专家推定,约2.5亿年前的晚二叠纪,这里曾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这些高大的树木在地壳变动中倾倒埋藏后,细胞的水分迅速被地下水中的硅所替代,形成硅化木。再经过漫长的地理演变,深层的覆盖、温度的催化、压力的推挤,使这片远古森林以石头的形式潜存下来,几经地质变迁,陆地上升,这些林木重见天日时成为现在的木化石。现在的木化石群煤炭和木化石同源同宗,都是由远古森林等植物演变而来。因此,木化石群落是研究和揭示山西得天独厚地质成因的有力证据,是山西地质特征的特色标志。
重点保护让“枯木逢春”
《山海经》里曾有记载:“女娲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于东海”。据传说,这里说的木石,就是指木化石。
长子县是丹朱的封地、西燕的古都、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乡。2007年7月,被联合国评为中国“千年古县”。自木化石被发现之后,长子县人民政府先后对仙翁山木化石自然保护区数百处裸露木化石实施了透明体保护,同步完善了景点连接步道、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建设了景区循环道路、景区公园标志门等工程。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仙翁山木化石旅游区,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极高的科研价值和极其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使长子县木化石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2年,央视十套“地理中国”节目拍摄播出了长子县木化石专题科教片。2014年,木化石群落又被原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
历经2.5亿年的漫长岁月,经过亿年的地质变迁,原本苍翠粗壮的大树变成了坚硬的石头。一朝出土的它默默无声地躺在那里,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巨变,以及那个远古时代的传奇故事。今人的发掘与保护,正是为了保存地球和人类的历史,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枯木逢春”、焕发新生呢?
(文/图 本报记者 李茹 申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