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技巧网

香炉归家:五百年的流浪与重逢

07-01

山西晚报讯(记者 李吉毅)一件落款“明正德十五年造”的青石质鼎式香炉终于回到了家乡!6月28日上午,在晋城市泽州县大箕镇岗河村汤帝庙前,来自北京的爱心人士刘东将其收藏多年的明代青石质鼎式香炉无偿捐赠给该村村委会,流离失所504年的文物找到了自己的“家”。

45岁的刘东是北京人,由于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收藏古式木质家具情有独钟。常年奔波于山西晋东南地区,与长治、晋城两市的文物保护志愿者非常熟悉,并多次参加两地的文物保护志愿活动,同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青睐有加。

今年5月,刘东想起自己十几年前在北京古玩市场购得的一件明代石质香炉,其上刻有“泽州乾河村”题记,于是便委托晋城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考证一下这件石质香炉的来源地。

据晋城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主席王国瑞介绍,该协会成立以来,与文物保护相关的活动频繁开展,其中促成“文物回家”活动已进行过3次。

这件明代石香炉为青石质,高49厘米、长43厘米、宽30厘米,上部为方形鼎状,下部为家具形状。炉体正面左边刻有“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造”,右边刻有“泽州乾河村”,香炉顶口沿刻着“汤王殿前焚香”字样。香炉炉体周身刻有祥云、龙形饰纹,炉体右侧面刻有供养人名字,但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而炉体两端有动物状兽耳已被损坏。

据王国瑞估计,这对被损坏的动物状兽耳,可能是龙王的第五子——狻猊(suān ní)。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狻猊其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王国瑞认为,这只青石质鼎式香炉形制特征在同类器物中较为鲜见,是一件富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文物。

然而,这只青石质鼎式香炉到底是何地之物?“泽州乾河村”又是现在的哪个村庄?

接受委托后,晋城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立即组织专家对文物进行了鉴定,确认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从这件鼎式香炉上仅有的“汤王殿前焚香”“大明正德十五年造”“泽州乾河村”等文字信息来看,在浩如烟海的地方史志和碑刻中,一时难以找到其准确的出处。

通过查阅古籍、实地考察、咨询专家等方式,终于确定,这件鼎式香炉真正的“家”为泽州县大箕镇岗河村,坐落于村北的汤帝庙所用之物。

岗河村就是“乾河村”,是有史料记载佐证的。

有700多人的岗河村历史悠久,村内保留多处古建筑。在村东的山地上,坐北朝南的佛堂名为香云寺,有两通古碑,其中立于西侧、时间落款为“大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石碑碑文显示:“乾河村创造香云寺正殿满石供棹兹因太……费钱……”

在岗河村南的观音堂内,明万历年间石碑《泽州城南乾河村创建观音堂记》:“州之东南十五里许曰乾河村,四环皆山,皆山则有奇峰,且村后甘泉清冽,涓涓不竭,居民汲之以生活者无穷日焉,诚得地形之胜者也。”

坐落在村北山岗上的汤帝庙,又称汤神庙。庙门上悬挂木质“成汤皇帝”四字匾额,从目前现存金元时期建筑遗构来推测,这座始建年代不详的庙宇,始建年代约在金代。在庙内拜殿墙角立有清咸丰三年(1853年)《纳粮公约碑》,“上二甲乾河村李广魁李光明……”“上九甲乾河村李聚忠李聚贵李聚成李聚和”等字样清晰可见。

查阅到的历史信息汇集一处,由此可以断定,如今的岗河村,就是504年前的“乾河村”,而村里也确实有座汤帝庙。然而,这件鼎式香炉是何时流失在外的,村里的老人们也不太知晓。

在当天的捐赠仪式上,大箕镇党委书记牛强在致辞中对刘东的善举表示感谢。刘东将明代鼎式香炉无偿捐赠给大箕镇岗河村后,村党支部、村委会分别向刘东和晋城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赠送锦旗表示感谢。晋城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为刘东颁发了捐赠证书。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明代石香炉的回归,不仅为岗河村增添了厚重的历史色彩,更为泽州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物质载体。”泽州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秦志刚表示:“当前正值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此次捐赠意义深远,更为推动泽州县文保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共同守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看到漂泊在外多年的文物又回到村里,前来参加捐赠仪式的老人们像是见到久未归乡的亲人一样,对香炉上下仔细端详,并在鼎式香炉前合影留念。

捐赠仪式结束后,刘东与村民们一起,将重达100公斤的青石质鼎式香炉移至汤帝庙内,并小心翼翼地放置在汤王殿前后,才欣慰地离开汤帝庙。

(责编:褚嘉琳)

宠物虾红素的功效和作用

画眉鸟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