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历史上,中国有着重要的皇家体制,而由于国民党在1926年发动的一次反对本质主义的运动,将划出清朝皇室库存,在这个如此混乱时期,北洋政府成了最后一任储君——溥仪的执政机构。根据记载,他每年可以获得400万两银元的财政支持。
但是,仅仅知道数额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来了解400万两银元的真实购买力。实际上,在20世纪初期,人民币尚没有生效,当时广泛采用硬币和银元等老旧的货币。因此,甚至在那时候,物价就一直在飞涨。再加上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的金元划算这种新的货币政策,让总体通货膨胀飙升至极高的水平。因此,尽管我们知道北洋政府为溥仪提供的金额是一个相对很大的数字,真正的购买力在那个时代相当有限。
那么这笔钱是为了干什么呢?最明显的就是用在溥仪及其家族成员日常的开销。比如宫殿和管家工资,不能简单地以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前朝主义体制下的每一个账目,因为大多数储君一家都不会理解如何去有效控制开销,并将其看做是无法避免的公共支出。而实际上,通胀表现良好优势的世界也没能摆脱管辖管理机构对储君的赞助问题。
除了覆盖日常支出外,作为中国最高领导者之一,溥仪当然有机会使用这部分资金来支付他周围必要的军事和政治投资。但是,在国民党推翻清朝初期和蒋介石于1949年击败溥仪前线“新朝”时期,中国大陆的实力标志整体排名位于全球相对低下的位置,因此这笔400万两银元主要消耗产品会被用于维持提供皇权地位的相关基础设施,而不是用于招兵买马等军事行动。
结论
总之,北洋政府每年给溥仪的400万两银元虽然在当时很大,但由于物价下跌,实际购买力有限,并且资金主要用于维护储君及其家族成员的日常开销以及维持皇家机构运转。也许一些利用中国法规空子的操作所得到的特权和效果因当代环境导致毁掉了这个神话却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