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好喝点的都知道,下酒菜其实无需太多讲究。几粒花生米,拍个黄瓜,甚至就一块腐乳,几杯下肚,似醉非醉的微醺是最佳状态。
最佩服的是干喝,别说菜,啥也没有。我记得小时候村里供销社用个坛子卖散酒,也可以拿粮食来换。有个邻居经常来,端一碗麦子,换一茶碗酒。当然也没菜,连根咸菜棒也没有,一饮而尽,一抹嘴,晃晃悠悠地出门而去。这是只馋那股酒劲。冯骥才写过一篇《酒婆》,文中写到: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这位邻居看来是同道中人。
大多数喝酒的总得整几样小菜下酒,无非是激发味蕾、增添风味。喝酒嘛,就图个乐子,没点东西下酒,总缺了点味道。倒也无需山珍海味,只是简简单单弄几个小菜,再慢慢悠悠地吃着、品着,享受的就是这个过程。哪怕不整菜,下盘饺子,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嘛!
民间有几大下酒硬菜之评,版本不一。有个说法是油炸花生米、酸辣土豆丝、拍黄瓜、凉拌猪耳朵。这个当然因人而异,一千个人可能一千个版本。还有好事者整出来个所谓下酒硬菜排行榜。
但是在山东,论凶猛或者狠毒程度,这盘下酒菜要是排第二,估计没有敢说是第一。这就是油炸全蝎。
在山东,酒局叫“场”。“哥,明天弄个场?”。对喊去陪酒的不满意,感觉没陪到位,一顿狠批:“这大小是个场,叫你来干啥滴?!”场除了是交友场,勾兑感情,还是“话事场”,扮演着朴素而又高效的话事功能。
酒到半酣,一盘刚端上还充满着锅气的油炸全蝎往往起到活跃气氛甚至画龙点睛的作用。蝎子金贵,过去野生蝎没禁的时候,一小盘十几只价格不菲,加上五茅,更体现了主对客的尊重。
在主副三陪三起三落的祝酒辞令之中,很多人特别是外地人侥幸过关后,主陪夹起这令人生畏的节肢动物放到客人盘子里。主人的热情与这狠毒的食材形成的强烈反差,加上主人对这位列五毒之首的高档食材功能的介绍,往往令客人没法招架,小心翼翼嚼了几口,特别小心别被蝎尾扎到嘴,赶紧一大口酒往下压压惊。
当然有的客人不敢吃,找出各种理由推脱,诸如害怕、过敏、嗓子发炎之类等等。这个时候,蝎子可以包治百病甚至能壮阳,不管你说啥,它可以穿透你任何现编的借口。当然壮阳恐怕是戏言,吃了壮胆是真的。
不过这东西是真的好东西。虽然它确实有毒,其实全身都是宝。要知道蝎子在我国已经已有数千年的药食史。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名贵中药材,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端午至,五毒出”,特别是入伏后,人往往深受各种毒虫之害,吃点本就是“五毒”之一的蝎子,能收到以毒攻毒之效。
有的朋友担心吃了中毒,其实大可不必。毒蛋白一般在高温下会破坏,再食用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毒性了。事实上蝎子自古就是一种小众的传统美食,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本草纲目》中就提到:“蝎子,今捕者多以盐泥食之”。
当然,蝎子跟蝎子还是不一样的。来自沂蒙山区特别是蒙阴的十足全蝎最具药用价值,在山东乃至全国拥有最好的口碑。所谓十足全蝎是指别的地方蝎子有六只或者八只足,蒙阴全蝎却有十只足,特别是前面两只大螯(ao),令人生畏。以前捕捉野生全蝎没被禁止的时候,人们往往在夜黑风高的夜晚,来到人迹罕至的野外山坡上,用紫外线灯这种冷光源来“照蝎子”。现在都已禁止,已经大规模人工养殖。
以前常见蒙阴集市或街头巷尾端一个脸盆,里面是一层蛄蛄蛹蛹的蝎子,这恐怖的景象记忆犹新。很是担心群蝎爬出盆沿满地乱爬,就是蛰不死人也得吓人半死。更佩服他们用两根木棍或者筷子随意抓出几十只活蝎子,装袋递给顾客,这技术和胆量看来我是这辈子也不会练就了。
蒙阴乡间孩子流传一句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山东幺幺(音,请教万能网友这俩字咋写)真厉害,头不咬人腚咬人。不小心被蝎尾毒针蛰到,那叫一个痛不欲生。不过在你最酸爽的时刻,山东老乡有绝招救你。用公鸡的口水抹在被蛰处,很快消肿止痛。这个偏方令我深刻的领会了什么是“一物降一物”。
《西游记》有一回孙悟空大战蝎子精,猴子搬来的救兵就是公鸡精。看来被蝎子蛰一下,齐天大圣都受不了。别说齐天大圣了,如来佛祖都吃过大亏。这蝎子精也是有来头的。在下凡为妖之前,蝎子精在雷音寺前听如来佛祖讲经,如来看见了它,就用手一把把它给推开了,这个蝎子就转过来蛰了如来一口。如来疼的没有办法,就让金刚把它捉拿了。这可都是观音菩萨说的。蝎子的尾巴上有个钩子,这东西上面的毒叫做倒马毒,言下之意就是一匹高头大马都会被放倒。别说是一般的人了,神仙也招架不住。
吃蝎子,山东人只认油炸。好像别的吃法,都是对它五毒教教主地位和本味的不敬。有摆盘讲究一点的,盘子下面大把的炸虾片或者雪白的炸粉丝堆成小山状,山峰趴着五毒教十几位大佬开个碰头会。美其名曰“勇攀高峰”,也有的叫“雪山飞狐”。对上海菜、粤菜菜量颇有微词的山东人,唯独不会对一尺大盘里只有十几只蝎子有任何抱怨。
不得不说,油炸之后的蝎子,色泽金黄,脆而不坚,香酥可口,一口咬下去嘎嘎香。用来下酒,特别是高度白酒,自是绝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