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昨天是小雪,但福州仍然很热。
满大街的短裙,在昭显着再一次的入冬失败。
每日晨起至晌午,阳光出奇的浓烈,虽不似夏日毒辣,稍微动一动还是汗流满面。
这种天气最迷惑人,热到以为是夏天,生冷不忌起来。
然,即便气温没有降下来,但我们还是要遵循一年四季的养生规律——冬藏春发。
冬季适合潜藏将养,如果冷热不忌、饮食不当便容易生病。
喝茶也是如此。
必定要选择一些喝了对身体友好的,帮助大的茶,而少喝那些对身体不益反损的茶。
比如,某些伤胃的武夷岩茶。
《2》
明天,老黄新得了一泡香气特别出色的水仙,忍不住激动的心情,约了我们一起喝。
一小时三五水喝下来,确实非常香。
香到一度让人误会成高香小品种茶。
不过我在茶汤水底喝到了一丝暗藏的玄机,由此,怀疑这款水仙,并没有做熟。
可以推测出的是,制茶师为了保住这款水仙独特的高香,采用了轻火焙法,但这种方式却也让它缺点满满——喝起来略有青涩感。
青涩明显,覆盖了藏于水底细微的一丝生味,也正因为焙火不重,这种生味还能显现。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别这种气味。
某次便看到有人误以为这种生味是茶叶本身就有的味道,把此味描绘成岩茶的“青豆香”——一加上了香字,便反败为胜,从缺点化身成为了优点。
看来,生味还是相对能令人接受的——相比酸涩、麻苦而言,或许生味还能增添岩茶的鲜爽度。
不过,这个容易被人忽视的“生味”,却是一把伤胃的利剑。
能让人胃壁收缩,产生强烈不适。
《3》
乌龙茶,在做青时讲求要达到“三红七绿”的半发酵程度,武夷岩茶更是如此。
而现在的实情却是,有不少岩茶,青已经做完了,却红边都不显,见不到明显的“绿叶红镶边”。
说明这些制茶师,为了保留茶香、增加岩茶鲜感,有意地降低发酵程度。
判断一款岩茶的发酵程度是否合乎标准,泡一泡便能辨出。
做青结束后的岩茶,如果是金黄色茶汤,算是符合半发酵工艺,而嫩绿、鲜绿的茶汤,则是低于半发酵,熟度不够。
有茶友可能觉得,武夷岩茶还有一道焙火工序,应该可以弥补做青上的不足。
这却未必。
茶叶一经过杀青,所有芳香物质的呈现、发酵程度都已经定型了,就像一张画纸已经勾勒好了轮廓,定好了主题画风,很难再做大的调整了。
尤其,岩茶的焙火主要目的,并不是修饰发酵流程中的不足。
焙火是为了让茶叶里的水分疏散,让香气变得凝聚,让口感转熟。
而做青当中定型下来的东西,焙火只能是略微调整,却是无法改变。
焙火就是一个女子的妆容,做青则是女子的容貌,化妆师可以选择给女子化不同的妆容,却改变不了其卸妆后的本来面目。
所以,焙火高低与岩茶的青有没有做熟关系不大,不能把轻焙火的茶判定成没做熟的茶。
《4》
大多数时候,茶客是很难判断一款岩茶做熟与否的。
再有经验都不行。
轻焙火之下,喝茶人注意力容易被高扬的香气吸引,生味与青涩感也有些明辨不清,很难喝出茶汤里的生味。
中高焙火下,没做熟的茶瑕疵就明显了,就跟外面烤焦里面却没熟的鸡翅一样,茶味混杂,香气浑浊,炭火掩盖不住的生涩感想黏腻的胶水爬满舌苔,从喉底翻上来的是一股没熟久置后变质的味道。
这种岩茶还有一个称谓,叫“夹生茶”。
焙火改变不了本质的茶性,茶叶外皮熟了,内部还藏着生,与夹生饭无异。
夹生茶越放下去,缺陷越明显,就算回炉重造,也只能把透到表面的杂异味去一去,内部依然熟不了。
但现在,制茶师也聪明了,毛茶放着不焙火,隔个一年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再焙,用时间和空气里的微生物让其自我发酵转熟。
这样,做青不熟所遗留的问题,便可以掩盖大半了。
《5》
如果武夷岩茶一直保留着传统工艺,那便不会有夹生的茶出现。
然而,这只是理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下的武夷山,大多数人都在致力于改变或调整工艺,都想让自己的茶做出与众不同之处。
这就让喝懂武夷岩茶这件事,难上加难。
需要多了解武夷岩茶的制作原理、转化成因,才能加速喝懂的步伐。
虽说茶客只要张嘴喝就行了,不需要究其根源、玩转玄乎之术。
但,现实残酷,多懂几分,便可少伤几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