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钱始铸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一统天下。西汉初年仍继续铸造使用半两钱,但因秦半两钱重不便交易而有所减重,并允许民间私人铸钱。汉文帝时有个叫邓通的人“即山铸钱”,富可敌国,其铸造的“邓通半两”钱通行天下,邓通也因此成为了财富和钱币的代名词。
邓通,汉初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人,原以拉船为生。当时船夫戴黄帽,被称作“黄头郎”。传说汉文帝某夜梦见自己欲飞升上天,可怎么也飞不起来,在摇摇欲坠时有一裤带反系的黄头郎把他推扶上去。梦醒后就派人找有这样衣着特征的人,恰好邓通的衣着打扮正合此梦,邓通因此得宠,从此平步青云,官至上大夫。有一次,相面的人给邓通算命,说邓通将来是贫困饿死的结局。文帝说“能叫邓通富起来的是我,怎么能让他受穷呢?”于是赐给邓通铜矿山一座(在今四川荥经县境内的严道山),批准其铸钱,邓通钱流通天下,邓通因此成为全国最富有之人。汉文帝死后,景帝继位。因邓通曾经得罪景帝,很快就被撤职查办,并被没收全部家产扫地出门。邓通寄食他人家中,最终因贫穷饿死,算是应验了术士的预言。汉代邓通富甲天下的故事妇孺皆知,《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今天四川还有好几处地方,被当地人称作“邓通山”、“邓通城”。
虽然有人认为上述有关邓通的传说是后人杜撰的,但邓通钱却真实存在,有迹可寻。西汉初年继续铸造使用半两钱,有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等种类。汉文帝五年(前175)始铸四铢半两,四铢半两是汉半两中铸造、流通时间最长的“半两”钱。“邓通半两”亦属于四铢半两范畴。史书没有记载邓通半两的形状特征。近代以来,在四川地区出土了一些钱面上下呈凸起状的半两钱,有人考证认为其即为传说中的“邓通半两”,并已获得不少钱币收藏研究者的认同。此钱特点是:在钱币正面上下各有一块凸起,呈方形、圆形、条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高低、形状各异,如同湖泊里隆起的一个岛屿,并且穿孔偏大,钱文工整、狭长(见图)。邓通半两较为少见,其存世量远少于普通四铢半两。
至于邓通半两为何在钱面多出两块突起物,收藏研究者也是意见纷纭。有人认为这是邓通的炒作行为,所铸钱币比官府铸钱使用更多铜材,以此炫耀自己的财大气粗;有人认为邓通为感念文帝之赐,将所铸钱皆于钱面上下浮凸一块肉,象征南极仙翁的额头,以示祝福文帝福寿康宁、多福多寿。日本钱币界就曾将此类钱肉凸出的半两钱取名为“多福半两”;还有人认为,可能是当时邓通铸钱偷工减料,经官府查验发现重量不足,故而在所铸钱上增加一小块铜以增补其重量,达到流通钱币的法定重量。有收藏者专门捡取10枚邓通半两与10枚普通四铢半两分别称重研究,结果发现邓通半两与普通四铢半两平均枚重大体相当。
与作者交流加微信:15900409490
(请勿添加相关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