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和田玉有几条口诀:
买青不买灰,买细不买白,买油不买亮,买僵不买瓷,买山料不买仿籽,买喜欢不买便宜。
今天我们就从“买青不买灰”讲起,详尽地探讨一下这其中的原因。
原因一:玉质上的差异。
和田玉的闪青,是由矿物构成中的阳起石成分产生。这是一种硅酸盐类矿物,青绿、透明,具有光泽。
阳起石含量高的和田玉细腻油润,但是会有闪青现象,在和田籽料中最为常见。
而同样是和田玉,灰色的产生就显得不那么愉快了。之所以会产生“闪灰”现象,大多数是由于玉石内部混入了方解石成分所致。
在以前的国标中,这种成分是造成青海新坑料不能出具和田玉证书的直接原因,自然不是什么讨喜的存在。
闪灰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发闷、生涩,缺乏和田玉基本的糯性与油润感。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一些类似絮状的白棉结构,穿插在松散的玉质中若隐若现。
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原因二:加工中的变化。
经常做和田玉开料的朋友都知道,闪青料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加工打磨之后会出现神奇的“反白”现象,如果在雕刻之后就更加明显。
同样是籽料雕件,表面的色度一个偏青一个发灰,但是成品的效果却大有不同。
闪青料开料之后,内部细腻油润、糯性十足,雕刻打磨之后的成品已近乎暖白,就像是一块切开的羊油。
反观闪灰料就纠结得多,打磨表面之后,玉石色调变得更加灰暗。没有天然毛孔的加持,光泽度也不复存在。
还要时刻小心,祈祷抛光过程中不要冒出白棉。
可惜运气不好,白棉不期而至,让人防不胜防。
原因三:皮色上的选择。
常言道“好皮无好玉,好玉无好皮”,皮色和玉质原本难以共存。但是到了闪青料上,一切似乎变得顺理成章。
红皮肉青,黄沁肉青,油皮肉青,聚皮肉青,洒金皮肉青……
最后满皮看不见玉肉,一打灯里面还是肉青。
也许青玉没有白玉那样的讨人喜欢,但是它对皮色的包容度却远高于白玉,说这是加分项我想不会有异议吧?
上面说闪灰料里常有棉,棉这个东西一般都会组团出动,而它要命的搭档就是僵皮。
闪灰料上最常见的皮色就是这种僵皮,这种皮色无论赏玩还是雕刻,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存在。
切掉还是扔在一边,选哪个都让人开心不起来。
原因四:把玩后的效果。
有人问我,如果长期盘玩一块玉料,买什么样的最好?
我的回答是买好的。
虽然有点气人,但绝对是实话。因为花同样的时间,下同样的功夫,不同的玉质感受可是天差地别。
闪灰料佩戴一段时间之后,色调越来越暗,油性不增反减,方解石的晶体结构也加剧了内部的颗粒感,“反灰”之势在所难免。
倒是闪青料,不显山不露水,逐渐形成了一层亚光质感的表面包浆。玉质也越发油润细腻,看上去十分养眼。
看来“买青不买灰”的确有一定道理,接下来还会对其他技巧进行讲解,希望您持续关注。